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马都市圈(一) | 郑州都市圈建设蓄势提效向前行

2025-07-17 来源: 郑州晚报 郑州客户端官方网站 分享到:

开栏的话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城市群、都市圈建设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为推进现代化都市圈建设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

近年来,郑州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河南及郑州工作的重要论述,全面贯彻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聚焦“两高四着力”,锚定“挑大梁、走在前”目标,持续加快郑州都市圈一体化高质量发展。

为进一步深入贯彻省委十一届九次全会和省政府专题会议部署要求,本报今起联合开封日报、许昌日报、新乡日报、焦作日报、洛阳日报、平顶山日报、漯河日报推出“提速 提质 提效——郑州都市圈建设调研行”系列报道,集中展示郑州都市圈城市协同发展的措施和成果,助推郑州都市圈建设提速提质提效,敬请关注。

航拍郑州郑东新区CBD华灯初上

多个节点城市围绕一个中心城市,在经济、社会、文化等多领域存在密切交互作用的城市地域,形成了都市圈。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经济发展的空间结构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中心城市和城市群正在成为承载发展要素的主要空间形式。

7月14日至15日举行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进一步明确了城市发展为了谁、依靠谁以及建设什么样的城市、怎样建设城市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对发展组团式、网络化的现代化城市群和都市圈进行了总体部署,为做好新时代新征程都市圈建设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

顺应发展规律,勇担发展使命

自郑汴洛旅游计次票推出以来,全国各地游客可以更加便捷地在“郑、汴、洛”这3座古都来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在郑州探寻商朝的神秘,在洛阳鉴赏隋唐的辉煌,在开封体验大宋的繁华,“早上在洛阳喝碗牛肉汤、中午来郑州吃碗烩面、晚上到开封逛吃夜市”从梦想变为了现实。

比亚迪郑州基地蓬勃发展,带动洛阳、开封、许昌、新乡、焦作等地零部件配套企业茁壮成长;郑开同城郑州东部原水干管工程竣工通水,清澈优质的丹江水润泽郑州、开封两市400万群众;郑开城际延长线开通后,日均通勤人数大幅增加50%……

自1957年法国著名经济学家戈特曼提出“大都市圈理论”以来,都市圈日益成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源。

建设郑州都市圈,是发展规律、历史积淀与现实需求深度融合的必然选择,是时代发展的大势所趋,更是服务国家战略的主动担当。

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新时代推进中部崛起等重大国家战略向纵深推进的滚滚大潮中,郑州都市圈作为黄河流域、中部地区经济实力最强、发展速度最快的区域之一,作为新亚欧大陆桥经济走廊上最具发展活力的地区之一,作为河南加快融入服务新发展格局、全国统一大市场的重要节点,正在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河南工作的重要论述为根本遵循,以“成为河南高质量发展的强引擎、高效能治理的强引领、奋力谱写中原大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的强支撑”为航向,以建设交通、产业、文化、城市、治理“五个现代化都市圈”为载体,加速锻造引领区域发展的强劲增长极,一幅壮阔的协同发展画卷正徐徐铺展。

如今,便捷的立体综合交通网络已在郑州都市圈逐步成形,为都市圈内人流、物流、信息流的高速奔涌奠定坚实基础。

“研发在郑州,制造在周边”“总部在郑州,基地在周边” 的产业链协作模式日益清晰,产业协同的巨大潜能正加速释放。

郑开同城化先行示范区建设初绽芳华,都市圈城市间协同发展的体制机制探索不断深化,为更大范围的城市群发展积累了宝贵经验。

通过资源整合与优势互补,区域整体经济规模和竞争力加快提升,为重大国家战略实施注入强大动力。

同时,社会治理协同共建扎实推进,都市圈范围内人民群众享受到更高品质、更加便捷的生活,幸福指数节节攀升。

今日之中原大地,以郑州国家中心城市为核心,一个个和谐宜居、富有活力、各具特色的城市星罗棋布。郑州都市圈城市环境质量、人民生活质量、城市竞争力持续提升,共同编织起一幅幅幸福生活的美好图景,开启了打造现代化城市体系的崭新篇章。

坚持规划引领,加速现代化进程

“城市规划在城市发展中起着重要引领作用。”“规划科学是最大的效益,规划失误是最大的浪费,规划折腾是最大的忌讳。”

《郑州都市圈发展规划》明确,郑州都市圈以郑州市为核心,辐射带动一小时通勤圈内的周边市和县(市、区)协同发展。主要包括郑州市,开封市,许昌市,新乡市市辖区、新乡县、获嘉县和原阳县,焦作市市辖区、修武县、温县和武陟县,洛阳市偃师区,平顶山市郏县,漯河市临颍县,空间毗邻的都市圈周边县(市)作为紧密协作层,通过强化规划衔接与功能联动,共同构建“主副协同、区域统筹、圈层一体”的一体化发展格局,进一步实现产业创新融合更加高效、对外开放合作更加密切、基础设施联通更加便捷、魅力生活品质更加彰显。

落实规划指明的方向,我省明确了现阶段提速提质提效的重点领域、重点任务、重点工作,推动郑州都市圈加快朝着交通、产业、文化、城市、治理一体推进的“现代化都市圈”迈进。

交通现代化筑基。加快建设互联互通、便捷高效的现代化交通都市圈,以交通融合带动要素集聚,最大限度发挥交通网络的复合型功能。

产业现代化强体。加快建设分工协作、优势互补的现代化产业都市圈,聚力做强先进制造业集群,立足各市产业基础培育新质生产力,推动形成梯次分布、链式配套的产业生态。

文化现代化铸魂。加快建设繁荣兴盛、文旅融合的现代化文化都市圈,将文旅产业培育为兼具经济价值与民生属性的支柱产业,以文化软实力提升区域吸引力,实现“诗与远方”的深度融合。

城市现代化提质。加快建设开放包容、充满活力的现代化城市都市圈,通过打造国际化营商环境与特色城市IP,增强对人才、资本、技术的虹吸效应,建设内外联动的开放型经济新高地。

治理现代化固本。加快建设共建共治、宜居宜业的现代化治理都市圈,以“共建共治、宜居宜业”为出发点,加速城市更新步伐,深化高效能治理,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群众,打造人民满意的幸福都市圈。

按照省委全会和省政府专题会议部署要求,我省还将进一步加快构建完善“1+1+3+N+X”规划体系,深化提升郑开同城化、航空港区高质量发展规划、中牟新区发展规划等重点规划,加快形成系统完善、衔接配套的政策规划体系,强化规划对都市圈建设提速提质提效的引领功能,推动都市圈现代化进程进入“快车道”、迈上新台阶。

强化规划实施,勇攀发展高峰

规划的生命力在于执行。

为确保《郑州都市圈发展规划》转变为实际工作成效,我省聚焦交通同网、产业同链、文化同兴、生态同建、服务同享、创新联动,谋划了一系列重大产业、重点项目、重要改革事项。

推动交通同网——建强高铁“主骨架”,强化郑州“米”字形高铁网的核心枢纽作用;拓展城际铁路覆盖面,加快推进郑州都市圈城际铁路网规划落地,织密内部通勤网络;提升公路通达率,加快建成“三环十纵十横六联”高速公路网,提升城际通道通行效率,着力实现各类生产要素在都市圈内高效配置。

推动产业同链——创新产业协作模式,实现产业链各环节在都市圈内高效衔接、深度融合;完善协同保障机制,建立跨区域协调机制,推动要素自由流动,实现整体产业能级跃升。

推动文化同兴——构建高水平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加快推进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利用等工程建设;推动文艺创作勇攀高峰,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书写都市圈建设精彩文艺篇章;深化文旅融合发展,推出黄河文化、华夏古都、中国功夫等精品文旅线路,探索走出文旅“破圈”新路径;共建品牌文化活动,不断提升都市圈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

推动生态同建——加快沿黄生态廊道、南水北调生态防护等重大工程建设,协同推进黄河、贾鲁河上下游水污染防治,打造支撑高质量发展的生态环境体系;深入推进区域生态环境治理项目建设,确保黄河干流水质达到Ⅱ类;健全郑开、郑许、郑新、郑焦等跨区域生态协作机制,共创山青水净天蓝、人与自然和谐相融的生态宜居都市圈;深化重点行业超低排放改造,培育绿色建筑、新能源等新兴产业,全面推动绿色低碳转型;健全生态一体化联盟机制,合力将生态优势转化为都市圈发展优势。

推动服务同享——着力构建“15分钟公共服务圈”,统筹推动医疗、教育、文化、养老、文旅等公共服务更加便利可及,让都市圈群众早日实现“家门口办全域事”;加快建设共建共治、宜居宜业的现代化治理都市圈,扎实开展高效能治理,努力为人民群众创造更加幸福美好生活。

推动创新联动——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系统布局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创新平台,高标准建设嵩山、黄河、神农等省级实验室,加快构建开放型、网络型、融合型区域协同创新体系,推动郑州都市圈创新联动加速从“物理对接”到“化学融合”蝶变。

蓝图已绘就,奋进正当时。《郑州都市圈发展规划》擘画的宏伟蓝图,明确了郑州都市圈建设的“总纲”和“施工图”。郑州都市圈正以创新为“动力源”,在中原大地谱写着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为中国式现代化城市发展贡献鲜活样本。站位新时代新阶段,当以“一张蓝图绘到底”的战略定力,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精神,聚焦“两高四着力”,凝聚起万众一心、砥砺奋进的磅礴力量,推动郑州都市圈建设提速提质提效,在服务国家战略全局、奋力谱写中原大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的伟大征程中,展现更大作为、贡献更强动能,真正成为引领区域高质量发展、创造人民高品质生活的现代化都市圈典范。

本报记者 陈锋 张昕 王际宾 孙亚文/文 李新华/图



《郑州晚报》版面截图


分享到: 编辑:刘潇潇 统筹:曹杰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