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300项以上省级重大科技专项、重点研发专项,推动人才自由流动 ,畅通科技转化渠道……9月7日,记者从省政府办公厅获悉,我省印发《河南省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行动计划》,明确实施五大行动,提出21条举措,以科技创新赋能产业创新,以产业创新牵引科技创新,加快培育发展新动能。
到2027年研发经费投入在2.55%以上
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需要明确的目标引领。
《行动计划》提出,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着力加强创新资源统筹和力量组织,以科技创新赋能产业创新,以产业创新牵引科技创新,加快培育发展新动能,塑造发展新优势,为奋力谱写中原大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提供科技支撑。
《行动计划》明确,到2027年,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强度在2.55%以上,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分别在27%以上、56%以上,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路径更加明晰,产业创新体系更加完善,具有河南特色和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竞争力明显增强。
集中突破一批产业“卡脖子”技术
聚焦产业创新需求,我省将实施高质量科技供给策源行动。
《行动计划》提出,加强产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持续优化“揭榜挂帅”机制,探索重大技术协同攻关新模式。在种业创新、食品加工、人工智能、先进功能材料、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绿色低碳、生命健康、无人机、具身智能等领域实施300项以上省级重大科技专项、重点研发专项,集中突破一批产业“卡脖子”技术和行业关键共性技术。
争创各类国家级创新平台,推动在豫全国重点实验室提质增效。积极争创国家新兴产业创新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技术创新中心、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产业技术工程化中心等国家级创新平台。
引导创新平台服务产业需求。统筹省级创新平台建设,建立省级科技创新平台基地“白名单”。强化创新平台服务产业需求绩效评价导向,增加成果转化指标权重。完善多元化科技创新投入增长机制,加大财政政策支持创新力度,完善科技保险保费补贴机制。
争取更多高校和学科进入“双一流”建设范围
创新型企业是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的重要载体,也是产业链中的重要一环。《行动计划》提出,强化创新政策协同,实施创新主体能力提升行动。
梯次培育壮大创新型企业,加大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培育力度,推动个转企、小升规、规改股、股上市。加快实现营收1亿元以上企业有研发机构、5亿元以上企业有标志性研发成果、10亿元以上企业有创新联合体、100亿元以上企业成为科技领军企业。
《行动计划》明确,推进高等教育扩优提质。加快“双一流”高校建设,动态调整“双一流”高校创建范围,争取更多高校和学科进入“双一流”建设范围。争取国外高水平理工类大学来豫合作办学,探索建设高水平新型研究型大学。持续优化本科高校区域布局,努力实现本科高校省辖市全覆盖。
深化科研机构分类管理改革,推动科研机构从行政化管理向创新共同体治理转型。允许科研类事业单位实行比一般事业单位更灵活的管理制度,探索实行企业化管理。
促进企业主导的产学研融合,支持企业牵头或参与国家级和省级重大科技攻关任务,且占比不低于80%。深化产业链上下游、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创新型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达到50家以上。支持企业建设各类创新平台,推动高校与企业共建校企研发中心。
推动人才在高校、科研院所、企业间自由流动
人才是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的关键。《行动计划》提出,坚持产科教融通,实施产业人才梯次培育行动。
探索产科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深化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机制改革,完善人才供需对接机制,搭建产教融合育人特色平台,建设未来技术学院、现代产业学院、特色行业学院等新型学院,培育1~2个国家级市域产教联合体,建设一批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深化工程硕博士培养改革,布局7个左右省级卓越工程师学院。
汇聚培养产业高端创新人才,深化人才使用模式改革,推动人才在高校、科研院所、企业间自由流动。探索建立重大产业代表性成果职称评审绿色通道。深度挖掘青年人才创新潜能,实施“产业教授”“科技副总”专项计划。
大力培育大国工匠技能人才,完善人才评价激励机制。将对产业一线的实际贡献纳入高校和科研院所成果评价体系。推广股权、期权、分红等长期激励手段。
畅通科技成果转化专业职称晋升渠道
如何打通科技成果从实验室到生产线的“最后一公里”?《行动计划》提出,着力畅通转化渠道,实施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提质行动。
优化技术转移转化体系,强化国家技术转移郑州中心和4个分中心功能,完善技术转移服务网络。推动专业性技术转移机构建设,建立技术转移人才培养体系,畅通科技成果转化专业职称晋升渠道。
改革科技成果产业化机制,探索构建产业立题、企业出题、人才答题、科技解题的协同机制,创新“科研机构+产业化公司”等成果转化模式。健全职务科技成果转化容错免责机制。完善科技成果评价激励机制,将科技成果转化情况纳入岗位创新能力评价体系。
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服务,打造科技成果转化品牌,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实施培育新兴产业打造新动能行动
突出特色创新优势,实施产业链群品牌打造行动。《行动计划》提出,健全产业链群发展壮大机制。
围绕农业强省、制造强省、数智强省、交通强省、文旅强省建设目标,完善重点产业链群培育机制和支持政策。实施培育新兴产业打造新动能行动,培育一批各具特色、优势互补、结构合理的新兴产业集群。前瞻布局未来产业,支持郑州等地打造未来产业先导区。
加快产业数字化智能化发展,健全促进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机制,实施“人工智能+”行动,建设人工智能行业赋能中心,布局建设人工智能垂直大模型。
推动产业园区融入产业链群,实施开发区产业集群培育和能级提升行动,打造更具辨识度和影响力的产业集群地标,实现千亿级产业集群省辖市全覆盖。
根据《行动计划》,我省还将实施县域产业创新能力提升工程,按照“一区一主导产业”原则建设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立足资源禀赋、区位优势、产业基础,实施县(市)创新引导计划项目。
本报记者 袁帅
《郑州晚报》版面截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