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实施“十大战略”、实现“两个确保”郑州全市法院该提供哪些有力司法服务和保障?今天(25日),郑州市中院制定出台《关于为我市深入推进“十大战略”行动提供有力司法服务与保障的意见》,从优势产业、科研创新、交通运输、品牌保护、乡村振兴等各个方面为郑州经济发展提供有力的司法服务和保障。
助力打造国家创新高地和人才高地
鼓励支持科技创新发展。加强对人工智能、高端芯片、区块链、生物医药、新材料等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前沿领域的司法保护力度,总结提炼科技创新司法保护新规则。加强对产学研各方创新主体的司法保护,为创新成果产出、投资、转化、实施等提供全链条司法服务和保障,充分激发市场主体创新动力和持续竞争力。
强化知识产权审判职能。充分发挥知识产权审判对科技创新的激励和保障作用,加强对发明专利、技术秘密、集成电路布图设计、植物新品种、计算机软件等案件的审理,促进技术和产业不断升级。
加强知识产权审判机制创新。充分发挥郑州知识产权法庭示范引领优势,深入推进知识产权民事、行政和刑事案件审判“三合一”机制改革,提升知识产权审判工作质效。
探索在郑州重点园区设立知识产权巡回审判点,完善技术调查官、技术咨询专家、技术鉴定人员、专家辅助人参与诉讼活动的技术事实查明机制,提高技术事实查明的中立性、客观性、科学性。
加大对侵害知识产权行为的惩治力度。依法通过证据保全等方式及时固定侵权证据,依法妥善运用诉前保全措施,有效保护创新主体合法权益。准确认定科技创新的权利边界以及民事纠纷与刑事犯罪的区别,防止利用刑事手段干预经济纠纷,积极营造有利于科技创新的法治环境。
全力护航经济高质量发展
以更高水平专业审判服务枢纽经济发展。加强交通运输案件审判专业化建设,妥善审理空港建设、航运金融、货物及旅客运输等民商事案件,为郑州国际综合性枢纽运输体系建设保驾护航。支持郑州争取第七航权新业态创新,开展对国际航空中转客货运输相关法律问题的研究,为郑州加快构建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提供有力司法保障。
以更高标准数字正义服务数字经济发展。加强数据权利司法保护,依法保护权利人对数据控制、处理、受益等合法权益;依法审理因数据确权、数据交易、数据服务、数据市场不正当竞争、数据隐私保护等产生的各类案件,加大数字安全和个人隐私保护力度;妥善审理线上教育、在线医疗、远程办公、云上会展等新业态领域的案件;加强对5G、大数据平台、车联网等新型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传统基础设施数字化赋能改造和数字经济示范应用场景建设的司法保护,推动郑州建设数字经济标杆城市。
以更高质量审执工作服务先进制造业发展。加强对涉电子信息制造、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汽车、智能装备、新型材料、生物医药等行业领域案件的审理,加大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关键核心技术和原始创新成果的保护力度,服务提升产业链发展水平,助力实施换道领跑战略行动,打造国家先进制造业高地。
持续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
加强企业家人身和财产权益保护。严厉打击故意伤害、绑架、非法拘禁、侮辱、诽谤等侵犯企业家人身权利犯罪,严格区分经济纠纷与经济犯罪、企业正当融资与非法集资、合法财产与违法犯罪所得等界限,加强企业家人身和财产权益保护。
深入开展“万人助万企”活动。试行“首席服务官”制度,主动走访重点企业和重点项目,了解企业诉求和存在问题;建立“营商环境监督员”制度,主动接受社会各界对影响营商环境的司法领域突出问题予以监督。
加强金融审判工作。依法妥善审理金融借款合同纠纷、互联网金融纠纷、证券、期货交易及票据纠纷等案件,规范资本市场投融资秩序,更好满足实体经济多样化金融需求。
加强破产审判工作。推进破产案件全流程网上办理,提升破产审判信息化水平,压缩办理破产周期。提升破产案件审判效率,缩短审理用时。
强化善意文明执行理念。严禁超标的查封、乱查封,维护司法权威和公信力。建立失信被执行人分级分类惩戒、守信激励以及信用修复机制。
提高涉外案件审判能力。建立涉外商事纠纷多元化解机制,与贸促会、行业协会、调解组织、涉外机关等深入合作,坚持把非诉纠纷解决机制挺在前面,促进涉外纠纷多元化解。创新审判方式,依托“智慧法院”建设,强化线上见证、线上证据交换、线上询问开庭,用信息化技术破解涉外审判梗阻。
加快打造黄河历史文化主地标城市
突出文旅产业知识产权保护。结合郑州地域文化特点,有效保护和培育特色老字号品牌、驰名商标等,服务品牌强市建设。探索不同文化载体、创新业态知识产权保护,重视文化文物资源与新技术新应用跨界融合知识产权保护需求,引导培育知名文创品牌,服务打造具有郑州标识文旅品牌。
服务历史文化主地标城市建设。创新审判模式,探索建立旅游纠纷集中快审机制,实现便捷高效专业解决旅游纠纷。鼓励专业领域调解和仲裁机构参与纠纷化解,逐步形成适应旅游新业态新模式的“一站式”多元化解纷机制,推动旅游与文化体育、健康医疗等深度融合。
努力实现治理能力与治理体系现代化
推动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郑州。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斗争,保持对黑恶势力犯罪及其“保护伞”的高压态势。依法严惩杀人、抢劫、强奸、绑架、涉枪涉爆等严重暴力犯罪。依法严惩腐败犯罪。严厉打击毒品等犯罪。
深化矛盾纠纷源头化解。健全诉讼前端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有机衔接各类解纷力量,建好用好类型化专业化纠纷解决平台,为群众提供多途径、多层次、多种类纠纷解决渠道,促进从源头上预防化解矛盾纠纷,有效减少诉讼“增量”。
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妥善化解涉农纠纷。依法审理涉农业全产业链建设、乡村旅游、农村电商、农业金融、健康养老纠纷案件,促进乡村产业培育和发展。依法严惩生产、销售假冒伪劣农药、化肥、种子等违法犯罪行为,维护农业生产秩序。
加强种业司法保护。加大种质资源、植物新品种、地理标志高水平保护力度,坚持育种创新的目标导向,保障区域特色经济发展和粮食安全。
依法惩处破坏土地资源违法行为。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积极配合有关部门推进农村乱占耕地建房专项整治行动,加大对涉及乱占耕地建房违法行为的生效裁判和行政处罚决定中金钱给付义务的强制执行力度,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切实保护耕地资源安全,保障农业生产和重要农产品供应安全。
大力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创新环境资源审判机制。加强环境资源审判,强化“三合一”审判模式作用,紧盯黄河、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等重点区域、流域,依法严惩破坏生态、污染环境犯罪,加大环境公益诉讼和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案件审理力度,建立环境执法司法联席会议制度,推动司法执法协调联动、跨区域司法协作、全流域协同治理。
构建沿黄生态系统司法保护新格局。着力加强生态保护治理,保障黄河长治久安,切实加强对黄河流域取水、用水、水功能区管理和水沙调控行为的司法监督,推进水资源节约集约绿色利用。
加强南水北调后续工程司法保护。从严惩处涉南水北调后续工程建设及污染环境、破坏生态犯罪,强化对南水北调工程一体化司法保护,加强与南水北调中线干线工程建设管理机构的协作,建设南水北调中线穿黄工程司法保护示范基地,深入开展水环境保护、水污染防治、运行管理秩序维护等司法保护工作。
助推“活力郑州”建设
司法护航国企改革。全市法院要用好用足法律手段,坚持“多兼并重组,少破产清算”处置原则,深入探索破产案件“简案快审、繁案精审”审理模式,构建“统筹兼顾、公平合理”利益衡平保护机制,强化“依法依规、司法主导、府院联动”理念,与国资、财政、人社、税务、工商、公安、金融监管等政府部门协调配合,妥善处理企业退出和产能化解所引发的国有资产保障、金融安全维护、职工安置和再就业保障及信访稳定等一系列问题。
提升司法服务水平
提升智慧法院诉讼服务水平。加快提升信息基础设施配置水平、法院专网性能和网络安全防御能力,积极运用大数据平台、区块链等前沿技术,为跨域诉讼、在线庭审、电子送达、执行协作、审判管理等提供强大技术支撑。建立健全电子卷宗随案同步生成和深度应用机制,全面推进审判智能化应用。提高诉讼服务信息查询、信访接待处置、立案快速处理、在线诉讼等工作的信息化水平,切实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
郑报全媒体记者 鲁燕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