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全媒体推出“最美示范街区”系列报道首篇|经六路:一条幸福“定制”路

2019-08-09 来源: 郑州晚报 郑州客户端官方网站 分享到:

点击观看视频

《郑州日报》报道截图

《郑州晚报》报道截图

核心提示——

干净整洁、绿植茂盛、红花点缀、出行通畅。漫步街头,惊喜连连。

郑州,出落得楚楚动人。

一座城市的建筑、绿廊、景观、雕塑等构成这个城市的“家具”和“会客厅”。

一座城市的精细化管理水平,决定了市民的幸福指数。让市民诗意地栖居在天地之中、黄河之滨的郑州,是城市管理者的不懈追求。

省委常委、市委书记徐立毅调研民族运动会执委会工作情况和环境提升工作时强调,做好序化、绿化、洁化、亮化的文章,实现市容市貌和城市管理新提升。要坚持“以人为本”,坚持问题导向、需求导向,着力转变城市发展方式,加快打造有秩序、有气质、有品位的宜居宜业城市,以高质量的城市环境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一座让人爱上的城市,不仅只有鳞次栉比的高楼广厦,更应该有宜居宜业追求品质的人文情怀。

城市精细化管理的“路长制”开展以来,郑州正在以“绣花功夫”管理城市,从被动应对向主动服务、从突击整治向长效管理、从政府主导向多元参与、从简单粗放向精准施策加快转变,全市各级城市管理责任得到层层传导、各种城市治理活力得到充分激发、各类城市顽症痼疾得到源头治理,城市形象明显改善。

郑州,正在加快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打造一座整洁、有序、舒适、愉悦的城市。

宜居宜业,是为城,更是为人。

郑州全媒体——《郑州日报》、《郑州晚报》、郑州电台、郑州电视台、中原网及所属新媒体“报台网微端”联动,推出系列报道《最美示范街区》,每星期报道一个区的一条精品道路,用小切口、在细微处发现郑州之变、郑州之美,首篇关注金水区经八路街道办事处经六路发生的变化。

预告:第二期“最美示范街区”将关注二七区解放路街道办事处民主路,敬请期待。

经六路,一个自带“故事流量”的街道。

从20世纪50年代省会迁郑,到今时今日,短短小巷方寸间,大大变化街区里。

一砖一瓦,群众智慧。一草一木,匠心凝聚。“社区花园”“城市会客厅”“林荫大道”……经六路的微更新,每一寸都改到群众心坎上,跑步的多了,遛娃的多了,连关键词都多了。

这里,以居民为圆心构建出5分钟生活圈;这里,成为居民散步遛弯的“新爱好”。柴米油盐酱醋茶,琴棋书画诗酒花,14字的便利和幸福,近在咫尺,不在天涯。

铭记历史

一条传承与梦想的路

经六路,让1954年与2019年时间重叠。

路之变,要从省会自汴迁郑说起。

1954年10月30日,河南省省直各机关由开封迁入郑州市,大部分省直机关的工作人员自此工作、生活在经六路附近。

克秀英,今年88岁,是当年第一批迁郑的省委机关幼儿园老师。回忆艰苦奋斗岁月,她感慨万千,那时,幼儿园没有围墙用铁丝围起来,8个老师一间房全是通铺,两条长凳上放一块木板拼成床。

1954年3月8日,每个老师发了3棵法桐树苗,大家在纬一路、经六路上亲手种下法桐,现已遮天蔽日。如今,当年来郑州的幼儿园老师大都已离世,最年轻的也已84岁高龄了。

文化墙老照片里记载着城市记忆

在经六路改造过程中,为还原历史,经八路街道办事处和省委社区多次召集居民会议,广泛听取群众诉说老故事,充分收集文字和图片等素材,为核对关键点又翻阅了河南省委档案馆、郑州市规划局、郑州市党史办的大量文献资料,请教更多当事居民、知情者进行印证……

最终,经六路以“传承与梦想”为主题,设置“老故事橱窗”,展示居民提供的老物件,还原了省会发展拼搏奋斗的老郑州人的生活面貌;制作“花园路集贸市场”写真喷绘,承载几代郑州人的温情记忆;展示街道老照片,回顾街道的发展演变历程,把文化融入街道更新,将历史植入街道规划。

65年城市记忆,跃然墙上。

为数不多的历史见证者,或结伴,或儿女推着轮椅,驻足墙边,指点着、耳语着、诉说着快被遗忘的点滴故事。

省会迁郑,郑之巨变,从这里萌芽。

老街换新颜

问计于民

一条提高幸福感的路

经六路怎么改,谁说了算?

居民“点菜”,街道“切菜”,设计公司“炒菜”,社区“端菜”,说到底,这是一个群策群力的结晶。

“一级路长”街道党工委书记李华总协调,“二级路长”党工委委员姚丽华对接各方执行,“三级路长”省委社区书记曹淑华联系居民,项目设计负责人席华明提供创意,“核心创作团队”拧成一股绳全力奋战。

功能配置合理的沿街店铺便利了居民生活

81岁的孙辑庸,是省委社区的老居民了,也是百姓中的“意见领袖”。

3月25日,孙辑庸和10多位楼长、院长接到通知,第一次来社区参加关于经六路的会议。会议的主题是“怎样把社区建设的像家”。

4月14日,第二次会议举行,街道为了帮居民打造一条提高幸福感的街道,发动所有居民帮助寻找那些有关于历史的老物件、老照片儿……

4月20日,社区召开了40余名楼栋长参与的大型居民会,甄选驻地商户。按照优胜劣汰原则,群众投票决定入驻哪些项目、留住哪些店铺、引入哪些服务,真正让街道改造改到群众急需处、改到群众的心坎儿上。

5月11日,经八路街道“居民工作代表大会”召开,经六路走向一锤定音,形成决议。

5月31日,经六路的改造大头落地。

路边橱窗中的老物件

“房子还是那个房子,街还是那条街,它咋就那么不一样!”环境的变化带来心境的改变,如今,这条路变身“马路花园”,人流量明显增大,孙辑庸说起变化感慨连连。

这条路原先有两个缝纫店,为了容纳更多其他功能的店铺,缝纫店只能保留下一家,最终小冯改衣,以价格便宜、服务周到、技术好,赢得群众最多票胜出。

街道办事处牵头,从“绿色扩容、以民为本、文化融入、问计于民”四个方面入手,社区征集意见,街道整体定位,邀请专家评审,优化道路空间尺度,大幅提升了道路功能性和舒适性。

安静读报

以路便民

一条好看又实用的路

“满意得很!”

这四个字最能表达克秀英对变化后经六路的心情。

经六路按照“因地制宜、见缝插绿”的原则和“还绿于民、还美于路”的思路,以沿街围墙为面,错层种植南天竹、红叶石楠等10余种灌木、乔木等绿植;以绿化带为线,连通道路两侧所有树穴,用绿化带取代硬隔离;以街道拐角为点,打造“小而精致”的街道微景观。

“1公里”健康休闲圈,铺设了1.1米宽、1公里长的城市跑道,沿途安装25组休闲座椅。

城市书房和近百米长的阅读宣传长廊,优化城市空间尺度。

“5分钟”便民生活圈,开设小吃、百货、理发、改衣、修车修鞋、生鲜蔬菜等便民服务项目7家。

“延伸式”政务服务圈,设置24小时警务自助服务厅,提供居住证申报、临时身份证明开具等自助式业务。

党群服务中心提供民政、计生、劳保等114项民生服务。

路边专门施划了童车停放区域

您可以这样体验:推着婴儿车来这里遛娃,把婴儿车停到划线区域,孩子送到服务中心安排玩耍,裤子放到改衣店5元缝裤边,再去5元理个发、买个1元一把的青菜,然后接娃回家,这“一站式”服务总共不出20米,得劲不!

城市书屋书香氤氲

以民为本,以路便民。

从设计到完成,街道一直秉承着一个观点:好看,更要实用!

彭兴仁说,这里有花有草,一尘不染;王丽莎说,以前买菜坐公交,现在下楼就买菜;刘丽娜说,精品书屋,让孩子们暑假有地方可去……老百姓说好,才是真的好。

休闲座椅造型别致

席华明是这条路的“城市设计师”,更是一名享受成果的社区居民:“现在,这里是公共室外会客厅,居民按照不同功能,分时段使用各取所需,我每天走在这里也感受到幸福。”

经六路在改造前聚集多家商户,为整合资源、规范经营、服务群众,社区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依托区域党建平台,通过民主协商、民主议事、民主决策实现“居民的事情居民定”。“小基层、大服务”的社区新标准为经六路“路长制”工作的推进打下良好的群众基础。经六路成功变身后,经八路街道辖区群众的凝聚力与日俱增。

经六路上的自助警务室

治大国若烹小鲜,治街道犹书小楷。

经六路的变身,既画下了群策群力的“一撇”,又落笔人民为先的“一捺”,在居民每天都想走走的行动“点赞”中,画下完美的“逗点”。不是“句号”,是因为,“经八路辖区道路有机更新”这句话,并没有写完,纬一路、经七路……一切正在描绘中。


郑报全媒体记者 王翠/文 周甬/图 安璐 景若曦/拍摄剪辑

分享到: 编辑:李怡萍 统筹:黄修成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