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8郑州晚报文脉周刊 | 少林绝艺世无双

2025-07-18 来源: 郑州晚报 郑州客户端官方网站 分享到:

“豫见”一代传奇

话剧《再见徽因》郑州首演

一身诗意筑城郭,半世风华照民国。7月19日,由河南新空气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主办、浙江话剧团精心打造的民国系列话剧《再见徽因》将在郑州的河南省人民会堂首演,带领观众穿越时空,领略林徽因的才情与魅力,揭开民国传奇才女的璀璨人生。

话剧《再见徽因》以“太太的客厅”“流亡岁月”“走进新时代”三幕剧情展开,巧妙地将林徽因成年后的人生进行深情演绎。从北平沙龙女主人的风华绝代,到李庄病榻上坚持研究的坚韧不拔,再到参与国徽设计的光辉时刻,该剧集中展现了林徽因的情感故事、家国情怀与文人风骨。通过诗意的转场与精彩的演绎,观众仿佛能亲身感受到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幻,以及林徽因在其中的独特光芒。

在创作过程中,主创团队深入研究林徽因的生平事迹,力求在舞台上精准还原她的形象与气质。剧中的“林徽因”由浙江话剧团优秀青年演员王荷饰演,通过细腻的表演和扎实的功底,将林徽因的聪慧、坚强、柔情等多面性格展现得淋漓尽致,让观众不仅看到了她的才情与美貌,更感受到了她在困境中坚守理想、为国家和民族贡献力量的伟大精神。

记者 秦华 文/图


少林碑碣(二)

少林绝艺世无双

禅宗祖庭,天下武宗。

清晨,千年古刹少林寺中,“嘿”“哈”功夫习练声不绝于耳,空气中涌动着赫赫武林魂。

“武以寺威,寺以武显”。翻开历史,在我国成千上万的名寺古刹中,唯有少林寺以武艺名扬天下,而又经久不衰。从唐代的《太宗文武圣皇帝龙潜教书碑》,到当代来自各个国家少林弟子的朝拜纪念碑,一座座沉默的碑碣,共同串联起少林绝艺的光辉之路。

少林绝艺屡建奇功

少林功夫源于南北朝,成形于隋,显名于唐,成熟于明,代代相传,支脉繁衍,可谓源远流长。历代少林僧众在修道、自卫的实践中创造了少林武术,它广泛采纳中国各派武术的精髓,通过不断改革和发展,最终成为风格独特的武术流派,以博大精深的绝艺饮誉天下。

历史上,少林武技屡建奇功,众多的英雄豪杰在自卫抗暴、抵敌御侮中谱写下不少可歌可泣的动人事迹。少林功夫的成名,主要是通过几次特殊的战役。最著名的要算“十三棍僧”参与的“唐郑之战”,寺中《皇唐嵩岳少林寺碑》《太宗文武圣皇帝龙潜教书碑》便记载了这段“十三棍僧救秦王”的历史故事,自此,少林寺僧人们习武的传统代代相传,延绵至今。

少林寺碑碣见证了少林寺中国“功夫圣地”文化认同的形成与发展。明正德十二年(1517年),《伽蓝示迹之碑》记录了少林寺护法伽蓝紧那罗与少林功夫形象的历史演变。碑身上刻有“紧那罗王延威退红巾画像图”。传说,元末红巾军突袭少林,众多武僧被纷纷打退,在这个紧要的关头,从厨房中跑出一个蓬头垢面的烧火和尚,拿着一根烧火棍,声如吼、动如闪,退敌于一瞬间。之后,自称“紧那罗”飞仙而去。寺僧尊称他为“棍仙”和山门显武第一人。图中,紧那罗王拿着一根烧火棍,怒目圆睁、威武雄壮,流畅的线条更表现出他的孔武有力。

而刻于明天启五年(1625年)的《程绍少林观武诗碑》,则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少林功夫的高度评价与赞扬。时任河南巡抚的程绍在观看完少林武僧演武后,题写了《少林观武》一诗。“暂憩招提试武僧,金戈铁棒技层层。刚强剩有降魔力,习惯轻挟搏虎能。”生动描绘了少林寺僧人练武的壮阔场面,使人如见其面,如闻其声,是少林武术史上的优秀诗作。

明代是少林功夫的鼎盛时期,涌现出不少杰出的少林弟子。其中,最知名者当数周友,他有一别号,为“三奇和尚”。明代永乐以后,根据战斗表现,分军功为三等,即奇功、首功、次功。周友多次受朝廷派遣,多地征战,获得三次奇功,可见其英勇善战,武艺高超。寺中《敕赐大少林禅寺友公三奇和尚之寿塔》记载的便是武僧“三奇周友”在明武宗正德年间被征调镇守山陕等地的事迹,塔额上所镌“天下对手,教会武僧”的敕封封号,也显示了少林武僧的自信以及向天下学习的谦虚胸怀。

少林寺“天中福地”门东面不远处,立着两通并立的高大石碑:《登封县僧会司兼少林寺保卫团团总恒大和尚懿行碑》和《登封县僧会司僧兼少林寺保卫团团总云松大和尚之碑》,乃为纪念恒林及云松所立。恒林其人其事多年来被人们所津津乐道。民国初年,精于武功的恒林任当家和尚,他组织僧兵进行训练,曾率少林寺保卫团与土匪进行了大小数十战,无往不胜,保卫了少林寺及其周围数十里的民众,得到时任省长张凤台的奖赏和民众的称颂。

“少林热”风靡世界

历史上,少林功夫演绎出多少激荡人心的历史故事。唐代,“十三棍僧救秦王”,少林武僧自此以武勇闻名于世。明代,少林武僧多次出征讨伐倭寇,将中国功夫的保家卫国、铁血丹心、侠肝义胆化入了民族的骨血。清代,僧兵被清廷解散之后流落民间,扩大了少林武术的传播,使得少林武术地位更加崇高,逐渐形成“天下功夫出少林”的景象。而今,中国少林功夫作为中国武术的一个标志性符号,早已“破圈”出海,风靡“世界武林”。

经过1500年传承与发展,少林功夫武功套路有700种以上,因风格突出、特点鲜明、文化内涵深厚而享誉世界武坛。几十年来,“少林热”持续风靡全世界,少林寺碑碣中,有多座美国、日本、瑞士等各个国家相关协会及“洋弟子”朝拜祖庭的归山纪念碑,见证着少林功夫在全球各地生根发芽。

1980年,日本少林寺拳法联盟创始人宗道臣重访少林寺并立了《日本宗道臣大和尚归山纪念碑》。宗道臣是日本少林寺拳法联盟创始人,自幼喜武,曾拜北少林义和门拳宗师文太宗为师,碑文记载:“少林武术缘起中州,名冠天下,日本国僧人宗道臣入嵩山禅林,修得少林拳,归国后开创日本少林寺拳法,饬兴三法二十五系六百数十技,使中国之传统文化得以在日本生根开花结果。”

1984年,美国华林寺掌门人陈培率弟子归宗大乘朝拜祖庭少林,立《美国华林寺武术访华团归宗朝圣》碑,碑文书“美国华林寺武术访华团归宗朝圣”;1984年,《南洋少林弟子归山朝圣碑》立于天王殿左前侧,录文中记载“南洋少林弟子归山朝圣”;1988年,《瑞士诺氏少林功夫武术太极拳协会归宗朝圣碑》立于天王殿前,在这方归宗朝圣纪念碑上,刻有“瑞士诺氏少林功夫、武术、太极拳协会归宗朝圣”的字样……

千百年来,伴随着晨钟暮鼓、飞鸟与还,于一禅一武、一静一动间,少林功夫赓续延绵、薪火相传,那强劲的少林雄风也吹到了世界各地,越来越多的“洋弟子”来到少林寺研习功夫,感受少林禅法。与此同时,少林功夫也在全球各地生根发芽,据不完全统计,少林寺共有少林弟子、少林文化爱好者、少林功夫习练者约1亿人,仅海外就有约6000万之众。

少林功夫甲天下,天下功夫出少林。沉默的少林寺碑碣,见证、记载了少林绝艺一路走来的荣光,也将继续讲述新时代荡气回肠的武林故事。 

记者 秦华




少林碑碣(三)

文化的瑰宝 世界的记忆

中岳嵩山西麓,山水密林之中,被誉为“天下第一名刹”的少林寺巍然屹立。阳光如瀑倾洒,寺中现存的499块碑碣(公元566~1990年)沐光生辉。这些历经千年仍静默伫立的座座碑石,在书法、文学、雕刻、绘画等方面都独具艺术风貌,堪称中华文化宝库中的一颗颗璀璨明珠,在世界和中国历史文化中具有独特的地位。

珍贵的“时光切片”

铺展历史人文画卷

从少林寺山门拾级而上,一块块镌刻着丰富历史文化信息的碑碣散布各处,与千年银杏、百年翠柏和谐共生,如同铺展开的一张张“时光切片”,让人不由自主地放慢脚步,用心去感受这份跨越千年的呼唤。

寺中碑碣,上起南北朝,下至现代,是千年历史变迁的忠实见证者,将真实的历史场景、氤氲的文化之风驻留于碑石上,带观众徜徉于这一幅幅历史的缩影中——

少林寺碑廊西侧,有一座刻于北齐天统二年(公元566年)的《一佛二菩萨造像碑》,是少林寺现存最早的一通碑刻,珍贵异常,带人们领略1500年前少林寺初兴时的风姿。顺着时间长河而下,刻于唐朝的《皇唐嵩岳少林寺碑》同样引人注目,这块碑系统记录了少林寺建寺至盛唐的历史,其中,有我们耳熟能详的“十三棍僧救秦王”故事。电影《少林寺》以此为灵感源泉,创造出中国电影传奇,掀起了少林功夫全球化的高潮,也让世界认识了郑州。

钟楼前,刻于明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的《小山禅师行实碑铭》,吸引着众多游客驻足参观。其碑阴中部线刻的“混元三教九流图”,将孔子、释迦牟尼、老子三位贤哲融合在同一人身上,儒释道三教荟萃彰显了兼容并蓄的人文品格,也展现了历史上三教在嵩山地区相互尊重、共生共荣、和谐发展的历史事实。

相传,菩提达摩自建康(今南京)北上,以一片苇叶做舟横渡长江。立于碑廊北廊、刻于明天启四年的《达摩一苇渡江像碑》,将这个令人神往的传奇故事具象化:画面中,达摩形象生动传神,只见他身着袈裟,赤足踩芦苇横渡长江,让人们不禁遥想,当年的达摩北渡时是何等俊逸超然……

499块少林寺碑碣,不知定格了多少激动人心的历史场景,千年古刹也在等着你去走进这座由碑碣造就的时光长廊。

难忘的“文化印记” 碑碣艺文随时光流淌

碑碣无言,伫立在时光深处,碑文无声,谱写下艺文涓流。

少林寺碑碣以石碑、塔、柱等为主要载体,尺寸大小与表现形式多元参差,记录了历史上各时代特色的造像艺术和载体形式,在书法、文学、雕刻、绘画等方面独具艺术风貌,对于中国乃至东方碑碣发展史的研究和艺术美学鉴赏意义深远——

碑碣书法风格多样,堪称中国传统书法艺术的宝库。《皇唐嵩岳少林寺碑》的碑额为唐玄宗李隆基御书,正文刻有唐太宗李世民御笔押字;少林寺宋代碑碣书法形式多样,著名书法家黄庭坚、蔡京、米芾等书法大家均行文刻碑于少林寺,留下了《黄庭坚达摩颂碑》《蔡京书“面壁之塔”碑》《米芾“第一山”碑》,形成独特的文化景观。此外,体现元代赵孟頫楷书“雅媚秀润”之风的《皇元赠大司空晋国公少林大宗师裕公道行碑铭》,表现明代董其昌“以禅喻书”、法度严谨、气韵生动的书法艺术风格的《嵩山少林寺赐紫住持曹洞正宗第二十六代禅师道公碑铭》等,也同样是书法艺术中的精品。

在文学方面,碑碣也为我们留下了白居易、苏轼等众多文人墨客的诗词曲赋——《白居易游少林寺二首》中,“野屐田衣六七贤,搴芳蹋翠弄潺湲”“一重山隔一重云,一涧花藏一涧春”“笑我青衫未归老,萧萧鞍马软红尘”等诗句,读来闲适淡泊;《嵩山六十峰诗》中,“石光成五色,壁立入青冥”“黛色满千林,清光连四野”等诗句,更添“深山藏古寺,幽林听梵音”的清幽意境;苏轼在《达摩大师面壁赞》中,以“少林素壁,不以为碍。弥天同辈,不以为泰”等诗句,表达了对达摩大师在少林寺后山面壁九年的赞美……

而在造型及雕刻绘画方面,少林寺碑碣中的碑碣造像历史悠久,融合了佛教与世俗的艺术理念与表现方法,反映了相应历史时期的艺术风格,堪称中国艺术史上的断代标准器物。许多重要碑碣配有图案精美、雕艺绝伦的碑额(首)及基座,包括碑身上图形纹饰,本身就是特殊的传世艺术品。比如,《一佛二菩萨造像碑》正面雕刻了释迦牟尼佛像,两侧刻有两位侍者,是少林寺北朝时期的记忆象征。金代《三教圣像图》线条圆润流畅,所刻画的释迦牟尼、老子、孔子生动形象。此外,一些巨碑原装基座和碑首上精美的龙、凤、莲花等雕刻以及碑身上线条优雅装饰图案、纹饰,也是艺术史上的精品。《达摩一苇渡江像碑》运用国画大写意手法,寥寥数笔,达摩形象生动传神,刻工朴质劲健,颇具气势,令人眼前一亮。

少林寺碑碣犹如石化的书、凝固的诗、立体的画、贴地的音符,具有无可比拟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带我们看见中华文化的包容性、世界文明的多样性、人类记忆的连续性。

时光荏苒,深山古寺,碑碣无言,记忆永恒。 

记者 秦华


分享到: 编辑:周爱巧 统筹:曹杰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