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东三马路80号,原日本驻郑领事馆旧址
豫西抗日纪念馆展示的部分抗战胜利资料
参观豫西抗日纪念馆 日军大轰炸死难同胞纪念碑 位于郑州巩义市的豫西抗日纪念馆 雄伟的黄河大桥
郑州从未忘记这段历史。
从日本间谍渗透、飞机狂轰滥炸,到国民党消极抵抗、花园口决堤造成数百万百姓流离失所,再到河南战役中40万国民党军队不战而溃,37天丢失38座城,3万多平方公里土地沦陷——这片土地的人们在血与火中挣扎、奋战,从未屈服。
郑州始终铭记这段历史。
从声援“一二·九”学生爱国运动,迫使日本驻郑州领事馆闭馆离郑,到国民党38军在汉霸二王城阻击日军跨河的“广武战役”,再到八路军抗日先遣支队挺进豫西,创建全国19个抗日革命根据地之一的豫西抗日根据地——这片土地上的人们直面苦难、愤然而起,用鲜血书写了抗击外辱的中原篇章。
本报记者 邓红超 王战龙 陶然然/文 徐宗福 马健/图
原日本驻郑领事馆旧址 侵略与抗争的无声证词
郑州市东三马路80号,一座民国时期中西合璧建筑风格的小院孑然而立,青灰色的墙体,绿竹掩映,由两栋二层小楼围合而成。门口碑刻清晰地标注着它的身份:原日本驻郑领事馆旧址。
20世纪初,京汉铁路与汴洛铁路在郑州交会,郑州迅速崛起,成为以棉花贸易为主的繁华商埠,扼守东西南北的交通要塞,也曾被日本视为“东亚战略”入侵中国腹地的枢纽。
1931年初,日本在郑州设立领事馆,是日本在中原腹地建立的唯一外交机构,除了经济上的考量,也是为侵略中国建立一个情报搜集窃取工作的战略前哨。
在郑州设立领事馆之初,日本人就披着“合法”外衣,从事非法活动——开设“商店”贩毒,转移当局视线,配合日本侵华搜集政治经济、军事情报,进行策反及间谍活动等。由天津日本“中国驻屯军”派出的间谍机关,以郑州为据点,在河南、陕西等地进行特务活动,侦察地形、绘制地图,为日本加紧策划实施全面侵华提供情报支持。
原日本驻郑领事馆见证了郑州人民的抗日救国浪潮——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在郑州民众抗日救国浪潮的冲击下,日本领事馆全体人员撤至汉口,领事馆停止活动。
1935年,日本侵略魔爪向华北扩张,制造了一系列事件。12月9日,在中共北平临时工委的领导和共产党员的组织指挥下,北平学生举行了声势浩大的抗日救国的“一二·九”运动,风暴迅速波及郑州。12月中旬,以郑州扶轮中学学生会发起成立“郑州市学生联合会”声援“一二·九”运动受难学生为起点,抗日救亡运动遍及全省,汇入全国抗日救亡的滚滚洪流。
1937年,日本间谍行迹暴露,间谍机构被查封,大量未被焚烧的文件被没收,所获证据表明,日本驻郑领事馆正是这些非法活动的庇护所。
“七七事变”后,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日本驻郑领事馆关闭。日军为控制郑州这个中国抗战前沿、西北门户、武汉屏障的交通枢纽,于1938年2月14日对郑州车站附近进行了轰炸。这一年,日本侵略者先后9次轰炸郑州,给郑州人民带来了沉重灾难。
1938年6月9日,为阻挡日军侵略脚步,国民政府在郑州花园口决开黄河堤坝。“花园口决堤”造成河南、皖北、苏北44个市县54000平方公里的土地形成连年灾荒的黄泛区,1250万人受灾,500万人流离失所,直接导致了1942年惨绝人寰的河南大饥荒。
汉霸二王城 广武战役的抗日防线
郑州西,荥阳,鸿沟如天降刀斧,将黄土高原的尾翼一分为二,东侧汉王城刀光剑影,西侧霸王城箭镞待发。
这里山峦迭起、地势险要,北踞黄河天险,向西可以直通关中平原,策马八百里秦川,向东可以直下豫东苏北,行军黄淮大平原。抗日战争期间,抗日力量和日军各自据守汉霸二王城,展开了数年激战。
1940年秋,荥阳、广武、汜水正处在抗战前沿,国民党第四集团军所属38军、96军进驻荥阳、巩义一带,保陇海铁路畅通,防日军南下西进。
38军原是杨虎城创建的部队,“西安事变”后被缩编。在这支部队里,1923年就有共产党员活动,1927年建立党的组织,1939年成立“中共38军工作委员会”。38军主要将领长期与共产党保持合作,被誉为统一战线工作的典范。
1941年9月30日夜,黄河北岸的日军乘坐橡皮舟偷渡黄河,企图突破黄河防线,掩护主力部队南下。抗日力量经过两个昼夜的奋力反击,将日军逼退至霸王城以东,日军在霸王城构筑工事盘踞顽抗。
1941年10月,郑州沦陷,38军在广武重创日军,于当月收复郑州,双方在广武上演了多次对决。
广武战役后,38军仍布防第一线,担负封锁霸王城的任务。为防止日寇再骚扰,防区军民统一合作构筑了纵深、明暗结合、多层次的网状防御工事,阻止了日军反扑和进攻。驻防的3年中,驻防官兵一方面不时打击袭扰霸王城内之敌;另一方面,派部队渡黄河至武陟、焦作、新乡一带奇袭日军,伏击伪军,屡建奇功。
这种既坚守阵地又孤军奇袭的英勇精神,使黄河南北的日军首尾难顾,激励着人民群众抗战的决心。
——当地农民主动为38军探消息、送情报,当向导、运粮弹,抬担架、护伤员,艰苦英勇,前仆后继。
——爱国志士赵继3次夜闯敌营,杀敌数人,最后一次进入日军据点,因重伤被捕,英勇就义。
历经无数次激战,据守汉王城的抗日力量用鲜血和生命夯筑起保卫黄河、保卫郑州的血肉长城,遏制了日军扩张的野心。
豫西抗日根据地 豫西抗日的“小延安”
郑州西南,登封,大熊山和箕山两山雄峙。
共产党员孙秋芳的祖宅坐落在两山之间的徐庄镇孙桥村。这是一座典型的豫西四合院风格的院落,后来作为豫西抗日根据地八路军河南军区司令部驻地。
在这里,河南军区司令部运筹帷幄,指挥部队掀起了敌后抗战的巨浪狂潮,发起了春季、夏季反攻攻势,胜利完成中央“绾毂中原”的战略任务——“沟通陕北、华北与华中的战略联系,牵制日军西犯”。
1944年4月,郑州二次沦陷。9月,以皮定均为司令员、徐子荣为政委的豫西抗日先遣支队,开辟了以嵩山为中心的抗日根据地,1700多人挺进豫西。
先遣支队到达登封后获悉,日本侵略者从各县强征2万多民夫,在登封城西岭修建飞机场,作为继续西进的空军基地。根据侦察的情况,在中秋节前夕,先遣支队以3团主力自西北、东南、西南三面合击敌机场,一举歼俘日伪军60余人,解救群众2万余人。
夜袭机场是皮定均率领的先遣支队进入豫西后第一个成功战例,被解救的群众成了八路军最有力的宣传员。“八路军是神兵,从天而降”等消息一夜之间传遍了豫西大地。
在皮定均率领的先遣支队到达豫西的同时,党中央为了更好地加强对河南抗日力量的统一领导,组建了中共河南区党委、八路军河南军区,由王树声任司令员,戴季英任书记兼政委。
河南军区的成立,为抗日根据地及整个豫西抗日力量的壮大发展奠定了基础。
1944年9月5日起,太行军区和太岳军区根据中共中央部署,又先后组建5支部队挺进豫西。在中共河南区党委和河南军区的统一领导指挥下,进入豫西的6个支队,先后组织进行了密县战役、伏牛山战役、解放登封县城等一系列著名战事,粉碎了日伪的多次“扫荡”和“围剿”。
一年时间,豫西抗日根据地以星火燎原之势,收复了北临黄河、西接潼关、东连平汉路、南靠伏牛山2万多平方公里的国土,建立6个行政专署和26个县级抗日民主政权,成为抗战时期全国19个抗日革命根据地之一,被豫西群众誉为河南抗日的红都、豫西抗日的“小延安”。
歌谣里的八路军 “这就是抗日的八路军”
1944年9月下旬,皮定均率领先遣支队到达登封白栗坪后,召开了支队团以上干部会议,分析了豫西日、伪、顽统治下的严峻局势,决定把郑州以西、洛阳以东分为箕山、嵩山两个战略区,分兵四路到各县进行武装宣传。部队每到一处,多在野地里宿营。战士忍着饥饿坐在红薯地边,但谁也不去挖一块红薯充饥;部队有时夜里进入村庄,就在麦场上、屋檐下抱着枪打盹儿,决不惊扰群众;行军途中,人不踩庄稼,马不啃树皮;部队向群众买饭,总是有礼貌地喊“大爷”“大娘”,说通了,先把银圆放在筐子里,叫老乡们吊上寨墙,然后再把吃的东西吊下来。这些行动与国民党军队到处抢掠形成了鲜明对比。
八路军用实际行动,赢得了豫西人民的信任和支持。八路军所到之处,都能听到这样的歌声:
青天呀,蓝蓝的天,
这样蓝蓝的天,这是什么样的队伍上了前线?
叫声呀老乡听分明,
这就是抗日的八路军。
八路军爱护老百姓,
老百姓呀也要拥护八路军。
1945年9月,侵华日军第十二军司令官鹰森孝代表日方在郑州向中国军队签字投降,郑州抗战胜利。
郑州,这座来了都说“中”的城市,一个“中”字,既是地理意义的“天地之中”,也是民族存亡之际奋起抗争的中流砥柱,更是用鲜血染红、铸就“何以中国”的精神丰碑。
今天,我们站在黄河之滨回望,那段苦难与荣光交织的历史已化入郑州的城市精神,如嵩山般巍然耸立,似黄河般奔腾不息,正推动着新时代的中原儿女,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路上赓续红色血脉,书写新的出彩篇章。
《郑州日报》版面截图
《郑州晚报》版面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