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精神卫生日:保护心理健康 让阳光照进心底

2022-10-10 来源: 郑州晚报 郑州客户端官方网站 分享到:

10月10日是第31个世界精神卫生日,这个日子又被称为“世界心理健康日”。郑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精神卫生防治所专家向市民发出呼吁:全社会应该推动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增强心理健康意识、关注心理健康需求、营造心理健康环境,

心理健康问题绝不等于精神疾病

近年来,随着生活节奏加快,竞争压力加剧,心理行为异常和精神障碍患者逐年增多,心理健康问题受到广大人民群众越来越多的关注与重视。

世界卫生组织(WHO)提出,健康不仅仅是无疾病、不虚弱,它还涉及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三个方面。,而心理健康也绝不仅仅是没有精神疾病这么简单,郑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精神卫生防治所医师张宝琴介绍:“心理健康是指一种良好的心理状态,能够恰当的认识和评价自己和周围的人和事,有和谐的人际关系(包括家庭成员、朋友、同事等),情绪稳定,行为有目的性,不放纵,能够应对生活中的压力,能够正常学习、工作和生活,对家庭和社会有所贡献。”

在实现自我、贡献社会的过程中,个体的精神功能可能出现形形色色的问题或症状,如幻觉、妄想、失眠、抑郁、焦虑、躁狂,行为异常,更加严重时会出现危及生命安全的极端行为,这些症状通过不同的方式组合就形成了各种精神疾病,而心理健康问题绝不等于精神疾病,也不能将其画上等号。

心理健康服务是社会心理服务的核心工作,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统计,全世界每10人中约有1人存在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在重大事件发生时这一比例会迅速上升。

“郑州作为一座新兴的国家级中心城市,高速发展使得人们的生活节奏明显加快,竞争压力不断加剧,个体心理行为问题及其引发的社会问题逐渐凸显,而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是一个可行且必行的选择。”郑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精神卫生防治所所长段大平表示。

心理健康宣传形式走心,效果入心

今年世界精神卫生日宣传主题为“营造良好环境,共助心理健康”,旨在通过多种途径的宣传活动,推动全社会提高认识,增强心理健康意识。

从8月起,郑州市疾控中心精防所就线上、线上开展了系列科普宣传活动,心理专家们利用周末走进社区,走近市民,面对面进行心理健康知识普及及辅导。

“你们这个活动太好了,家人一直觉得我抑郁是闲的、装的,他们都不理解,都不知道我有多难受”一位宝妈一边抹着眼角的泪,一边向在社区做活动的疾控工作人员说。

“我最近确实老忘事,症状和展板上的可多都对照,看来要尽快到医院去瞧瞧了。”在长基花园小区活动现场,60多岁的王阿姨一边看着展板一边向工作人员诉说着自己的疑问。

“谁说小孩子就没烦恼,我要把这本宣传手册带回家给妈妈看看。”在鑫苑名家小区,一位上6年级的小业主一边翻看绘制精美的宣传手册,一边向工作人员进行着“吐槽”……

截至目前,郑州疾控精神卫生系列线下宣传已经走进郑州市十五个大型社区,发放宣传资料2000余本,受益群众达5000多人。

用行动帮扶困难患者家庭

“事实上,精神卫生防治工作救治的不仅仅是一个患者,更是一个家庭。”段大平表示,很多人对精神疾病患者的认知还停留在狂躁、危险、伤人等特定“标签”里,很少真正了解这些人背后的患病原因,也不知道很多精神疾病通过治疗是可以达到有效治疗的。

9月23日一大早,郑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精神卫生防治所的工作人员就驱车赶往荥阳,为帮助解决基层人员所遇到的各种问题和困难,开始了一天的走访工作。

从市区到县区,从乡镇到小山村患者家中,汽车沿着弯曲小路在黄土堆积的山梁上爬行,车后边荡起一阵阵黄土。

“车只能开到这了,剩下的咱们只能步行了”,在乡里一位负责精防工作的片医带领下,段大平和同事们走了5里山路,终于来到了一位患者家中,满脸皱纹,看似七八十岁样子的李盛,正是患者的父亲。

从片医口中得知,李盛今年实际才65岁,之所以看着老态,是因为他这20多年,一直一个人照顾两个患有精神障碍的儿子。

两个儿子病情反反复复,李盛又无法外出打工,一家人的生活状况可想而知。

通过本次回访了解到,由当地村委会和乡镇卫生院、镇综治办、派出所等相关部门组成的“关爱帮扶”小组,经过多方协调,为李盛一家解决了很多生活和就医的实际困难,李盛的家庭情况也因此有了很大改观。

发放监护人“以奖代补”补助、申请的精神残疾补贴、低保补助……这些有效帮扶不仅解决了李盛日常生活保障问题,还解决了李氏兄弟看病吃药的问题。

据悉,随着工作的稳步推进,目前郑州市基层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发现、治疗、随访、管理工作正在逐步加强,家庭监护责任随着“以奖代补”政策的实施也在逐步得到落实。

让深陷阴霾的患者重见“阳光”

从早上9点到下午5点,从基层医院到患者家里,从水泥路到羊肠小道,这只是郑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精神卫生防治所工作人员在精神疾病的一线“战场”最普通的一天。

段大平介绍,全国有近八成人曾经或正在经历失眠,七成以上的疾病都与负面情绪有关,

近六成空巢老人面临心理问题,每五个人就有一个患有心理困扰,所以,深入推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任重而道远。

“李盛的故事只是千万精神疾病家庭里的其中一个。未来,在维护精神健康的路途中,我们更应该不断提升全市精神卫生综合管理工作的社会影响力,在全市营造‘心理健康·社会和谐’的良好氛围。”说到基层精防工作重要性,段大平表示只有不松懈不抱怨,真正做到查漏补缺解难题,才能让精神疾病患者及时得到治疗,家属得到关爱,让这些特殊人群带着尊严幸福地生活下去,让一个又一个行走痛苦边缘的患者重新开启正常的生活!


正观新闻·郑州晚报记者 王红 通讯员 张勇 文/图


分享到: 编辑:李怡萍 统筹:曹杰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