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案金额不大,执行法官会不会放在心上?心存这样的疑虑大可不必,今天,来看看郑州市中原区人民法院是怎样通过“小案不小办”,把每一件“小案”都当作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大案”办好的。
2600余元欠款
克服语言障碍促履行
在郑州某商贸有限公司与阿某的买卖合同纠纷执行案件中,被执行人阿某拖欠货款2600余元未支付,执行干警想尽办法才联系上阿某,但阿某来自偏远地区,普通话交流困难,刚一开始,交流成了一大阻碍。
几轮沟通下来,效率很低。执行干警转变思路,借助微信文字沟通的方式,向阿某详细解释案件执行依据和程序。
阿某表示,因经营不善,自己关闭烧烤店后就回了老家,以为可以就此躲掉这笔债务,直到自己的银行账户被冻结,出行受到限制,才意识到自己成了“老赖”。阿某表示将积极履行。
几天后,阿某将欠款转入自己的账户,执行干警核实后对案款进行扣划,案件顺利执行完毕。
3000余元培训费打水漂?
法官出手解“退费”难题
在小佳与河南某教育咨询有限公司教育培训合同纠纷一案中,该咨询公司收取费用后“跑路”,小佳3000余元体能培训的费用打了水漂,同样处境的还有其他几名家长。
执行立案后,执行员张一通过多种渠道联系到公司法定代表人康某,了解公司经营状况。在沟通过程中,执行员既严肃告知康某拒不履行义务的法律后果,又耐心劝说其重视学生和家长的权益。康某表示愿意积极解决问题。
随后,执行员组织家长与咨询公司进行了对账,确定数额后,康某一次性履行全部案款3万余元,9起案件执行完毕。
记者 鲁燕 通讯员 穆童 王欣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