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马都市圈(五) 丨郑新牵手 黄河“串联”产城协同

2025-07-23 来源: 郑州晚报 郑州客户端官方网站 分享到:

新乡经开区平原湖

河南威猛股份研发的焊接机器人“小萌”

黄河水裹挟着泥沙奔涌向东,在郑州、新乡段骤然开阔。

一河之隔,在千味央厨郑州研发基地,灌蛋油条、火锅油条、咸蛋黄油条等产品研发成功后,很快就可在公司新乡生产基地下线。在郑州,每小时就有127辆汽车下线,其中不少汽车的制动器、转向器、空调等零部件就出自新乡企业的生产线。

一条黄河划出行政区界,却划不断郑州和新乡两地“研发—转化—配套”的产业齿轮——隔河相望的两座城,正把滔滔天堑变为产业协同的“连接线”。

规划引领 郑新一体前景阔

随着时代发展,都市圈日益成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源。建设郑州都市圈,是发展规律、历史积淀与现实需求深度融合的必然选择。

2023年10月,《郑州都市圈发展规划》正式获国家发展改革委复函,成为全国第10个获得复函的都市圈规划。河南以规划引领,着力构建“主副协同、区域统筹、圈层一体”的区域发展新格局。

新乡与郑州仅一河之隔,地缘相近、人文相亲、产业互补,一体化发展是顺势而为。

2019年印发的《郑新一体化发展规划(2019—2035年)》,描绘了郑新一体化发展蓝图,明确推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深化产业体系分工合作,加强生态环境同治共保,促进公共服务共建共享,推动城乡统筹协调发展。

2023年,新乡市发布《新乡市新型城镇化规划(2021—2035年)》,提出全面融入郑州都市圈。积极推进“郑新一体化”战略,引领和带动全市加快发展。

新乡市明确,把“郑新一体化”作为推动新乡高质量发展的突破口、动力源、引爆点,深度融入郑州都市圈战略,发挥中心城区在市域协同布局中的统筹引领作用,着力构建“一轴两翼一组团”空间布局。其中,以主城区(包括高新区、经开区)到新乡县、平原示范区、原阳县为主干,打造“郑新一体化”发展先导区;以辉县市、获嘉县和卫辉市、延津县为两翼,依托辉县市、获嘉县打造“郑新一体化”产业转移示范区,依托卫辉市、延津县打造“郑新一体化”现代农业示范带。

对于平原示范区,新乡市将其作为“郑新一体化”桥头堡来打造,全力做好中心城区与平原示范区之间40公里区域空间谋划布局,推动其与郑州全方位对接、同城化发展,并加强平原示范区与郑州市规划层面的对接,加快形成无缝衔接一张图。

建强平台 创新能力向“高”攀

“大暑”前后是农作物生长最快的季节。中原农谷试验田里,玉米正拔节生长。

《郑州都市圈发展规划》明确,加快构建“中原科技城、中原医学科学城、中原农谷”三足鼎立的创新发展格局。其中,中原农谷就在新乡。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河南是农业大省、粮食生产大省,聚焦国家种业、粮食安全重大需求,河南省委、省政府作出建设中原农谷的重大战略部署。

2022年4月份,省政府出台《“中原农谷”建设方案》,在新乡市布局建设中原农谷,建设国家农业创新高地,打造种业和粮食产业的集群基地。

中原农谷落户新乡,与新乡是豫北粮仓,一二产业融合发展态势良好,农业科研力量雄厚不无关系。总规划面积为1612平方千米的中原农谷,实施“一核三区”发展战略,其核心区在与郑州隔河相望的郑新一体化“桥头堡”——平原示范区。

随后,《关于加快中原农谷建设打造国家现代农业科技创新高地的意见》《河南省中原农谷发展促进条例》等文件相继出台。

中原农谷建设管理遵循省级主导、市级主责的原则。新乡市将中原农谷作为跨越发展的牵引性工程、战略性支撑,超常规推进。

目前,中原农谷已集聚67家高能级科研平台,汇聚16名院士、62支创新科研团队和420余名高层次种业人才,88家种业企业相继入驻,这片“农业硅谷”已经构建起从实验室到田间地头的全链条创新生态。

培育农作物优良新品种161个,建成良种繁育基地110万亩,带动河南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97%;带动河南每年为全国提供优质种子45亿斤,其中冬小麦供种占全国的50%……这些数字见证了中原农谷的建设成效。

今年6月,《中原农谷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5—2027年)》印发,聚焦做强平台载体、推动校院谷融合、强化全种业科创平台体系等7个方面,进一步明确中原农谷建设目标、重点任务和推进举措,擘画了全力打造中原农谷2.0版、建设国家级国际化农业科技创新高地的新蓝图。

以中原农谷这个高能级创新平台为引领,作为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城市和国家创新型城市的新乡市近年来不断强化全链条创新突破、全周期产业培育和全要素服务保障,着力构建“高校即实验室、城市即孵化器、企业即创新场”的创新发展格局。目前,新乡市拥有各类研发平台2133家,其中国家级研发平台45家。

科技部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最新发布的《国家创新型城市创新能力评价报告2024》显示:新乡在101个参与国家创新型城市(区)创新能力评价的城市中,位居第66位,较去年排名上升11位;在参与评价的全国城市创新能力百强榜(全国28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包括非国家创新型城市)中位居第72位,较去年排名上升14位,两项排名均居省内第三位。

扬长补短 产业发展向“新”行

除了全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新乡也是我省重要的工业基地,拥有41个行业大类中的35个,拥有装备制造、食品、轻纺、化工、建材五大传统支柱产业,传统产业占比约70%,尤其是起重装备产业,占全市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营收的40%。

长垣市集聚了规模以上起重整机生产企业116家,配套生产企业1000余家。长垣着力优化产业结构,实施创新驱动、数字赋能、质量提升等工程,建设公共服务平台,锻长板补短板,夯实在全国的领先地位。

振动装备和封头产业是新乡县的两大特色产业。该县与国家级行业协会和吉林大学合作,推动企业从“卖产品、卖技术”向“定标准”转变,振动产业成功入选河南省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

预制菜和汽车零部件是原阳县的两大主导,该县注重建强园区载体,全力建设预制菜产业园、汽车零部件产业园,推动食品企业与河南农业大学等30余家院校开展合作,汽车零部件企业与河南工学院等10余家院校开展研发。

在做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同时,围绕生物与新医药、电池及新能源、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四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新乡市强化产业链的建链引链育链。

在这里,由华兰生物牵头组建的河南省生物医药产业研究院、河南心连心化学工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牵头组建的河南省氨基功能材料产业研究院、河南科隆新能源牵头组建的河南省新型动力及储能电池材料产业研究院、河南银金达彩印股份有限公司牵头组建的河南省先进膜材料产业研究院等一批产业研究院紧密结合产业发展,不断推动科技成果走出实验室、融入产业链。

着眼未来发展,新乡市还提前布局基因工程、氢能与储能两大未来产业。

立足资源禀赋,发挥比较优势,新乡市正着力培育壮大新型化工及新材料产业链、新能源电池及储能产业链、氢能产业链、汽车零部件产业链、预制菜产业链、高端医疗器械及卫材产业链、新医药产业链等17条重点产业链。

如今,在郑州都市圈,“研发在郑州、制造在周边,头部在郑州、链条在周边,融资在郑州、投资在周边,主链在郑州、配套在周边”的产业链协作模式已日益清晰。新乡市着力发展的产业中,有不少产业与郑州的电子信息、汽车、装备制造、新材料、现代食品等主导产业形成互补,这也使两市的产业互嵌、协同发展成为必然。

2024年4月,郑州都市圈8条重点产业带(链)发布,郑新高技术产业带是其中之一。该产业带以郑新快速路、S229为主轴,以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为核心,打造以新能源动力电池及材料、现代生物、科技服务为主导的高技术产业带。

这一产业布局将推动新乡的高新技术产业与郑州高新技术产业更好实现优势互补、协同发展。新乡市将充分发挥郑州高端要素和科创资源溢出带动效应,加强与郑州在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等领域的配套协作,规划建设一批具有承接转移功能的产业园区。

产业融合,交通是基础。郑州与新乡,除了现有的京广高铁、京广铁路、济郑高铁和京港澳高速、107国道等通道,郑新快速路、郑辉高速等工程正在紧锣密鼓推进,这些项目的建成投用必将进一步促进郑州与新乡之间的交流合作。

新乡和郑州,这对黄河两岸的“双子城”,正隔河击掌、各展所长,共同演奏“郑新一体化”的协奏曲,推动郑州都市圈建设提速提质提效,为奋力谱写中原大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提供强有力支撑。

本报记者 魏书杰 武建玲 卢文军

新乡日报记者 刘军旗/文

高志勇 赵云/新乡日报供图


《郑州晚报》版面截图


分享到: 编辑:刘潇潇 统筹:曹杰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