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最新发文保护文物建筑 构建大保护体系让文物“活起来”

2025-10-01 来源: 郑州晚报 郑州客户端官方网站 分享到:

文物建筑承载着中华文明历史印记,如何让文化遗产在新时代绽放新光彩?

日前,省政府办公厅印发《河南省重要文物建筑系统性保护三年行动方案(2026—2028年)》,为全省文物建筑构建起大保护、活利用的新格局,让文化遗产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绽放新光彩。

打破“单打独斗”构建大保护体系

河南是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不可移动文物数量位居全国前列。

文物建筑保护,不只是文物部门的“单打独斗”。《方案》明确,要构建“协调保护、融合发展的大保护格局”,同时,强化科技赋能,盘活资源优势,统筹抢救性保护和预防性保护、本体保护与周边保护、单点保护和集群保护。到2028年年底,省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文物建筑减灾防灾能力将大幅提升,安全防护体系进一步健全,研究性保护取得阶段性成果,信息化技术得到有效应用。

面对文物建筑老化和自然损毁问题的挑战,《方案》将“加大文物建筑抢救性保护力度”列为首要任务,系统开展以省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为重点的保护现状评估,针对屋面渗漏、梁架结构失稳、墙体开裂等安全隐患,按照轻重缓急原则每年实施一批抢救性保护项目。

结合黄河、长城、长征国家文化公园(河南段)和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统筹考虑本体保护与周边环境管控,每年实施20~30处重要文物建筑抢救性保护修缮、展示和环境提升项目。制定嵩山古建筑群、豫北太行山前片区等文物建筑密集区整体保护规划,推动连片保护和整体展示。

每年实施一批抢救性保护项目

安全是文物保护首要大事,如何为珍贵文物建筑穿上“防护衣”?

《方案》提出,实施文物建筑“平安工程”,开展重要不可移动文物卫星遥感执法监测、重点文物建筑和博物馆消防安全评估,提高文物安全管理规范化、智能化水平,提升文物建筑安全防护能力。以文物建筑消防工程为重点,每年实施10~20项省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三防”(安防、消防、防雷)项目,持续夯实文物安全基础。

强化安全监管,加大文物安全巡护力度,实现未设立保护机构的省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安全巡护全覆盖。探索推动政府、企事业单位、个人为所有或实际使用的文物建筑购买文物建筑安全保险。

工作做在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方案》提出,加强文物建筑预防性保护工作,每年实施一批预防性保护项目,通过科学巡查诊断和风险评估,确定文物建筑保护等级和风险因素,采取日常监测、定期检查等方式进行保护,延长文物建筑生命周期,降低后期抢救性修缮成本,提升文物建筑抵御灾害能力。

实施“营造中原”计划,遴选10处代表中华文明不同发展阶段和不同区域特点的文物建筑及附属彩塑、壁画、彩画进行文物建筑本体及周边环境整体保护提升。通过“以干代训”解决文物建筑领域人才短缺和技能断层问题,逐步形成“工程孵化人才—人才提升工程”的良性循环。

提升科技赋能让文物建筑“活起来”

文物保护能否与现代科技深度融合?《方案》明确,提升科技赋能文物建筑保护能力。

建设全省文物建筑数字资源库,充分运用摄影测量建模、三维扫描等技术手段对20~30处价值较高、保护需求紧迫的省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试点采集数字信息,逐步实现省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文物建筑数字化管理全覆盖。依托文物建筑数字资源库进行二次开发利用,实施文物建筑数字化保护修缮创新示范项目,推动文创产品开发、影视创作传播等活化利用工作。

如何让文物建筑吸引更多人的关注?《方案》提出,推动文物建筑“活起来”。加快文物建筑数字资源转化利用,建设中原文物建筑数字博物馆,策划河南文物建筑数字展览等活化利用项目。

按照“一处一策”原则推动文物建筑开放利用,通过开设公共文化场所、开办旅游休闲服务场所等形式,为社区服务、文化展示、参观旅游、非遗技艺传承等提供多样化、多层次服务,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

记者 袁帅

分享到: 编辑:李佳露 统筹:陈静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