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日晚上专门去绍兴看了垒球的决赛,不只是因为这场中日对决中国队有冲金的希望,更为了给自己扫扫盲——当体育记者这么多年,还从没有正儿八经在现场看过垒球比赛,对这个项目连一知半解都谈不上。
既然是“盲”,就得承担“盲”的尴尬。绍兴观众很内行,他们在看台上不只是不遗余力地为中国队加油,每到关键时点,他们都还会报以热烈的掌声和欢呼,跟比赛节奏很合拍。而我,这种时候往往还是一头雾水。那感觉,就像一群人聚在一起讲笑话,大家都在因为一个熟知的梗而哈哈大笑的时候,自己却一脸茫然,完全get不到笑点。
不过一个多小时的观赛还是蛮有收获的,三振出局、安打、本垒打……这些原本只是印象中的术语变成了生动的情节出现在眼前,就再也不会拎不清。恍惚间似乎也摸到了一点点门道,这不光是投球手与击球手之间的斗智斗勇,每次跑垒、每次防守都包含着丰富的战术变化在里面,也就初步体会到这项运动的乐趣。
盲是扫了,但比赛结束发现,要想写出来一篇像样的稿子是几乎不可能的,需要补的东西太多太多。所谓术业有专攻,看台上的一位日本记者,全程都在纸上记录着每次击球,不时在电脑上敲下文字,想来他写出来的稿子一定专业又好看吧。
科技发展到这个阶段,在采访中纸和笔俨然成了“稀罕物件儿”,拍视频、录音、写稿、传稿,一部手机就全部搞定了。其实,来之前我是准备了笔和采访本的,但每天装在电脑包里背来背去却从未拿出来过。这里面有“不大用得上”的原因,也有心理原因:都什么时代了,还用纸笔,也不怕人笑话。
不只是我一个人注意到了那位日本记者,回来之后看到一个我很喜欢的同行在朋友圈感慨:羡慕这种沉浸和专注。心下惭愧,这样的沉浸与专注,离自己已经太久了。
正观新闻·郑州晚报记者 郭韬略/文 白韬/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