巩县石窟摄影艺术展丨专家学者访谈:摄影展让不可移动文物“走出”石窟

2025-08-27 来源: 郑州晚报 郑州客户端官方网站 分享到:

观众在观看“丝绸之路·黄河:巩县石窟”摄影艺术展

杨秀清

赵昆雨

余杰

董广强

郑州,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八大古都之一,文化遗产灿若星河,而坐落在丝绸之路申遗东端起点巩义的巩县石窟,堪称中国石窟艺术的璀璨瑰宝。它不仅是古代石刻艺术的巅峰代表,更以无声的史诗,铭刻着中华民族的审美追求与文化包容,展现黄河文明深厚的底蕴与永恒的创造力。

自2023年起,一支平均年龄超过55岁的摄影团队,历时两年时间,用镜头深入探索巩县石窟的每一寸肌理,捕捉鲜为人知的精微细节。这场历时两年多的光影探索结晶,终于迎来绽放——8月25日,“丝绸之路·黄河:巩县石窟”摄影艺术展开幕式在郑州博物馆文翰街馆举办。展览通过120余幅摄影作品,再现了巩县石窟艺术精魂。日前记者对参加此次摄影艺术展的专家和学者进行了专访。

现代摄影技术能够更好地

把石窟艺术表达出来 ——访敦煌研究院研究员杨秀清

“我是第一次来河南、郑州,看到巩县石窟摄影艺术展,这是让不可移动文物‘走出’石窟,让更多人了解、欣赏的很好方式。”在“丝绸之路·黄河:巩县石窟”摄影艺术展展厅,敦煌研究院研究员杨秀清边欣赏摄影作品,边对展览的举办连连称赞。

石窟寺是文物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石窟寺分布广泛、规模庞大,蕴含深厚的历史文化价值,集中体现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特色,展示了中华民族开放包容的胸襟,见证了中外文化交流的历史。杨秀清认为,从敦煌到麦积山,再到洛阳、巩义的石窟,可以把那个时代文化交流、传播的路线串联起来,为研究当时的艺术、建筑、民俗、哲学思想、价值观念等方面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在杨秀清看来,加强石窟寺和石窟艺术的保护利用,对于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促进人类文明交流互鉴、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具有重大意义。“巩县石窟是不可移动的,怎么让不可移动的文物‘走出’石窟?现代摄影技术就能够更好地把石窟、石刻艺术表达出来,今天大家走进博物馆看这些艺术作品,就可以更深入地了解、欣赏这些石刻所包含的中华优秀文化,传承其中重要的科学、历史、艺术和社会文化价值。”

每次看巩县石窟 都有新发现、看不够

——访云冈研究院研究馆员、山西省灵岩云冈石窟保护基金理事长赵昆雨

“我第一次到巩县石窟是在1985年,接下来的数年去过十几次,每一次看的感受都不一样。”在“丝绸之路·黄河:巩县石窟”摄影艺术展展厅,云冈研究院研究馆员、山西省灵岩云冈石窟保护基金理事长赵昆雨仔细端详着每一幅作品:“总的来说,我看巩县石窟和云冈石窟最为接近。工匠可能就是从平城走到巩县的同一批工匠,有非常密切的血缘关系。”

赵昆雨回忆,20世纪80年代,中日共同出版了“中国石窟”系列图书,但当时的印刷水平和摄影师的角度各不同,这一次巩县石窟摄影艺术展为观众提供了各个层面的细节,尤其是在特殊光线下呈现了很多雕刻的细节,非常震撼。

赵昆雨认为,1500年前的雕刻家,在石窟里面留下很多的话,不是用嘴说的,是用凿留下来的。“只要你有足够的积淀、对它有足够的了解,你就会收听到来自1500年前古人的留言。”作为主要从事石窟音乐雕刻研究的专家,赵昆雨对音乐雕刻格外关注,而他表示每次看巩县石窟都有新的发现,“比如我在展厅看到的手持琵琶,既没有琴弦,也不表现琴筝,这个和龙门石窟的不一样,反而和云冈接近。”赵昆雨颇为感慨地表示,巩县石窟雕刻细腻,尤其是大师雕刻的作品,构思奇妙、内容丰富,看不够!

历史文化遗产需要

多种方式的传播和展示 ——访龙门石窟研究院党委书记余杰

“历史文化遗产需要多种方式的传播和展示。大部分观众不可能都亲临现场体验,通过展览这样的方式,能让普通观众更加直观形象地了解石窟艺术所蕴含的魅力和价值。”在“丝绸之路·黄河:巩县石窟”摄影艺术展展厅,龙门石窟研究院党委书记余杰如是说。

巩县石窟作为北魏皇室紧邻黄河开凿的一座石窟,也是继洛阳龙门石窟之后的又一石窟。当前,石窟寺是文物工作的重点领域之一。

“北魏南迁到洛阳后,石窟文化从大同转移到洛阳、巩义,龙门石窟和巩县石窟,无论是历史渊源、艺术风格还是艺术价值,都有着非同一般的关联。”余杰表示,参观巩县石窟摄影艺术展令他非常深刻地感受到,巩县石窟这几年在石刻艺术的保护、传承,特别是传播上做了很多工作。“摄影艺术展这种方式,是对石窟文化所蕴含的艺术价值加强传播的很重要的途径和手段。”余杰说,石窟内部空间狭窄,游客在参观过程中受到不少局限,通过摄影这种方式,将石刻艺术的精髓用更加直观、形象的方式传播给大众,无论从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还是传播上,都是很好的路径,“让我们在深化学术研究和价值挖掘的同时,做好文化交流和文化传播,让更多人通过石窟艺术感受我国悠久的历史、博大的文明。”

这是一场

石窟艺术的视觉盛宴 ——访麦积山石窟艺术研究所数字中心主任董广强

“我之前去过几次巩县石窟,但今天在博物馆里再次看到这个展览,依然让我感到非常震撼。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更看到了平时无法亲眼见到的内容。”“丝绸之路·黄河:巩县石窟”摄影艺术展展厅,麦积山石窟艺术研究所数字中心主任董广强沉浸在摄影艺术的视觉震撼中。他告诉记者,展览把很多在现场看不到,或者难以细致观察的细节都很好地呈现出来了,“对我来说,这是一场视觉盛宴”。

在董广强看来,巩县石窟是北魏时期非常优秀的雕塑作品,尤其是飞天造像非常飘逸;而对“飞天”这一题材的补充,使得巩县石窟的内容更加丰富和多元:“这次摄影师通过出色的光学效果,把这些造像的细节和神韵都非常直观地展现出来了。我觉得这个展览的效果都非常好。”

在快节奏生活的当下,董广强也建议年轻观众通过走近文化遗产的方式放松自己。“大家都很忙碌,也需要一些时间来放松自己。我们无论是在甘肃天水还是河南,这些地方都有非常厚重的文化。这些深厚的文化,其实一直在滋养着我们的心灵。我希望现在的年轻人,能够在这些历史文化中、在历史的长河里,找到柔美、找到多元的文化滋养,感受到历史文化的魅力。这也是我们心灵放松的一个重要方向。”

专题撰文 本报记者 左丽慧 专题摄影 本报记者 李新华 马健

《郑州晚报》版面截图

分享到: 编辑:刘潇潇 统筹:曹杰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