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 · 土地》王刚艺术作品展亮相樱桃美术馆

2021-04-21 来源: 郑州晚报 郑州客户端官方网站 分享到:

4月19日,观众在樱桃美术馆参观《黄河·土地》王刚艺术作品展。展览除了展出画家王刚的油画、雕塑作品外,还在由玻璃镜墙组建的放映厅内,循环播放着他在新疆木垒县、新疆沙湾县山峦间创作的《大地凝视》《大地生长》大地艺术作品航拍VR视频,奇特的视觉效果,将为观众带来一场不同凡响的艺术盛宴。

4月19日,观众在樱桃美术馆参观《黄河 · 土地》王刚艺术作品展。

展览由河南省美术家协会、河南省美术馆、樱桃美术馆主办,郑州市二七区区委宣传部、郑州市樱桃沟景区管委会等协办。4月19日至6月18日期间,免费向公众开放。

2007年3月27日,郑州,中原工学院弘德广场《大地浮雕》,5000多名师生参与活动。

王刚,1999年中央美术学院第十届油画研修班毕业,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河南省美术家协会理事,河南省油画艺委会副主任,河南油画学会副会长,中原工学院教授。作品曾参加第六届、第八届、第十届全国美展,中国第一届油画双年展,第三届油画双年展,中国当代绘画精品大展。油画《桥》获第六届全国美展优秀作品奖,多幅作品被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等机构收藏,出版有《王刚画集》 《王刚·老万系列作品集》。

4月18日,画家王刚在介绍大地艺术。

在展厅外,策展人杨卫介绍说,近年来,艺术家王刚走出画室,在河南、新疆等地做了许多大地艺术作品。其规模之大、气势之宏伟,在中国当代艺坛都堪称之最,几乎无出其右者。而他的大地艺术虽然大都是利用不同的地形和地貌进行观念表达,却始终是围绕着同一个主题展开,即对人的追问。

4月19日,观众在樱桃美术馆参观《黄河 · 土地》王刚艺术作品展。

王刚将自己对人的反思放到了自然关系中,以古老而广袤的土地作为背景与材料,塑造和映衬出人的形象,从而加强了追问的深度与广度。

王刚的这种艺术表达与观念呈现,源于他的人文主义立场,也与他的乡土意识密切相关。他生于黄土地,长在黄河边。黄土地、黄河、山村、憨厚而淳朴的农民形象等构成了他认识世界的最初镜像,前期作品主要是表现自己的乡土意识与人文情怀,透着一种粗犷、淳厚、古朴的质感。以一种粗砺的语言方式,在油画本土化的命题中耕耘,不仅深化了“乡土绘画”的内涵与外延,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画风。

4月19日,观众在樱桃美术馆参观《黄河 · 土地》王刚艺术作品展。

20世纪90年代,他凭借自己的印象和记忆,以黄土地上的农民为题材,创作了一批“老万”系列作品。该系列作品作为王刚对故土和乡情的表达,以简约的造型、粗砺的语言、纯化的色彩,提炼出中国农民的普遍形象,不仅赋予了中国农民以纯朴、憨厚和倔强的文化性格与精神面貌,也由此奠定了他的语言基调,夯实了他艺术观念的内涵。

后来,他走出画室,走向更为宽广的土地,选择了雕塑为媒介,选用泥土来为农民塑像,使作品达到了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统一。在这个过程中,他更加深切地体会到了人与土地、人与自然之间不可分割的关系,由此产生了直接用大地为媒介,放大“老万”形象的冲动。

王刚大地艺术--新疆木垒县《大地生长》系列。

他尝试着结合不同的山川地貌来实施大地艺术,以人的形象为主,不断放大原来的“老万”概念。其间,他利用不同的地势加以人为修整,在数百米乃至数千米的地表形成沟壑纵横的形态,以此映射出人的脸部细节,既虚幻又真实,既远在天边又近在咫尺,无不给人一种强烈的视觉冲击。与此同时,王刚还用影像方式加以记录,并组成影像装置在不同地方展览,从而将他的大地艺术不断延伸,结合绘画、影像、装置、行为等语言方式,打通了艺术的边界,拓展了视觉的空间。

2010年1月10日, “老万?大地之子的婚礼”中,王刚在现场讲解作品构思。

媒介的不断转换,丰富了王刚的艺术想象力,也激发了他的创造热情。通过不同媒介的尝试和运用,王刚对土地的挚爱、对人生的追问,也由浅而深,并由深而广。

王刚雕塑作品。

王刚常说:“我就是老万。我用自己的灵魂创作‘老万系列’” 。他每次看到农民工就像看到了自己的兄弟一样。因此,在作品中描绘他们的时候,他都饱蘸着感情。

王刚大地艺术--新疆沙湾县《大地凝视》系列:四件作品,最大的头像300米x450米。

有人说,王刚“老万系列”作品中的行为艺术,这在当代中国是唯一的。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先生评价道:王刚的“老万系列”作品是对中国艺术宝库的重要贡献。

王刚大地艺术--新疆木垒县《大地生长》系列

他的这些成果不是得益于其他图像的参考,而是来自于自己长期的专注和真实的情感。他的作品之所以能展现出生命和激情,是因为他从心里赋予画面激情。

王刚油画作品《桥》

在看“老万系列”作品时有许多观众会情不自禁地流泪。著名学者柴中建说,王刚以艺术的名义追到了根本,因此人们看到“老万系列”作品,都能唤醒自己内心沉睡的最原始的记忆,激发起最宝贵的精神。

郑报全媒体记者 丁友明 文/图


分享到: 编辑:胡成玉 统筹:刘德华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