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石窟,是历史,是艺术,是文化和文明。敦煌莫高窟、云冈石窟、龙门石窟、麦积山石窟……一凿一刻、一笔一画,不仅雕刻出一座座石窟,也镌刻下多姿多彩的中华文明。今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洛阳龙门石窟殷切嘱托:“要把这些中华文化瑰宝保护好、传承好、传播好。”
在中国石窟艺术谱系中,巩县石窟是又一座伟大的艺术宝库。巩县石窟坐落于神都山与黄河、洛水交汇之地,始建于北魏,历经东魏、西魏、北齐、唐、宋各代续凿,是中原地区佛教石窟艺术的重要代表。现存5个洞窟、3尊摩崖大像、1个千佛龛及328个造像龛,总计7743尊造像,186篇题记。第一窟的“帝后礼佛图”为国内现存完整孤品,第三窟“双飞天”造像以衣饰飘逸、姿态轻盈著称。
巩县石窟布局紧凑精妙,雕刻内容丰富深邃,造像精美绝伦且保存相对完整。一座座石窟,不仅能看到美轮美奂的艺术造型,还能领略文明交流互鉴、多元文化的交相辉映,在佛教艺术史上的地位足与云冈、龙门比肩,堪称北魏石窟艺术的辉煌,为研究古代宗教、音乐、美术、服饰等提供了弥足珍贵的范本。
历经千余年风雨变迁,巩县石窟能存续至今,是先民留予这片土地的厚重馈赠。河南省和郑州市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大力实施文旅文创融合战略,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摄影艺术家们耗时两年有余,对巩县石窟进行精心拍摄、精选,通过光影艺术的独特魅力,再现巩县石窟的艺术精魂,完成守护文明根脉、诠释黄河精神、激活时代价值的文化使命,让千年石窟走入当代大众视野,让沉睡的文物“活”起来,用镜头讲好郑州故事、河南故事、中国故事特别是中国优秀历史文化故事。
保护好、传承好历史文化遗产,是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
这份光影画卷的诞生,凝聚着摄影家们难以言尽的艰辛。寒来暑往200余个深夜、5万余次按下快门,最终遴选出120余张佳作,再经半年悉心调校、精修,方成就此展。
当镜头聚焦千年佛龛,艰辛与汗水是对历史文化和艺术的深情表达。此次影展以相机为耳,聆听古代匠人以锤凿幻化的永恒乐章;以光影为笔,书写对巩县石窟艺术之美的虔诚礼赞,为河南推动文化繁荣兴盛,建设文化强省、文化强市贡献力量。
影像一眼千年,历史滚滚向前。中华优秀文化,在守正创新中不断传承,永续发展。
第一窟
巩县石窟延续了云冈、龙门石窟的雕造风格,成为北魏后期石窟造像的典型。
仪仗
巩县石窟的第一、三、四窟均有礼佛图。第一窟的“帝后礼佛图”保存较为完整。构图分三层排列,描述皇室礼佛场景,左侧为皇帝及侍从,右侧为皇后及女眷,衣饰线条飘逸,通过空间层次凸显威仪。
光影
巩县石窟构图雕刻精美,但窟内光线幽暗,摄影家通过人工光影的营造,完美呈现了古代石刻艺术的精美与意境。
工致
巩县石窟巧妙运用浮雕、圆雕等多种技法,构图对称又富有变化,细节处理精致完美,艺术效果非凡。
传 承
石窟造像衣纹线条简练,既有云冈石窟的雄浑气势,又融入龙门石窟的秀骨清像风格。
第二窟
该窟中心柱未雕成就停止开凿,现存洞窟前壁已经崩塌。窟内除东壁一个龛为东魏时所雕外,其余10龛为唐代开凿。
多元
窟内造像,分别为东魏、唐等多个时期雕造,呈现出不同时期的造像风格。
第三窟
第三窟中心柱上的一对飞天以生动自然、轻盈灵秀而闻名于世。这对飞天一手拿着莲花枝,一手托着莲花蕾,体态修长,飘带飞扬,给人强烈的飞翔感,其中东侧的飞天造像还曾登上《中国美术大全》的封面。
精微
巩县石窟的雕刻细腻入微,展现了古代工匠的高超技艺。造像神态各异,有的庄严肃穆,有的温婉动人。龛楣雕有飞天、飞龙、帷幔组成的宝帐,富于装饰感。
沉静
石窟内的造像多呈现出宁静安详的姿态:或眉眼低垂,嘴角微扬,似在沉思;或身姿端庄,神情温婉,自有一股沉静的力量。
稚朴
石窟拥有造型各异的狮子,呆萌版、淘气版、耍酷版……有的嬉戏打闹,有的吐着舌头做鬼脸,有的一脸威严,充满了浪漫想象色彩。
第四窟
四窟为方形中心柱窟,这种形制有助于增加雕刻面积和支撑洞窟结构,中心柱四面分上下两层凿龛,特色突出。
魏风
巩县石窟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其中,塔柱窟中心柱四面凿龛,或一层或上下两层。龛楣多刻火焰纹、莲花、卷草等装饰图案。
余音
巩县石窟的伎乐人使用的乐器种类丰富,既有内地传统腰鼓、箜篌、琴,也有西域、北疆少数民族乐器琵琶、横笛、铜钹、羯鼓,为研究古代音乐发展及中外文化交流提供了珍贵资料。
第五窟
第五窟是巩县石窟中最小的一座洞窟,窟内没有中心柱。窟顶藻井以大朵莲花为中心,周围环绕6身飞天。藻井四角刻有4身化生,并间刻忍冬花纹,构图精美活泼。
飞天
巩县石窟有众多的飞天造型,主要用线条表现形象,几条细细的阴线就分出裙裾飘带的繁复层次,轻描淡写之间,飞天玉容楚楚动人。
交融
巩县石窟地处中原,融入了中原地区的审美趣味——相比西域石窟的异域感,巩县石窟人物形象更贴近汉族士大夫的风貌。
河洛之光 源远流长
巩县石窟,紧邻河洛会流之处,坐落于神都山与黄河、洛水交汇之地,始建于北魏,是我国石窟艺术传播路径上的重要一环,是丝绸之路黄河文化的一张名片。
特刊策划:陈 锋
统筹:陈君健
执行:朱建明 胡田野
视觉:王河宁 夏 普 谢君锐
马 健 王小羽 王 艳
宋笑娟 高 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