6月26日,河南省卫健委官宣《医疗机构开展免陪照护服务工作实施方案》,要求全省三级医疗机构率先试点“免陪照护服务”,取消护工,由医院组建“护士+医疗护理员”专业团队提供24小时生活照护。这项直击“一人住院,全家累瘫”痛点的政策,正在重塑郑州就医陪护市场格局。
新政减轻家属陪护压力
政策实施后,曾经拥挤的“六人间”,即3个患者和3名家属护工住在一个病房,变得整洁有序。
在新护理模式下,护士负责专业医疗操作,医疗护理员在医务人员的指导下,协助为生活部分自理或完全不能自理以及行动受限住院患者提供助餐、助洁、助浴等生活照护服务。
宽敞干净的病房让患者能静心养病,经济账更让患者家属安心。有网友戏称,传统护工堪称“住院刺客”。记者随机采访了多位市民,大部分人反映郑州护工日均费用在260元到400元区间内,而新政定价一对多服务仅150元/天,一对一服务240元/天。按20天住院计算,患者可节省2200元~5000元。郑州市中心医院住院服务中心护士长王春又接受采访时表示:“重症患者建议采取一对一服务。但患者病情减轻后,我们会主动调回一档,尽可能帮他们省钱。”
“每天节省开支是其次,关键是放心。”李先生算了一笔账,父亲住院半个月的专业护理费用,比请护工节省近半,“再不用顶着领导的压力请长假、被扣工资,也不用担心护工不专业。”
关于有人质疑此举是否变相收费,《方案》中明确指出,新服务完全是自愿选择,家属仍可采用传统陪护方式。王春又表示:“我们只是希望能给患者提供更专业实惠的服务。这也是河南医疗系统的民生工程中,为万千家庭托底的努力之一。”
孤独就诊者的“临时家人”
住院陪护迎来政策春风,庞大的门诊就医需求也催生了新兴职业——陪诊师。
“今天就诊的专家楼层低,坐扶梯比直梯更快。”工作日上午的郑大一附院,陪诊师张凯正在为患者规划最优的就诊路线。
“陪诊不是导医。”张凯向记者强调职业特性。导医台提供基础指引,而陪诊师会全程代办大部分流程。从代挂号、代排队、院内引路、代取药到协助办理住院手续等等,都是陪诊师的工作范围。许多行动不便的老人,和人生地不熟的外地患者,因为陪诊师而少走了很多冤枉路。
“他们成为了医患间的新桥梁。”河南省洛阳正骨医院(河南省骨科医院)郑州院区护理部主任吴松梅表示,在门诊高峰期,陪诊师显著提升了老年患者的就诊效率。“尤其对行动不便的患者,有人代排队、引路,有效缓解了门诊压力。”
在帮患者省时省力之外,陪诊师更显著的作用是“陪伴”。在网传的国际孤独等级表中,“一个人做手术”被列为十级孤独,也就是满级孤独。郑护通陪护平台负责人余洋告诉记者,陪诊师的工作有很大一部分是在为患者提供情绪价值。余洋说,他们接触过很多客户,他们生病期间心理比较脆弱,会感到很无助,“我们的作用就是充当他们的临时家人。”
高女士的母亲日前因病需要就诊,远在上海的高女士不能及时赶回郑州,她就在平台上为母亲下单了陪诊师。“陪诊师当天早上6点多就出发去医院排队了,医嘱都一五一十地反馈给我。母亲也很满意,回来还和我念叨说小赵(陪诊师)真是勤快孩子。”回想起这次服务,高女士表示解了她的燃眉之急。
陪诊师这个新兴职业显现出巨大的市场潜力,但郑州的陪诊师行业仍处在起步阶段。据余洋介绍,陪诊师行业近5年才开始发展,郑州目前公司化运作的陪诊平台有50多家,大部分陪诊师还是以个人接单为主。许多人选择陪诊师是因为银行和保险公司赠送的陪诊服务,主动搜索平台下单的意愿较低。
市场变局下规范化迫在眉睫
市民下单有何顾虑?记者通过随机采访发现,市民不选择陪诊服务的理由集中在没必要、不知道去哪里找、顾虑陪诊师是“医托”,还有担心陪诊师收费太贵等。
市民这些担心并不是空穴来风。余洋告诉记者,当前陪诊师行业缺乏国家层面的统一职业规范和评价体系,各平台组织培训并颁发的“资格认证”互认困难。这不仅让消费者难以辨别专业水平,也阻碍了从业人员的自由流动和职业发展。
除此之外,记者了解到,陪诊服务的收费目前多由平台或从业者自行决定,缺乏公开透明的行业指导价和分级标准,易引发价格纠纷。更关键的是,针对服务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失误和意外,缺乏成熟的纠纷调解机制和必要的职业保险覆盖。为了规避这些风险,余洋的公司会在服务前让患者及家属签署免责声明,服务当天也会为就诊患者购买意外险。但这仍是公司自发行为,国家对此并没有强制规定。
因此,建立权威、透明的准入机制和全国互认的资质体系,已成为促进陪诊师行业健康发展的当务之急。
新兴的陪诊师行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而在新护理制度冲击下的传统护工行业,也迎来了新的挑战。余洋表示,可以预计到新政推广后,个人雇佣护工的单量将会变少,郑州市面上许多陪护平台和公司都在争取中标医院的免陪照护服务项目,以此来弥补个人下单减少带来的损失。
郑州就医陪护市场正面临机遇和挑战并行的新格局。在解放家属,节省开支之外,患者仍需要医嘱背后的通俗解释,和检查间隙的情绪安抚。如何在规范化发展的同时,保留并提升这份“温度”,将是行业面临的更深层次课题。
记者 魏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