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山系列之邙山—— 郑州的“红旗渠”和“塞罕坝”

2025-05-05 来源: 郑州晚报 郑州客户端官方网站 分享到:

巍巍秦岭,赫赫有名,它是南北分界线,是长江、黄河流域的分水岭,是14亿中国人的“中央国家公园”,是孕育华夏精神与文化的“龙脉”,它的尾翼落在了郑州西北,便成了邙山。

广义的邙山,西起洛阳,东至郑州,蜿蜒190公里穿越巩义、荥阳、惠济,至郑州黄河文化公园戛然而止,留下一个形象而矛盾的名字——邙山头。

这座看似普通的山实则实力非凡:它雄峙于黄河南岸,如一道天然堤坝,护卫着郑州免受黄河侵扰;它的沿线,遗址遗存若星河落地,闪耀着文明演进的辉煌过往。

尤其是“人工天河”邙山提灌站,曾肩负着郑州市区70%的生产生活用水供给,被誉为”郑州生命线”;邙山头上,几代人接力绿化,荒山变身拱卫郑州的绿色屏障,书写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动人篇章。

有人说,这是郑州的“红旗渠”和“塞罕坝”,或许,它早已超越了地理概念,化作精神高山,耸立于郑州人心里。


25000米的郑州“红旗渠”

8条巨龙斜卧在五龙峰,天上来的黄河水经过沉沙池,进入提灌站,再一次飞上30多米高的山巅,汩汩清流沿着郑邙干渠流向水厂,流入千家万户。

如今看来,这样的工程似乎谈不上巨大,更谈不上难度,但如果把时间倒推至1970年,你会发现,它绝对是那个时代的”超级工程”。

1953年,河南省省会迁址郑州,随着国家“一五计划”、“二五计划”推进,国棉厂、郑州铝厂、第二砂轮厂、郑州电缆厂等企业陆续建成投产,郑州按下了工业化崛起的加速键。

到1970年,郑州人口激增,工业发展迅猛,水资源短缺的短板日益凸显。

这一年,原本就不丰沛的贾鲁河出现断流,郑州印染厂、郑州化肥厂等工厂因水荒而生产停摆,提着水桶打水,成为一代郑州人难以磨灭的记忆。

更让郑州难堪的是,作为铁路枢纽,过往的火车,竟也出现加不上水的窘况。

紧挨着黄河,却是个缺水的城市?

“山上吃水贵如油,山下黄河哗哗流,姑娘下山坡,山上光棍多”,流传于邙山头的顺口溜形象诠释了郑州守着大河没水吃的尴尬状况。

1970年7月1日,“引黄济郑”工程——邙山提灌站开工建设,全市上下欢腾鼓舞。

这是一场郑州总动员,全市220多个工矿企业,郊区11个公社232个大队,87所学校的师生及机关干部、驻郑部队投身“会战”——20多公里长的引黄干渠施工线上,白天人山人海,红旗招展;入夜灯火辉煌,热火朝天。

在这场“敢教日月换新天”的改造大自然的水利工程中,涌现出许许多多感人至深的场景——来自古荥公社黄河桥大队的“铁姑娘战斗班”,最小的只有15岁,最大的20多岁,坚持奋战在最前线;100多村民组成的“师家河战斗排”,冒着黄土坍塌的危险,扛起最艰苦的隧洞工程。

在那个现代化机械稀缺的年代,一个人就是一个机械,他们用铁锹、担子、推车,用手、用肩、用脚,筑起来一座属于郑州人的人工天渠——

邙山提灌站,从邙山头到西流湖,绵延25公里,总干渠7条隧洞全长3700米,渡槽3座,桥、涵、闸、坝100余座,最高峰10万人同时参加建设。

1972年10月1日,邙山提灌站建成通水。

全城人民欢呼雀跃,一渠清水从平原跃向高原,飞越邙山头,缓解了城市缺水局面,解决了干渠沿线十万余亩农田灌溉难题。

作为郑州主要水源供给,邙山提灌站肩负着郑州市区70%的生产生活用水供给任务,直至2014年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通水,它转型为城市生活用水重要热备水源和西流湖、金水河、熊耳河、七里河、潮河、贾鲁河、索须河、枯河等生态水系的重要水源供应地,继续润泽着郑州。

运行50多年,累计供水80多亿立方,邙山提灌站当之无愧为支撑郑州高速发展的“水动力”、护航城市发展的生命线。

郑州西北的“塞罕坝”

初夏的风掠过邙山头,漫山遍野绿浪翻滚,掩映其间的亭台楼阁若隐若现。

如果不是旧照片,你或无法把它和嶙峋干裂、支离破碎、风起黄沙的秃山丘联系在一起。

“兔子来了无草吃,鸟儿来了无树落”,40年前,人们这样调侃邙山脚下的枣峪沟村。

一名老职工清晰记得当时的情景——风沙大的时候,走进办公室,地上一串脚印,“谁愿意来这上班?”

“山上光秃秃,山下黄沙漫,天天一身土,住的土窑洞。”邙山林场原负责人田国岭记忆犹新。

与邙山提灌站建设同期,270余名城市知识青年响应国家号召来到邙山,在小顶山上筑房打洞,建起了“邙山林场”。

他们开山修路,植树劳动,架管道,修水池,采购苗木,在新开的层层台田上种栽植松柏、大枣、核桃、石榴、椿树、榆树、杨树等树木。

“一年青,二年黄,三年变成干柴棒。”起初,植绿的效果并不理想,土山陡峭,难以存水蓄水。

景区园林所工作人员介绍说,“邙山土质属于湿陷性黄土,又非常缺水。同样一棵树,在山下长一年,在山上就需要长五年。”

如果可以穿越,你会看到:风沙弥漫的邙山上,一群背着松柏树苗、挑着水的人,拖着蹒跚步履,消失在茫茫黄沙之中;到后来,山上有了零星的青绿,扛着水管的人穿梭期间,再后来,绿色越来越多,黄色越来越少……

1977年2月,郑州号召全市人民迅速行动,进行为期3个月的邙山绿化大会战。

那是一代人的燃情岁月,郑州市民、企事业单位职工、学校师生、人民子弟兵等12万余人次参加义务植树,植树4万余棵。

此后的植树节,全民义务植树和景区绿化职工同向奔赴,一棵又一棵种树,一代又一代种树,从这个山头到那个山头,从邙山头到邙山,提灌站周边的十八个山头披上了绿装。

飞鸟云集枝头,松鼠跳跃在林间。五十余年来,郑州黄河文化公园从绿化到美化再到彩化,不断进行软环境和硬设施的迭代升级,一个四季常绿、三季有花、两季有果的新邙山惊艳绽放。

现已绿化荒山4000多亩,绿化美化彩化林地380多万平方米,种植各类树木400余万棵,森林覆盖率90%以上,数字记录下邙山头的生态跃迁。

随着“岳山耸翠”的古景重现,这里不仅成为了市民避暑养生的桃源胜境,更成为了阻挡风沙侵袭郑州的绿色长城。

华夏儿女的精神家园

谚语有云“生在苏杭,死葬北邙”,邙山自古都是风水宝地,当我们登顶邙山,那些散落在周边的遗址遗存和人文自然景观如同答案之书,写下“我们从何处来,到何处去?”的答案——

炎黄二帝巍然屹立,与大地共生、与山川同在、与日月齐辉,485字的《炎黄赋》展开了五千年的文明长卷。

黄河碑林里,翰墨丹青和园林艺术交相辉映,或灵动飘逸,或洒脱自然,或凝重深沉,或雄伟大方,石碑不语,展示着黄河文化最精华的篇章。

汉白玉雕琢的“哺育塑像”生动展现了母亲河的形象——“母亲”发髻高挽,一袭唐装,满目柔情地望着怀里的婴儿,具象化的黄河母亲被镌刻在每个在此驻足停留的炎黄子孙心底。

郑州黄河国家地质公园地质博物馆如同时光隧洞,黄河的历史变迁、黄土高原的沧桑变化,华夏文明的演进历程在此徐徐铺展。

8万平方米的星海湖,湖光山色两相和,“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黄河在咆哮”,激荡人心的《黄河大合唱》响遏行云。

邙山提灌站,是解决郑州水资源短缺的生命工程,也是凝结群众集体智慧、全民参与的民心工程,更是生动展现“艰苦奋斗、知难而上、勇于创新、乐于奉献”的“邙山精神”的精神丰碑。

于“三桥汇”观景平台远眺,三代黄河铁桥相互守望,浓缩了百年铁路的历史演变,见证了这片土地日新月异的发展和变迁。

作为”两山"理论的生动实践,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典范,郑州黄河文化公园正在焕新蝶变,奔向黄河囯家文化公园标杆、中华文明宣传窗口的美好未来。

…… ……

黄土高原在此收束结尾,华北平原在此开启新篇,恰如来路和征途的交汇,这青山绿水间,奔腾的不只是黄河,耸起的不只是高山,更是华夏儿女逐梦未来的力量源泉。

记者 王战龙 王军方/文 徐宗福/图

分享到: 编辑:刘潇潇 统筹:陈静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