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骑车是刻进肌肉的记忆。”“我喜欢暴汗的感觉,核心发力时全身都在燃烧。”汗珠顺着护腕滴落,动作始终流畅如舞蹈。
8月17日,阳光炙烤着北龙湖畔的水泥台,40岁的阎夏炎弓身跃起,前轮精准卡上一米多高的石阶,车身在空中短暂悬停后稳稳落地。
马路牙子上延续的极限热爱
2000年,15岁的阎夏炎在街头看到同龄人骑着自行车跃上马路牙子,第一次被“静止中的爆发”吸引,刚上高中的他就这么喜欢上了攀爬自行车运动。
对于他的选择,父母未阻止也未支持,他认为“中立的态度就相当于支持”,“如果他们没有尊重这个选择,可能自己就不会开始这项运动。”
攀爬自行车又称障碍自行车、障碍单车,指车手骑自行车跨越障碍运动,是极限运动项目之一,要求车手在平衡、力量控制与运用、身体协调等方面有良好的能力。
郑州没有专业的培训机构,喜欢挑战极限的年轻人尚未扎堆。刚接触攀爬车运动的他找来录像带,一帧一帧慢放着揣摩国外车手的动作,又不断寻找合适的训练场地,在挫折与喜悦中摸索前行。
2001年阎夏炎开踏上全国赛场,次年即开启““ 安踏杯全国极限精英赛”五连冠征程。2006年,他成为安踏品牌代言人,依靠赛事奖金和商业合作维持训练,此时“代言费不多,但够支撑每天的训练、比赛”。
2010年阎夏炎在电影《无极限之危情速递》里面表演自行车特技,2025年他受张家口体育局邀请参加攀爬自行车交流赛,期间他还不时收到广告及短剧特技演出的邀约。
“现在更享受分享的快乐,让更多人看到这项运动的生命力。”他说,随着国内攀爬自行车赛事减少,他有时会受邀出国演出,更多的时间则专注于训练和国内的商业表演。
公园与湖畔的炫酷单车训练
“骑车是刻进肌肉的记忆。”2010年之后,阎夏炎曾经转战跑酷运动,在新的极限运动领域尝试挑战、感受快乐,但辗转多年又回归攀爬自行车这块天地。
他重启雷打不动的3小时训,夏季选择下午最热时段,冬天落雪时也不停歇,金水河、贾鲁河、如意湖、龙湖湿地公园都留下他“打卡”的印迹:“我喜欢暴汗的感觉,核心发力时全身都在燃烧。”
炫酷惊险的攀爬动作,总会吸引路人驻足围观!“飞起来了,飞起来了!”小朋友和家长的鼓掌欢呼时时响起,老人也拿着手机一边追逐,一边感叹:“这是怎么练的?这么厉害!”
“攀爬车没有车座、变速器和减震器,后轮比前轮宽20%。静止跳跃时全身重量压在后轮,需要更大抓地力。”他介绍所骑的26寸自行车,又展示鞋底的特殊胶质“太软会变形脱脚,太硬踩不进踏板,微黏的材质才能锁住力量”。
追逐梦想需要物质基础,长期训练更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撑。“基本上我的训练强度,一年两台车架吧!轮胎、链条、车圈都是消耗品,定期换就行了。”他说,不同尺寸的攀爬车有不同的技巧,比赛的赛道和规则也会有区别,20多年的时间自己更换了20余辆专业的比赛用车。
阎夏炎的妻子经常带着孩子陪练,她还兼任摄影师记录他在河畔台阶和马路牙子上跳跃腾挪的精彩瞬间,而剪辑后的成果不但经常在视频网站上引来巨大流量,还吸引了超过20万粉丝的关注和点赞。
将热爱与快乐融入运动之中
专注极限运动20余年,阎夏炎已经不太在意一些动作的技巧性,他转而注重动作的熟练度。现在的训练对于他来说也显得枯燥乏味,因为每天都是那样的动作,“短视频上看起来很轻松、很简洁,实际训练十分枯燥,是反复练习反复磨合”。
“之前经常在贾鲁河训练,大家都会给我腾出空间,后来就不断转换地方。”他说,因为很多人不了解攀爬车,总以为这项运动十分危险,日常训练经常被干扰或打断,自己只能不断转换训练场地。
他希望有关部门能够开辟专门的极限运动场地,让喜欢攀爬车和跑酷等运动的群体尽情挥洒汗水,既促进相关运动产业的发展,也持续为项目吸收新鲜血液。
相比于山地车、公路车以及速降车等运动,他认为自行车攀爬运动并没有太多的危险,因为它不追求速度,只是反复琢磨一个发力点,追求一瞬间的力量爆发。“小磕小碰不可避免,因为需要穿特殊的鞋底,然后把鞋底卡在自行车脚蹬上,如果不小心脱脚会被脚蹬上的倒刺刮伤。”他说。
“2005年比赛能叫来20多个车友,现在只剩零星老玩家。”夕阳下,阎夏炎骑着自行车一遍一遍的重复起落,健壮的肌肉、黝黑的肤色以及滴落的汗水,都展现出他对这项运动的热爱。
尽管新生代车手掌握更先进的技巧,他仍坚持用短视频记录训练日常,并获得人生感悟:“这项运动教会我,人生就像控车——核心稳了,再难的路都能跳过去。”
记者 汪永森 实习生 刘硕珅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