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柏凝翠、温情涌动,手捧白菊的祭扫人群、绿意盎然的生态葬区,以及河岸旁摇曳的点点灯影……9月6日,农历七月十五中元节,一场由郑州市民政局、市殡葬事务服务中心、新郑市民政局主办的“2025年郑州市中元节节地生态葬活动”在河南福寿园进行。
这不仅是一次传统节日的文明实践,更折射出生态安葬理念在郑州民众间的深度普及——越来越多家庭主动选择以“少占一寸土、多留一片绿”的方式缅怀亲人,让“绿色缅怀”成为这个中元节最动人的新风。
绿意延续思念 已经1052位逝者回归自然
上午9时,福寿园生态葬区“长青苑”内,晨雾尚未完全散去,空气中飘着青草与雏菊的淡香。这里没有传统墓葬的墓碑林立,取而代之的是成片的草坪、挺拔的树苗,以及刻着逝者名字的小巧纪念牌,与自然景致融为一体。30户家庭身着素色衣物,在工作人员的引导下,沿着青石板小径缓缓走向各自的安葬点位,脚步轻缓却坚定。
“爸,您生前总说‘别给后辈添麻烦,也别占那没用的地’,今天选了树葬,这棵玉兰树以后每年春天都会开花,就像您还在陪我们看风景。”市民刘女士双手捧着父亲的可降解骨灰盒,在工作人员的协助下,将骨灰盒缓缓嵌入树下的专用安葬穴中,随后接过丈夫递来的铁锹,为树苗培上第一捧土。
泥土落在树根旁,发出轻微的声响,仿佛是生命与自然的轻声对话。刘女士告诉记者,去年参加园区的开放日活动后,看到树葬区的整洁养护,她说:“让亲人与草木共生,比立一块墓碑更有意义。”
郭先生带着10岁的儿子也来到活动现场,“他知道奶奶要‘住’在大自然里,特意让我买了她生前最爱的花,这样的活动也能让孩子明白‘生命回归自然’的道理,比烧纸钱有教育意义多了。”
不远处的政策咨询台前围满了前来咨询的市民。郑州市殡葬事务服务中心工作人员正拿着《郑州市生态安葬补贴政策手册》,逐页向市民讲解:“我市的节地生态安葬活动已开展18年,只要选择树葬、海葬等节地生态葬形式,符合郑州市户籍或在郑参保等条件,提交身份证、火化证明等材料后,会有1000元补贴金……”
市殡葬事务服务中心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最新数据显示,政策从2020年实施到今年4月底,全市已有1052位逝者的骨灰以节地生态葬形式安葬。
当清风取代烟火 点亮灯影里的“思念之光”
“您好,我们这里有免费的菊花,还有电子蜡烛,用这些代替纸钱鞭炮,既环保又安全,还能更好地表达对亲人的心意。”福寿园主干道旁的“文明祭祀服务站”前,志愿者们正忙着为往来市民分发鲜花、电子蜡烛与环保祭祀倡议书。志愿者们一边递过一支白菊,一边演示电子蜡烛的使用方法:“您看,这个电子蜡烛只要按一下开关就能亮,续航能达8小时,晚上也特别显眼。”
市民周先生原本提着一个装满纸钱、纸元宝的袋子,在志愿者的讲解下,他主动将传统祭品放在服务站的“旧俗回收箱”里,换了一束白菊和一对电子蜡烛,对此他表示:“以前每年来祭扫,还得盯着火星,生怕引发火灾。今年试着用鲜花,发现站在亲人墓碑前,安安静静说说话,反而更能静下心来缅怀。”
在“放河灯寄思念”的环节,市民们手持荷花灯,在河岸有序排队。一盏盏河灯点亮,承载着对逝者的思念,随波逐流,璀璨如星,也点亮了中元节的文明之光。沿着河岸的石阶有序排队,每个人的脸上都带着平静的期许。这些荷花灯由环保宣纸制成,灯座是可降解的塑料材质,里面装着安全蜡烛,灯面上用马克笔写满了思念的话语——“爷爷,今年家里的玉米收成好,您不用惦记”“妈,我学会做您爱吃的红烧肉了,下次带孙子来告诉您”“女儿,你在天上要开心,爸爸妈妈会好好照顾自己”,字迹或娟秀、或刚劲、或稚嫩,每一笔都裹着浓浓的牵挂。
市民王先生带着年迈的母亲来放河灯,老人坐在轮椅上,看着河面上的灯影感慨:“我老伴走了3年,以前每年都烧纸钱,今年儿子说放河灯更环保,现在看着这些灯,觉得心里暖暖的,就像老伴还在身边一样。”王先生表示:“以后每年都来放河灯,既不污染环境,又能让妈开心,挺好的。”
市殡葬事务服务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中元节承载着慎终追远的文化精髓,但焚烧纸钱、燃放鞭炮等祭祀方式易引发环境污染与安全隐患。我们倡导以‘厚养薄葬’践行孝道,以文明仪式传承优秀文化。呼吁市民以鲜花、寄语、网络祭祀等方式,实现跨越时空的追思,既有传统温度,又具现代风尚。”
一“网”情深 “云”端祭扫情也真
这采访中,记者发现,如今,也有越来越多的人选择采用“互联网+殡葬”的新方式来缅怀逝去的亲人。现场也有一些进行了生态葬,却无法来到现场进行追思的家属,福寿园早已在线上为大家扫除了一切后顾之忧,便利群众网络祭扫。
除了线下追思,掌上“数字纪念馆”是绿色殡葬质的升级。时空邮箱、时空留声机、老照片修复、人生微电影……扫描大厅里的二维码,福寿园的“纪念家园”微信小程序推出的各种线上纪念项目让3JI(记号、记载、纪念)理念深入人心——通过AI智能修复与动态影像重现,将逝者生前的珍贵照片影像和声音悉心修复,并赋予温暖的动态展现。
“这不仅是一场追忆,更是一场温暖的相聚。去年因工作未能见父亲最后一面,这份动态影像弥补了我终生的遗憾。”现场,刚刚在小程序上上传图片,为父亲制作了一部专属微电影的小龙,望着屏幕上与好友一同爬山的“父亲”红了眼眶。
在采访中,记者发现,这种数字化仪式不仅省去了异地奔波的万元花费,更让告别仪式从“标准化流程”变成了“定制化回忆”。数据显示,使用数字礼厅的家庭,后续家庭矛盾发生率下降37%。当所有牵挂都能及时参与,遗憾自然少了。
“相较于形式,祭祀更应看重的是心意。当人们在内心怀念逝去的亲人时,只要心中保有对亲人的眷恋,无论是墓前祭扫还是代祭遥祭,都是最好的纪念。”福寿园相关负责人表示。
如今,在郑州,生态安葬不再是“小众选择”,而是越来越多民众的“心之选”。对先人的缅怀,不再靠烟火缭绕来表达,而是靠一份真心、一份对自然的守护,在传统节日里,书写着文明与温情的新篇章。
对此,郑州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郑州市将继续践行绿色发展理念,以多元形式宣传绿色殡葬理念,并进一步丰富文明祭祀形式,让“绿色缅怀”真正融入民众生活。
本报记者 陶然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