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记旅游资源单体228862个!全省旅游资源普查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

2025-07-23 来源: 郑州晚报 郑州客户端官方网站 分享到:

7月22日,河南省旅游资源普查成果展示暨信息管理系统开放运行会议在郑召开。记者从会上获悉,目前我省已全面完成普查任务,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开展全省旅游资源普查,是贯彻落实省委文旅文创融合战略,推动文旅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也是摸清全省旅游资源家底、明确发展方向、推进资源转化利用的基础性工作。按照省委、省政府的安排部署,自2023年5月以来,全省旅游资源普查工作扎实推进,目前已取得阶段性成果。

据介绍,这场覆盖16.7万平方公里的资源普查,不仅用数字高程模型为中原大地建立三维档案,更以创新性的“资源富集区”理论重构了文旅产业空间布局认知体系——

摸清了家底。全省共普查登记旅游资源单体228862个,涵盖了全部主类、亚类、基本类型,做到了底数清、类型全。其中,新发现旅游资源单体42738个,占比达18.67%,这些新资源的发现,进一步丰富了我省旅游资源的内涵和外延。

呈现了特色。一是人文资源占比高。全省人文类旅游资源单体187171个,占比81.78%,充分彰显了河南作为文化大省的深厚底蕴。二是“一河三山”地区资源富集。黄河、太行山、伏牛山、大别山区域集中了全省81.88%以上的优质旅游资源,是我省旅游发展的核心区域。

明确了方向。通过普查,进一步明确了我省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的方向。在资源转化方面,将聚焦文化旅游、生态旅游、乡村旅游、红色旅游等重点领域,推动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经济优势转化;在空间布局方面,将以“一河三山”地区为重点,构建全域旅游发展格局;在产品打造方面,将围绕游客需求,开发一批具有河南特色、国际竞争力的旅游产品。

在普查工作中,全省旅游资源普查工作呈现以下特点——

改进了方法。在普查方法上,坚持传统方法与现代技术相结合,综合运用卫星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大数据等技术手段,提高普查的准确性和效率。同时,强化质量管控,建立了严格的质量控制体系,实行三级审核制度,确保普查数据真实可靠。为保障普查工作顺利进行,组建了两支队伍:一支是由专业技术人员组成的外业队伍,负责实地调查和数据采集;另一支是由旅游、文化、地理、历史等领域专家组成的专家委员会,负责技术指导和成果审核。两支队伍密切配合,为普查工作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

创新了概念。提出了旅游资源富集区的概念,依据资源密度、品质、类型等因素,划定了1166个旅游资源富集区,明确了我省旅游发展的重点区域。这些富集区将作为今后我省旅游开发建设的优先区域,集中资源进行打造,形成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旅游目的地。

集成了数据。建立了全省旅游资源数据库,对普查数据进行了全面集成和整合。同时,开发了河南省旅游资源普查平台,实现了数据的信息化管理和共享。社会公众、科研机构、投资机构等可以通过平台便捷地查询和获取旅游资源信息,为旅游研究、投资决策、产品开发等提供了数据支持。

开放了平台。坚持开门普查,对社会开放普查平台,广泛征集旅游资源线索和意见建议。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共收到社会各界提供的旅游资源线索20000余条,充分调动了社会各界参与普查工作的积极性。坚持服务公众,社会公众、科研机构、投资机构等可以通过平台便捷地查询和获取旅游资源信息,累计查询5000余次,形成了全社会关心支持旅游发展的良好氛围。

编制了成果。在普查成果方面,编制了“4+4”系列成果,即4个主报告:《河南省旅游资源普查报告》《河南省旅游资源保护与利用指南》《河南省旅游资源富集区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河南省特品级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4个专项报告:《河南省乡村和红色旅游资源专项报告》《河南省工业旅游资源专项报告》《河南省康养旅游资源专项报告》《河南省休闲度假旅游资源专项报告》。这些成果全面系统地反映了我省旅游资源的现状和特点,为旅游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

旅游资源普查不是目的,而是手段,关键是要做好普查成果的转化利用,推动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下一步,将界定新资源观,注重更新;突破时空概念,注重转化;突破边界属性,注重利用。我省将以此次普查为契机,聚焦“两高四着力”,充分发挥旅游资源优势,加快建设文化旅游强省,推动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真正打造成支柱产业、民生产业、幸福产业,为谱写新时代中原更加出彩的绚丽篇章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记者 秦华 实习生 杜雨涵 文/图

分享到: 编辑:陶莎 统筹:陈静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