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豫剧保护传承发展条例(草案)》公开征求意见 将豫剧纳入美育教育体系 支持建立豫剧传承特色学校

2025-10-21 来源: 郑州晚报 郑州客户端官方网站 分享到:

立足豫剧发展现状和实际,推进豫剧的保护传承、创新发展和传播交流,近日,我省发布《河南省豫剧保护传承发展条例(草案)》,11月18日前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加强豫剧演出、展示、传习场所建设

《条例》指出,豫剧的保护传承发展,坚持政府主导、部门负责、社会参与的原则,立足国际国内演出市场,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方针。

应当将豫剧保护传承发展所需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统筹安排资金支持豫剧剧目创作、惠民演出、赛事展演、资源调查、人才培养、理论研究、艺术创新、传播推广、交流合作等项目。加强豫剧院(场)建设,配套排练、展示、舞美设施设备存放等场所馆建设。

鼓励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免费或者优惠为豫剧文艺院团开展演出活动提供场地支持。鼓励、引导社会资本参与豫剧保护传承发展工作。鼓励和支持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依法设立豫剧艺术表演团体,成立豫剧社会组织,建设豫剧演出、展示、传习场所,开展豫剧演出展示、研究交流、传承普及等活动。

根据《条例》,豫剧保护和发展的对象,包括具有历史、文学、艺术、美学价值的豫剧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相关的实物、场所;豫剧代表性剧目、音乐、表演技艺、唱腔以及民俗、方言;与豫剧相关的乐器、服饰、化妆、道具等实物及其制作、使用技艺;与豫剧相关的历史建筑、文献档案、影音资料等。

建立符合舞台艺术特点的人才评价机制

在人才培养方面,《条例》指出,要加强豫剧人才培养,制定科学合理的人才规划和培训计划,完善的人才培养、引进、管理、使用制度,加大对豫剧领军人物、紧缺人才和后备人才的培育力度。加强对青年人才的培养和储备,为演职人员提供就业技能培训和岗位技能提升培训。加强主创人员队伍建设,注重扶持县级以下基层文化机构创作人才。

支持艺术类普通高等学校和职业学校开设与豫剧艺术表演、艺术创作、艺术管理和技术保障等相关的专业,完善豫剧相关人才培养体系。

支持豫剧艺术表演团体和专业院校、科研机构合作,通过委托培养、短期培训、合作办学等形式开展人才培养,共建教学实践基地和社会实践基地。

《条例》明确,加强豫剧从业人员职称评审管理,对长期在艰苦边远地区和基层一线工作的豫剧专业技术人才,侧重考查其实际工作业绩,适当放宽学历和任职年限要求。建立符合舞台艺术特点的人才评价机制,在职称评定中重点考察艺术人才在艺术表演和剧目创作生产中体现的能力、业绩,推行艺术创作作品与论文、专著等效评价,合理配置高级岗位中重要演职员比例。支持符合条件的优秀豫剧人才申报国家和省级人才计划(项目)。

国有豫剧艺术表演团体应当建立健全收入分配激励机制,根据演出数量和质量,合理确定从业人员的收入分配和福利保障。

教育等主管部门应当指导和支持开展豫剧进校园工作,将豫剧纳入美育教育体系,因地制宜开展豫剧教育活动,有条件的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开展豫剧研学等活动,支持建立豫剧传承艺术特色学校。

鼓励豫剧艺术表演团体与互联网平台合作

艺术的进步离不开创新发展,《条例》指出,提升豫剧艺术创作水平,完善豫剧创作演出评价机制。

加强艺术创作规划,整理改编传统剧目、新编古代戏剧目、创作现代戏剧目;加大剧目创作、表演形式、唱腔音乐、舞美设计等改革创新力度,创作、编排、演出适合不同演出条件、不同群体观演需求、版本多样化的优秀剧目。

鼓励豫剧艺术表演团体结合市场需要,创作、编排体现中原文化的豫剧小型剧目,推动豫剧走出剧院,走进生活场景。鼓励民间演出活动,奠定豫剧发展的社会基础和活力。

《条例》提出,开通政府间合作等沟通协调渠道,不断拓展豫剧流布范围和演出市场,支持豫剧艺术表演团体开拓演出市场,开展驻场演出、巡回演出、展演汇演等演出活动。根据省外豫剧流布情况和市场需求,组织、协助豫剧演出团体到省外开拓演出市场、培育当地豫剧演出机构及演出人才。

鼓励豫剧艺术表演团体加强与互联网平台合作,建设在线剧院、数字剧场,制作适合网络观演的豫剧剧目、动漫、影视剧和短视频等优秀作品,提高网络生产、传播、营销能力,培育发展网络演播新业态。

鼓励豫剧代表性传承人、豫剧从业人员等制作视频,利用信息共享交流网络平台和互联网进行教学,宣传、普及豫剧知识。

本报记者 袁帅

《郑州晚报》版面截图

分享到: 编辑:陶莎 统筹:曹杰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