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物郑州 | 千年惠济桥 帆影映繁华

2025-07-18 来源: 郑州晚报 郑州客户端官方网站 分享到:

聚八方之恩泽,平等互惠;揽四海之贤才,和衷共济。

从荥泽县,到邙山区,再到惠济区,地名见证了历史变迁。

这片被诗句、碑刻与传说环绕的区域,因桥而生,因商而兴,在河水的波光里,沉淀下千家灯火的繁华。

当运河的帆影,在岁月里淡去,当惠济古桥的石缝,再次长出新绿,这片土地的烟火,一直在延续。

让我们走进惠济,聆听青石板上的千年絮语,触摸帆影商声里的光阴印记。

充满历史厚重感的惠济桥

荥泽存史脉,故城藏岁月

谈论惠济区的过往,总绕不开荥泽县的名字。

历史上的荥泽县,静卧郑州北部,其身影大致勾勒出今日惠济区的轮廓——从贾鲁河的粼粼波光,延伸至黄河文化公园的苍茫暮色。

在这里,黄帝曾垒土筑城,大禹曾挥楫治河,河水奔涌,南溢成泽,成为中华九泽之一的荥泽,如一颗明珠镶嵌在中原大地。

秦时设三川郡,这里成了交通门户,见证着车马辚辚的繁华;刘邦与项羽在鸿沟对峙,楚河汉界划分天下,刀光剑影里藏着历史更迭的密码。

近年来,重见天日的古荥汉代冶铁遗址,静卧在荥阳故城西门外,那些沉睡的炉渣与陶范,默默诉说着西汉中叶至东汉早期冶铁业的兴盛。

荥泽县的名字,始见于隋仁寿元年(公元601年),此后漫长岁月里,它始终依偎在郑州身旁,成为这片土地的忠实记录者。

清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黄河水漫过荥泽县治所,百姓携家带口迁徙至此,在新土地上重建家园。1931年春,荥泽与河阴两县合并为广武县,曾经的荥泽县城成了古荥镇,地图上换了新注脚。

1949年的春风里,广武与汜水合并为成皋县。1953年,原荥泽县境域,连同古荥镇在内,划归郑州市,成为郊区的一部分。1987年,郑州行政区划调整的号角吹响,郊区与金海区撤销,邙山区应运而生。

如今,惠济区境内的荥阳故城依然绵延存在。

桥上的石狮子

邙山风过处,惠济意悠长

“你家在哪里,我家邙山头。”南来北往的旅人途经郑州北部,望见那片高耸的山丘,总以为那便是传说中的邙山。

邙山,名字里藏着地理密码。它又名北邙、芒山,是崤山向东舒展的余脉,像一条温柔的臂弯,环抱着黄河以南的土地。它从涧河、洛阳盆地延伸至广武以北,西起石珍河与云罗山之东,东至京广铁路的铁轨延伸处,东西绵延约百里,在中原大地上勾勒出苍茫的轮廓。

关于邙山的由来,民间流传着许多动人的传说。

“生在苏杭,葬在北邙。”邙山的土壤里,埋着千年的历史密码。自春秋时期便有公子邙封于此的传说,这片土地成了帝王将相、达官贵人青睐的长眠之地。

时光流转至20世纪末与21世纪初,邙山区扬起招商的风帆,却在南方客商的目光里,遭遇了“邙山”之名的微妙尴尬。

于是,一场关于更名的谋划铺陈开来。退休的惠济区档案局副局长朱瑞增仍记得,当时的提议至少有5个:大河区、天山区、开元区……最终,“惠济”二字从诸多备选里脱颖而出,成了新坐标。

这两个字里,藏着温暖的期许。“惠”是春风化雨的恩泽,是宾至如归的敬语,像黄河水般滋养万物;“济”是众志成城的合力,是人才济济的兴旺,如邙山般承载希望。“惠济”相连,便有了“聚八方之恩泽,平等互惠;揽四海之贤才,和衷共济”的深意,仿佛将邙山的厚重与黄河的包容,都糅进了这两个字的肌理。

2003年底,民政部的批文如一纸春风,批准邙山区更名为惠济区。次年5月1日,邙山区正式更名为惠济区。

从此,郑州北部的这片土地,带着“惠济”的温暖寓意,在时光里继续书写新传奇,让恩泽与共济绽放新光芒。

古桥承岁月,烟火越千年

“惠济”二字的缘起,密码藏在一座古桥里。

那座远近闻名的惠济桥,宽5米,长约40米,已有1400余年光阴,如今仍静卧在惠济区大河路街道办事处的惠济桥村。

这座三孔石桥,青石板上的车轮凹痕里,藏着交通要道的繁华过往。

历史上,通济渠穿境蜿蜒,车马辚辚从桥面碾过,炊烟在桥畔升起,这里渐渐聚成商业重镇,烟火气在岁月里“晕染”开来。

清朝《荥泽县志》里,“惠济长桥”是荥泽八景之一:“碧栏石瓮势若长虹,附居者烟火千家,往来者贸迁万种,诚一邑之雄镇也。”字里行间勾勒出桥畔千家灯火、万商云集的盛景。

荥泽八景《惠济长桥》的诗行,藏着它初建时的模样:“野店山桥送马蹄,白沙青石洗无泥。泊船秋夜经春草,明日看云还杖藜。”可见,初建造时,桥畔还是“野店”景致,人烟稀疏。

桥前斑驳的碑文,记载着更细腻的故事。“荥波既潴,城西南五里许,有惠济桥者,古名镇也。前京水经此,有一座古桥,始建于隋朝,明嘉靖年间,有官员张书基督工复修,以惠济行人之意而取名惠济桥,后人在桥旁建村、村依桥名,故名惠济桥村。”

后来,这里成了古镇,也曾设乡,村民们亲切地称它“桥街”,足见当年桥畔集镇的兴旺。

如今,惠济桥村的烟火气依旧在桥畔萦绕,村民们守着古桥的故事,把“桥街”的记忆代代相传。

帆影摇波处,商镇起繁华

“势控霓虹镇水涯,楼台灯火几千家。”古老的诗句里,藏着惠济桥村曾经的璀璨。

这座被碑刻与寺庙遗址环绕的村落,每一块青石板都浸透着岁月的故事,每一缕炊烟都缠绕着光阴的印记。

关于惠济桥村,多个传说在村民口中流传。明朝时,朱元璋曾在黄河渡口驻兵,军中吴、马两位将领在此长期屯守,炊烟在营垒间升起,渐渐聚成村落。

时光流转至清代,惠济桥畔迎来了最繁盛的岁月。

《荥泽县志》载:“惠济镇,双日集。”“惠济桥在县东八里许,昔贾鲁河经流其下,今河徙而南,止存石桥,附居者烟火千家,往来贸迁多会于此。”

盐业的咸香、烟草的醇厚、药材的清苦、丝绸的柔滑、染织的斑斓……各色货物在集市上流转,吆喝声、算盘声、车马声交织成曲,人们便以诗歌颂这片土地的人文荟萃与物华天宝。

郑州博物馆古荥汉代冶铁遗址分馆社会教育科科长王俊说,当时,汴河与贾鲁河的帆影,铺就了兴旺的底色,繁忙的水运让这里成了华北地区举足轻重的水旱码头,南来北往的商船在此停泊,货物在此中转,运河的波光里,倒映着商铺的幡旗与码头的喧嚣。

清朝荥泽县令崔淇曾感叹“惠济佳名到处传”,正是来自桥畔永不落幕的商贸繁华。

这份运河文化滋养出的兼收并蓄,像桥下曾流淌的河水,温柔而包容,让每个走进村落的人,都能感受到时光沉淀的暖意。

如今,惠济桥下的帆影早已远去,但惠济区的烟火气依旧升腾。藏在碑刻里的故事,留在县志中的繁华,流传在民间的传说,都化作了城市的血脉,在惠济区现代化经济发展中,续写着运河岸边超越千年的传奇。

记者 王军方/文 李新华/图

《郑州晚报》版面截图

分享到: 编辑:周爱巧 统筹:曹杰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