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吃冰警惕“脑结冰”!

2025-07-10 来源: 郑州晚报 郑州客户端官方网站 分享到:

近日,上海一名女子在食用冰淇淋后突然感到前额剧烈疼痛,伴随胃部不适,就医后被诊断为“脑结冰”。事实上,“脑结冰”并非医学术语,而是对冷刺激引发头痛的形象化描述。高温天气下,冷饮虽是消暑利器,但若贪凉不当,可能带来意想不到的健康风险。因此夏季吃冰消暑也需要讲究科学性,一味贪凉反而可能伤身。

脑结冰是神经和血管对低温刺激的过度反应

7月9日上午,关于“脑结冰”,郑州市第七人民医院神经外科二病区主任张刚中这样解释:“‘脑结冰’在医学上被称为‘冷刺激性头痛’,是一种因冰冷食物或饮料突然刺激口腔、咽喉等部位引发的短暂性头痛。”“脑结冰”现象典型表现是前额中部或太阳穴附近瞬间剧烈刺痛,疼痛在几秒至几分钟内达到高峰,随后逐渐缓解;部分患者还可能伴随恶心、呕吐、短时血压升高甚至肢体乏力等症状。该上海女子在食用冰淇淋后,因冷饮刺激口腔黏膜和颅内血管,导致头部动脉痉挛,引发了剧烈头痛,“这种反应并非大脑真正结冰,而是神经和血管对低温刺激的过度反应”。

两种情况、三类人群更易发生“脑结冰”

张主任认为“脑结冰”现象的产生与冷饮摄入方式及个体差异密切相关,他表示这两种吃冰方法容易导致“脑结冰”现象:当人们大口吞食冰淇淋、冰镇饮料时,低温食物直接冲击口腔黏膜,导致局部温度骤降,三叉神经末梢被激活并迅速传递信号至脑干,引发颅内动脉的异常收缩与扩张,形成典型的冷刺激性头痛;运动或劳作后立即摄入冷饮导致“脑结冰”的风险更高,因为此时人体处于高温状态,皮肤和浅表血管因散热需求处于扩张状态,若突然摄入冰冷物质,血管会因冷刺激骤然收缩,打破正常的散热平衡。

此外,这三种人群也是“脑结冰”现象的高发人群:研究表明,偏头痛患者因神经系统对冷刺激的异常反应,发病率高达74%;儿童和青少年由于体温调节中枢尚未发育成熟,发病率约为55%;而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则需格外警惕,冷刺激可能成为急性心梗或脑卒中的诱因。因此科学评估自身健康状况并采取针对性防护措施,是避免“脑结冰”的关键。

学会科学吃冰三步法正确吃冰解暑

适量食用冷饮有益处,它能刺激人体的副交感神经,有助于减少自律性神经失调现象,振奋精神;同时能避免身体过热,并促进消化液释放,从而刺激胃肠道蠕动、增加食欲。

如何科学吃冰解暑呢?张主任用三步科学吃冰法给出了我们答案:

首先,选对正确的吃冰时间,最佳摄入时间为中午12点至下午3点,此时人体阳气最旺盛,新陈代谢活跃,冷饮对血管和神经的刺激相对较小;

其次,控制吃冰摄入量和速度,张主任建议每日冰镇饮料不超过一瓶,雪糕、冰棍每天最多一根,吃的时候讲究“含温化冰”即将冰入口后,让温度逐渐适应后再咽下;

最后,尽量避免空腹吃冰,在吃冰前先喝几口温开水或者吃几口温热的食物,给脾胃铺上一层“保护膜”,可有效减少冷刺激的直接冲击。

张主任特别提醒,若出现剧烈头痛、恶心或持续不适,应立即停止摄入冷饮并就医。

在持续高温的炎炎夏日下,冷饮是许多人除了空调外的最佳“续命神器”,但在我们吃冰时应警惕“脑结冰”现象,贪凉需适度。科学吃冰,既能解暑又能守护健康,真正的“解暑”之道,是让身体在冷与热之间找到平衡,而非被一时的凉爽“反噬”。

记者 黄栖悦

分享到: 编辑:陶莎 统筹:陈静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