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月22日凌晨4点,郑州新郑国际机场依旧灯火通明,一架满载电子产品、医疗器械和跨境电商货物的卢森堡全货机整装待发,36小时后抵达欧洲腹地。该批货物的顺利出口,也标志着郑州航空口岸国际货运量突破50万吨大关,中部地区航空货运物流能级再提升。
10月25日,记者从郑州海关了解到,截至10月22日,郑州航空口岸国际货运量累计50.3万吨,同比增长超过40%,超过去年全年;监管国际货运航班超1万架次,成为中部地区首个跻身“万架次俱乐部”的航空口岸。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要积极扩大自主开放,推动贸易创新发展,拓展双向投资合作空间,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
这条连接河南与欧洲的空中通道,正是中原大地持续扩大高水平开放的鲜明标识。如今,在这条繁忙的“空中丝绸之路”上,每天都有新变化。
长期在一线工作,郑州机场海关监管科四级主办张晓东感受深切。“过去出口货物以服装、小商品为主,如今精密仪器、生鲜冷链和高附加值产品逐渐成为出口主流。这些产品对通关时效要求更高,在移动单兵设备的帮助下,不到30分钟即可完成一票货物的查验放行。”张晓东说,不少生鲜企业看中郑州机场的快速通关、高效分拨能力,选择将郑州作为入境首站。
货物结构的优化升级,是口岸能级提升的缩影。据统计,郑州机场海关监管的国际货邮量已从2019年的33.79万吨增长至2023年的47.16万吨,连续八年位居全国大型机场第五、中西部第一。为支撑货运量在高位持续运行,郑州海关先后推出24个专项方案、274条具体措施,持续优化口岸营商环境,助力河南从“不靠海、不沿边”的内陆腹地迈向开放高地。
郑州航空口岸高效的通关环境与独特的区位优势,正吸引全球电商与高端制造企业落子布局。目前,速卖通、希音、拼多多等头部电商平台已扎根郑州,赛峰短舱(天津)航空制造有限公司将发动机裸机及各种组件进境业务落在河南。
以郑州—卢森堡“空中丝绸之路”为样板,“双枢纽”模式正复制推广到更多国家和地区。郑州海关积极推动“郑州—布达佩斯海关关际合作项目”,助力打通中国与中东欧、东盟的空中物流通道。今年前三季度,该关监管郑州至卢森堡、布达佩斯、吉隆坡“双枢纽”货邮量13.5万吨,约占全部国际货邮量的30%。
不断延展的航线与持续优化的服务模式,使“空中丝绸之路”成为河南融入全球经贸体系的强劲引擎。今年前三季度,河南全省进出口总值6431.8亿元,同比增长18.7%,增速高于全国14.7个百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