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人公:索梓涵,郑州外国语学校2020届毕业生,现就读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
约访索梓涵的时候,她特别提到了“两本日记”。两本日记里主要是关于她在高中母校郑州外国语学校的学习和生活,同时也是郑州这座城市给予她的“营养”和“机会”。
“郑外是象牙塔一般的存在。三点一线的单纯生活,让我垂涎且便宜的食堂,在应试压力下相对多彩的活动,还能忙里偷闲做些喜欢的事。”索梓涵说,翻看高中的日记本,尘封了两年的回忆顿时鲜活起来。
——2018年12月31日。“傍晚停了电,不知道从哪冒出来的十几盏台灯点亮了教室,我们继续拿起手中的笔。因为会考调休,我们挤在一间教室收看红色皮肤的新闻联播,把后黑板开辟成许愿墙,期待新年到来。”
“大学期间,我常常能听到’你好厉害’,在课堂上如此,在学生工作和冬奥服务中也是。我总会笑笑,但心里暗暗想:我高中周围人都这样……”索梓涵说,在有着“哈佛红”的郑外校园里,每个人都在“努力生长”,这是她最大的魅力所在。
——2019年4月3日。“二班合唱比赛又是第一喔!晚上,道道在小池塘边拿着话筒唱了《Happier》,对岸的二班人举起星星灯挥舞,其他班的同学也驻足观看。”
高中最后一次大型集体活动落幕。回想起合唱比赛、运动会、球赛、元旦联欢,甚至是墙报,二班总是用一种堪称惊艳的方式出场。关于团队的力量和集体的荣誉,我想这是最好的教科书。有时候我会好奇,我们会不会成为老师口中的“上一届学生”呢?我又会不会成为聪哥口中的“我的一个班长”呢?
——2020年5月17日。“几次联考成绩令人崩溃,我开始怀疑自己当初信心满满放弃保送的决定。其实本没有那么难过,直到我用小灵通跟粟米发短信:‘我不想高考了,但我已经没有退路了。’她回:’有空打个电话?’眼泪瞬间溃堤。然后我推开办公室的门和聪哥畅谈,直到暴雨停下,星星挂在夜空。”
——“学代会虽略粗糙,但我毕竟真真正正做了一些事情,这是公民意识、权利意识很好的启蒙。”“今天去听了《回家·听说》,这是我也会去的远方。”“成人礼,我穿着汉服携父皇母后的手走过成人门。”面对班会和课堂上思维的碰撞,我在日记本上一笔一划写下“我想学新闻”……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家门口的高架桥和地铁先后建起,读书六年的高新区如今已高楼林立。“郑州以日新月异的面貌拥抱一代又一代人,曾经在同一个园子里的我们也各奔东西。幸好,我的郑外故事被小心翼翼地封存在日记本里。”索梓涵说,她会去高新区,在西现代城的门面房那里找到了每天清晨支在操场北边的鸡蛋灌饼摊,闻到香气便想起在漂流书屋一边吃鸡蛋饼一边看政史地笔记的早晨。
“郑外让我同优秀的同侪和老师对话,让我能到达最顶尖的院校学我梦中的专业。她教会我如何平静面对撕裂与重负,如何把波涛汹涌化为细水长流的力量。”索梓涵说,感谢郑州,感谢郑外!
郑报全媒体记者 张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