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郑:承载“中华第一古都”美誉的非凡县城
郑,重也。君子重德。厚德以载物。
公元前806年,周宣王将离国都较近的郑地封给弟弟郑桓公,建立郑国,此为陕西境内的“旧郑”;公元前774年,郑桓公迁郑国于河南,是为“新郑”。
提到新郑,你会想到什么?
是8000多年前的裴李岗文化,5000多年前的黄帝,还是2700多年前的郑韩故城?是春秋名相子产、战国思想家韩非、唐代大诗人白居易,还是《诗经·郑风》里“溱洧涣涣”的浪漫,抑或新郑大枣、金星啤酒和白象方便面?
新郑作为中华人文始祖轩辕黄帝出生地与主要建功立业之地,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一直在这里焕发着勃勃生机。从远古农业文明到现代产业崛起,从黄帝故里厚重文化底蕴到全国百强县市经济腾飞,这片古老的土地,接受华夏祖先恩德润泽,无论经历怎样的风云变幻,始终秉承中华文明根脉之初心智慧。其历代先贤与历史文献,都为此留下注解。
从裴李岗到郑韩故城,文明根脉延续至今
新郑的辉煌,可以追溯到8000年前的裴李岗。
一直以来,“最早中国”诞生于何时,是每一个中国人都会思考的问题。考古学家、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韩建业提出,大家所说的“最早中国”,是秦汉以前中国大部分地区间交融联系形成的文化共同体或文化圈,简称“早期中国”,而距今8000多年的裴李岗时代,正是起源萌芽阶段。首都师范大学教授袁广阔也认为,裴李岗文化自发现以来就受到学界的广泛关注,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学界逐渐意识到裴李岗文化作为中原地区的核心文化,具备农耕、符号、聚落、祭祀等早期文明的重要因素,不同程度地影响了同时期相毗邻的其他考古学文化。也就是说,8000年前裴李岗文化时期,新郑地区率先进入以原始农业为主的氏族社会,是中国古代文明最早的发源地。
5000年前的仰韶文化中晚期,中华人文始祖黄帝带领着他的族人在新郑“垂衣裳而天下治”;华夏文明的曙光从这里照亮了整个东方大地;4700年前的龙山文化中期,新郑再次成为历史的焦点,祝融氏之国在这里崛起,他们以火为图腾,象征着光明与希望,也象征着新郑这片土地上蓬勃的生命力和不屈的精神;夏商时期,新郑的地位愈发显赫,它先后成为夏都、商都京畿,各种礼仪制度和文化传统在这里逐渐形成和完善,华夏文明的根基在这里不断夯实。
西周时期,新郑为郐国,春秋时期成为郑国的都城,战国时代则为韩国的国都。郑韩故城不仅是中原地区最主要的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中心,更是中原地区最大的工商业都会。那是一个英雄辈出、百家争鸣的时代,在这里,郑庄公雄才大略,纵横捭阖,使郑国一度成为春秋五霸之首;在这里,韩国君臣励精图治,发展经济,使韩国成为战国七雄之一。这里汇聚了四方的英才,吸引了八方的商贾,各种思想在这里碰撞、各种文化在这里交融的繁华盛景,至今令人神往。那宽阔的街道、热闹的集市、精美的手工艺品、先进的冶铁技术,都彰显着新韩故都的辉煌与荣耀。
秦以后,“新郑”在汉魏隋唐的历史长河中被时光酝酿得愈发沉稳,颍川郡、河南郡、荥阳郡、广武郡都曾是它成长的摇篮。1994年,经国务院批准,新郑县正式撤县设市,成为新郑市,这一历史性的变革,标志着新郑在新时代的征程中迈出了坚实的一步,开启了现代化建设的新篇章。
今日的新郑,这座被溱洧二水环抱的中原古城内,古老的郑韩故城城墙巍峨依旧,车马坑中青铜銮铃的余响诉说着春秋战国时期“天下名器出郑卫”的辉煌。目之所及,整座城市犹如一座露天博物馆:黄帝故里景区内,何镜堂大师设计的仿古建筑群庄重恢弘;郑韩故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出土的莲鹤方壶将青铜艺术推向巅峰;凤台寺古塔铃声清越,仿佛仍在吟诵仓颉造字的远古传奇……
新郑的文化传承不仅体现在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上,更体现在精神文化的弘扬上。每年三月三的拜祖大典已成为全球华人共同的文化盛事,正月二十纪念白居易诞辰、清明祭扫欧阳修等活动,也让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活力。
从农业县到全省领跑,“不排外”赢来新腾飞
郑州地铁2号线,从新郑龙湖镇驶出地面,穿过龙湖、孟庄、薛店3个乡镇,经停多个站点后驶向航空港区。新郑是全省首个开通地铁的县市,不仅坐地铁可直达省会城区,还可以直达机场和许昌市区。早在20世纪90年代,新郑就承接郑州老机场外迁任务,建成了新郑国际机场,由此而生的郑州航空港区,如今已是郑州国家中心城市重中之重。
为支持南水北调工程建设,新郑腾出位置最好的土地,安置库区整村移民,其中薛店镇观沟村已从移民村跻身全国文明村。为承接省会高校和大型批发市场转移,新郑在龙湖镇建设大学城和华南城,如今全市拥有高校25所,居全省县市首位,华南城周边辐射区已成为省会最大物流集散地。
近年来区域发展中的一次次“大手笔”,何以总是眷顾新郑?这得益于数千年厚植德本、包容接纳、甘心奉献、埋头苦干、诚信友善,逐步形成了“不排外”的民风政风,营造出了良好的营商环境。
为服务全国统一大市场,新郑出工出力,率先开创跨地区资源交易新模式,帮助外地项目在新郑交易。有人说新郑人傻,但新郑宁愿付出,并且已经坚持多年。
正如新郑市有关负责人所说,全国统一市场就是要让经济要素充分流动。为此,新郑在全省率先实现常态化异地远程评标。目前已与全国多地开展合作,累计开展项目1258宗,成交金额539.62亿元,覆盖26个省级行政区248个城市(含县区)。同时,新郑还建成不见面智慧交易平台,运用AI智能辅助评标系统、大数据分析系统等科技手段,实现开标场景全程可视、数据交互智能分析,让政府采购透明、公平、高效、廉洁运行。
为服务企业,新郑市成立企业服务中心,作为政府直属正科级事业单位,其成立充分借鉴了南方发达地区经验,在河南省尚属首例。“一键诉求”平台是企业服务中心一平台两制度中的重要服务内容,通过中心快速响应、部门联动解决等措施,及时将事项办结情况反馈至企业,实现了土地、资金、用工等8类企业诉求“手机端一键提交、全流程闭环管理”。
为让企业安心生产,新郑市实施“企业宁静日”制度,规定每月6日至10日(含6日和10日当日)以外的时间为“企业宁静日”,其间政府部门入企开展工作,要向企业服务中心报备审批。每月第二周定期举行“企业家恳谈日”,由市委、市政府负责人主持,各相关单位、职能部门主要负责人参加,协调解决企业发展中的困难,向企业问政、问需、问计。2024年,新郑市GDP达953.6亿元,6项核心经济指标领跑河南县域,全国百强县排名跃升至第25位。往日的农业县,已连续多年领跑全省县域经济。
从古老厚重到时代新篇
厚德载物从远古到未来
漫步新郑街头,能触摸五千年文明的肌理:老城区改造后的祥和街上,修鞋匠老马的摊位变成明亮店铺,他说“当初摆摊为糊口,现在修理物件图个乐”;轩辕湖湿地公园里,10公里亲水步道串联起《诗经》中的溱洧风光;高校游泳馆、图书馆向市民开放,民国风建筑与西欧式教学楼构成“没有围墙的大学城”。
更深层次内,这座城市用“绣花功夫”织就幸福图景: 41.28%的绿化覆盖率、81座公园游园、人均绿地17.99平方米的数据,织就百姓幸福安康的生态画卷;“警网融合”模式破解特大镇管理难题,成为全国基层治理观测点;84%的财政支出投向教育医疗,更折射出民生温度。
当拜祖大典吸引全球华人共祭轩辕,当黄帝文化论坛探讨文明互鉴,新郑正以文化为纽带连接世界。从黄帝“和万邦”的治世理念,到今日“近悦远来”的开放胸怀;从郑国商人“弦高犒师”的商贸传统,到如今14.5万家市场主体的创业热潮——新郑的故事,是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缩影。这里既有“接旨亭下听二胡”的乡愁记忆,也有“拎包入住产业园”的现代效率;既能从欧阳修墓前感悟文脉绵长,又能在比亚迪车间看见未来已至。
全国每5包方便面就有1包产自新郑,枣制品占据全国25%的市场份额。从“好想你”红枣到“白象”食品,龙头企业带动200余家配套企业形成产业集群。当前,新郑市正以现代食品、智能制造、生物医药“两主一新”产业体系,书写着新时代的创业史诗。
5月25日,新郑荣膺全国文明城市,又一次沐浴文明荣光。7月10日,杭州西湖白堤卧波,“智造新郑·链动杭州”新郑市招商推介会在杭州举办。1000年前,新郑出生的白居易在此为官造福百姓,1000年后,新郑市负责人带领招商团队,考察企业、寻求合作,通过不断引进大个头优质企业,续写为民新篇章。
这就是新郑,5000年古今文明融于一城。人厚道、守规矩、不排外。在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历史与现代交织、传统与创新融合,正如溱洧河水奔流不息,这座古都的新传奇,正由120万新郑人继续书写——它不仅是历史的见证者,更是时代的创造者!
本报记者 左丽慧 张立 文/图
《郑州晚报》版面截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