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9点,郑州商业技师学院实训楼的灯依然亮着大半。学院参加国赛糖艺/西点制作赛项的选手正专心为一米多高的巧克力艺术造型进行塑型。另一边操作台前,中式面点赛项选手妙手生花,一块小小的面团在她手里上下翻飞,不一会儿就变成了造型逼真的面点作品。距离第三届全国职业技能大赛开赛只剩不到一个月,这里的每一个人都在与时间赛跑,为梦想做最后的冲刺。
不断超越自我成为坚持备赛的动力
社会体育指导(健身)的训练区里,一位身形健壮的选手刚上完一节课。他坦言,自己需要克服年龄带来的体能挑战,所以他把备赛时间切得更碎:早上复盘前一天的训练录像;下午进行实操训练;晚上研读最新的运动科学理论研究。这种高强度的训练节奏,让他常常忙碌到深夜。
“现在的比赛考核内容和往届不同,更加注重实际带教能力。”他一边擦拭汗水一边说,“不仅要会写专业的训练方案,更重要的是能让普通健身爱好者听懂、学会、愿意跟着练。”
备赛虽苦,但超越自己带来的成就感成为支撑他坚持下去的动力。他自豪地提到一次突破:“有一次在模拟训练中遇到了一例膝盖不适想练下肢的真人案例,我针对性地设计了‘无负重臀桥+侧弓步’组合,既避开了膝盖压力,又能有效激活目标肌群。连指导老师都夸这个方案既精准又接地气。”
在面点实训室,中式面点赛项选手则需要接受另一种精度的挑战。该项目是第一次被列为国家级一类赛事。为了和全国的同行一较高下,备赛团队对自己“下了狠手”。“我们内部的标准比比赛要求更加严格。”一位女选手指着训练记录本说,“比如包子重量,比赛允许误差±3克,但我们要求自己控制在±1克以内。”
把高压状态下的稳定发挥变成一种本能
备赛不仅是个人技能的比拼,更考验着整个训练体系的科学性和专业性。社会体育指导(健身)赛项李教练介绍了他们的团队作战模式。“我们组建了4人教练组,从技术指导、应急处置、数据分析,到总体协调和资源保障,每个人都有明确分工。”
在训练模式上,教练组也有着别出心裁的设计。社会体育指导(健身)项目教练组采用了“场景化实战”训练模式,随机为选手安排由其他学生扮演的“客户”。选手面对的“客户”有时是减不下去肥、情绪焦虑的白领,有时是想增肌但怕练得太壮的女生,还有膝盖不适但想加强下肢力量的中老年人……这种高度仿真的训练,选手需要现场评估、现场出方案、现场带训练,十分考验选手的临场应变能力。
“我们希望选手把在高压状态下的稳定发挥变成一种本能。”李教练说。
每周组织吐槽会让选手释放压力
临近比赛,选手们难免产生紧张情绪。学院为他们配备了专业的心理辅导老师,定期提供心理疏导。“我们每周都会组织吐槽会,让选手把压力和焦虑说出来。”心理老师介绍,“有时候,仅仅是倾听就能让他们放松很多。”
在饮食保障方面,学院同样下足了功夫。“学院领导经常来食堂陪餐,听取我们的意见。”一位正在用餐的选手说。
“我们只需要专注训练,其他的事情学院都帮我们考虑到了。这种被全力支持的感觉,让我们能够更加放心地迎接挑战。”中式面点赛项选手感激地说。
眼下,9月国赛的脚步越来越近,夜晚实训楼的灯依旧会亮到很晚。对于郑州商业技师学院的师生来说,比赛固然是检验成果的重要时刻,但无论最终成绩如何,这段全力以赴的备赛经历,都将成为他们职业人生中一笔宝贵的财富。
本报记者 魏滢
《郑州晚报》版面截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