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中华经典诗词论坛 | 周文彰:激活新时代诗词生命力,构建“与时代同频”的诗学体系

2025-10-30 来源: 郑州晚报 郑州客户端官方网站 分享到:

“诗词理论当如活水奔流,唯有与时俱进,方能为创作导航。”10月29日,中华诗词学会会长周文彰在郑州举办的中华经典诗词论坛上,以《加强新时代诗词理论研究》为题发出倡议,提出从题材、用词、用韵等七大维度突破传统桎梏,构建扎根当代实践的诗词理论体系。他强调:“我们要有学习前人的礼敬之心,更要有超越前人的决心。守正不是守旧,创新不是离经;古典诗词的基因,要用当代实践来激活。”

七大突破点:破解诗词创作的时代之问

周文彰提出新时代诗词理论研究需聚焦七大核心议题,以“问题导向”推动理论革新:

关于题材,要从“小我抒情”到“大我叙事”。诗词不仅是案头的浅吟低唱,更应是时代的铿锵足音。他驳斥“诗词只言情言志”的狭隘认知,主张在“心之忧矣,我歌且谣”的传统之外,拓展“记录中国奇迹、书写人民史诗”的新空间。

关于用词,要在“守正”与“出新”间架桥。针对“高铁能否入诗”的争论,他以“古诗用云梯,今诗为何不能用塔吊”的反问破题:“新词不是洪水猛兽,关键是用诗词的意境化用。‘长龙穿峻岭’写高铁,‘银翼掠云端’绘航天,既守诗家语之美,又显时代之新。”

此外,创作者需谨记——韵是为情服务的,突破“唯形象思维”的认知局限,以“时代特色”为第一标尺,“用典不是掉书袋,而要如盐入水”等观点,都切中时弊,让人受益匪浅。

加强传播:打造“诗旅河南”品牌

在随后的采访中,周文彰表示,河南历史底蕴深厚,从钻木取火、姓氏起源到隋唐大运河遗迹,皆是创作宝库。他强调,需以诗词为载体,将考古发现、历史名人与当代精神结合,如通过“诗教七进”(进学校、社区、企业等)活动,在全省营造诗词文化氛围,建设诗词主题公园、校区等景观,让传统文化“活”在当下。

谈及黄河文化和旅游融合,他建议打造“诗旅河南”品牌:一方面用经典诗词活化现有景点;另一方面组织当代诗人为新景点创作,让诗词成为旅游的“文化导游”。他还谈道,郑州作为“诗人故乡”的IP有很大发掘空间,应多采纳建议,用各种方式弘扬杜甫、李商隐、白居易、刘禹锡等名人诗词,让人们在他们的家乡随处都能看到诗词文化,感知到诗词精神。

采访最后,周文彰即兴吟诵他曾为郑州创作的诗句:“轩辕故里史空明,遍野三皇五帝情。书院深深传道远,寝陵座座感伤生,少林拳脚冲霄汉,铁路工潮唤誓盟。俯瞰嵩山云岭上,中原飞雁领头行。”以此致敬这座古都的历史厚重与文化传承。

本报记者 苏瑜

《郑州晚报》版面截图

分享到: 编辑:陶莎 统筹:曹杰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