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月23日,河南省老科协实施五大“银龄行动”助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沙龙在郑州举办。活动以“银龄行动守初心,老有所为助发展”为主题,中国老科协、省委老干部局、省科协、省民政厅等单位有关领导,以及省老科协各专委会和团体会员单位负责人与老科技工作者代表齐聚一堂,共话五大“银龄行动”成果,共商未来发展路径,为中原大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注入“银龄力量”。
会上宣读了2025年中国老科协科学技术奖授奖决定、中国科协服务老科技工作者老有所为项目立项评审结果和科技志愿服务先进典型名单。河南省老科协和王华兰、乔鹏程、李宗坤、刘智宏、马抒音、张慎举、侯三元等7名个人获得中国老科协科学技术奖。河南省老科协、省农科院老科协、郑州大学老科协、开封市老科协和安阳市老科协等5家单位申报的项目被中国科协立项,立项总数在全国位居前列。河南省老科协申报的项目同时获评中国科协年度最佳科技志愿服务项目。
活动中,省委老干部局、省民政厅相关负责人分别介绍了支持老科技工作者发挥作用的举措。据统计,省委老干部局已建成省、市、县三级“银发人才库”,入库人才超7000人,其中副高级以上职称占比73.6%,通过“豫老”品牌引领,组织26万离退休干部参与基层治理、政策宣讲、建言献策等志愿服务。省民政厅则围绕人口老龄化加速发展的态势,推动“银龄行动”扩面升级,注册老年志愿者达11.4万人,4个志愿服务组织获评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集体,省老科协五大“银龄行动”等5个品牌项目入选全国老有所为重要品牌项目。
随后,省老科协各专委会负责人分享实践成果:中医药专委会成立19个月开展活动 64 场,义诊、科普覆盖群众超20万人次,获国家及省市媒体报道50余次;医药健康专委会组织三甲医院专家下沉基层,开展“家门口的三甲服务”,并借助网络平台普及健康知识;乡村振兴专委会打造5个科技示范基地,推动永城大白菜、嵩县食用菌等产业提质增效,年带动农民增收超亿元;科技创新专委会参与郑州铁路局12项科研项目,其中“铁路混凝土长周期防护技术” 达国内领先水平;决策咨询专委会围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重大水利工程建设等开展调研,多项建议获省级领导批示并转化为政策举措。
记者 魏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