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为大家带来了超多惊喜好物,全部都是我们精挑细选的,包您满意!”每天,海一云商直播间里都回荡着主播们热情洋溢的推介声,这样的火热场景已成为企业常态。作为位于二七区嵩山路科创产业发展轴上的重点培育企业,这里拥有超过1100个直播间,汇聚了电子商务、数字经济、微短剧创作等新经济领域人才6000余人,2025年销售额预计将突破180亿元,成为二七区数字经济高速发展的生动缩影。
近年来,二七区持续深化“安居”“乐业”两大工程,统筹推进“三区三轴”“双轮驱动”“六项机制”产业发展机制落地见效,不断释放产才融合新动能,实现人才提质与经济发展同频共振、互促共赢。
坚持精准施策,构建“量质并重”的引育体系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二七区始终坚持把战略的方向性和战术的灵活性有机结合起来,用发展的视野和办法不断化解新矛盾、解决新问题,集中精力破解产业转型的堵点、人才引育的难点,有效构建起科学高效的引才育人生态。
全区围绕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数字经济等主导产业及战略性新兴产业,制定出台《二七区重点产业引才专项工作方案》,建立“产业需求—人才清单”动态匹配机制,强化“带土移植”“厚土培植”引育人才,定期开展龙头企业、科研院所人才需求调研,梳理科研攻关、生产管理、产业升级等环节的“人才缺口”,明确人才引进的专业方向、能力要求和层次结构,累计以“全职+柔性”引进博士以上高端产业人才(团队)100余人。梦尔达科技作为典型案例,其与中科院青能所博士团队共创海洋生物联合实验室,合作开发新型微藻类功能性原料“蓝藻安诺因”,并应用到旗下“海洋至尊”护肤系列产品,多次登顶天猫、京东品类热销榜,成功实现
“人才引进—技术突破—市场增收” 的闭环。
同时,持续深化“青年创新创业行动”,重点推进“人人持证、技能河南”建设,近三年累计引进高校毕业生6.3万余人,完成职业技能培训10.87万人次,新增高技能人才4.47万人;创新开展“订单式培养”模式及“人才共育”计划,促成黄河科技学院、海一云商等5家校企签约合作,成功开办百川电商学苑等产教融合平台,累计培养电商人才3000余人。
如今,二七区已形成 “高端人才引领创新、青年人才支撑发展、技能人才保障生产” 的完整人才梯队,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新动力。
坚持产才融合,激活“双向赋能”的创新生态
科技创新平台是吸纳、聚集和整合知识、信息、技术、人才等创新资源的重要载体。二七区持续加强各类科研创新平台建设,全力打造“源头创新、技术创新、企业创新”的科创生态体系。
近年来,二七区积极构建“北研发一南转化”产业布局,形成由北向南、以点带面的重点项目产业带,沿嵩山路打造科创产业发展轴,重点建设高能级创新创业集群,已形成包括中船重工713研究所、郑州科技学院大学科技园、领航机器人等15家科研院所、147家省级以上研发平台、175家高新技术企业在内的创新矩阵,持续输出源头创新成果。智能装备制造的龙头企业新大方重工便是平台赋能产业的代表,其依托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努力构建以“智能化装备”为核心的制造体系,自主研发的DCY100型火箭运输车在谷神星一号海射型遥二运载火箭发射中成功承担转运任务,彰显
“人才+平台”
驱动产业升级的实效。上半年,二七区技术合同登记处新注册企业4家,有效技术合同登记企业121家,技术合同成交额30亿元,新增郑州市科技型企业47
家,创新成果转化效率持续提升。
为进一步放大产才融合效应,二七区成功打造“才聚二七 智创未来”品牌,连续举办两届招才引智系列活动,通过搭建技术交流平台、发布揭榜挂帅榜单,累计培育省级“专精特新”企业35家。积极选派优秀人才作为“二七先锋”参与到项目建设、经济发展第一线,推动数字贸易产业集聚区、深创高温超导带材生产基地等41个重大项目签约,中原新能源科技产业园等25个项目建设,西岗影视城、长安古寨等3个微短剧基地揭牌,启动微短剧拍摄计划250余部。
坚持生态优化,打造“近悦远来”的发展环境
人才能否留住、产业能否壮大?关键在于发展环境的优劣。为此,二七区积极构建“全要素保障、全维度激励”的人才生态闭环,真正实现“增人数”与“得人心”的有机统一。
2025年,赛奥斯博生物科技在二七区投资3亿元建设的国际CGT研发与医学转化中心正式入驻二七生物医药产业园,在项目从签约到落地的5个月中,二七区坚持“一个项目、一位领导、一套班子、一抓到底”,通过建立“首席服务官+金牌店小二”全程陪帮办服务机制,压缩审批流程,实现“最多跑一次”服务闭环,助力项目竣工即投产。目前,赛奥斯博生物科技全力攻克癌症治疗等医学难题,已获得专利7项、IND在途申报1项。
这样的“保姆式”服务,贯穿于二七区环境优化的方方面面。全区创新打造“二七帮·易企办”政务服务品牌,通过简化审批流程、强化金融支持、完善人才引育等举措,实现1500个事项“一网通办、一次办成”,910个事项“即来即办”,311个服务事项、511个申报材料“容缺受理+告知承诺”。截至目前,累计惠及辖区企业人才和群众近10万人。
同时,全区注重打造最优人才小气候,纵深推进“安居”“乐业”两大工程建设,提供人才公寓、青年人才驿站,解决青年人才住房需求,2025年提供人才公寓配租服务2898套,青年人才驿站累计入住222天;创新提出“点单式”配租解决方案,建立《二七区人才公寓需求调查摸底台账》,联合市城发集团,重点解决一批科研等行业人才安居难问题,帮助重点企业集中解决人才公寓需求300余套。
从赛奥斯博生物的快速成长,到海一云商的百亿销售额,再到梦尔达科技的产品研发和新大方重工的航天助力,二七区在创新引才路径、培优科创平台、厚植生态环境的各个关键环节,始终坚持同频共振、同步推进,充分彰显了全区不断创新人才工作思路的成效。未来,二七区将不断尝试与探索打造聚才汇智“新高地”,让更多人才与企业在这里扎根成长,共同书写区域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记者 刘伟平 朱翔宇 通讯员 刘凯捷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