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1日,国务院印发《关于全国部分地区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的批复》,同意自即日起2年内开展北京城市副中心、郑州市等10个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其中,《郑州市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共提出21条具体措施。
有序开展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
《实施方案》首先明确,试点范围包括郑州市全域,并要求推动技术要素市场创新发展。
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和产权保护。深化科技成果使用权、处置权和收益权改革,有序开展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试点,逐步增加试点单位。支持试点单位与科技成果完成人(团队)共享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将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转化现金奖励纳入绩效工资管理,不受核定的绩效工资总量限制。支持部分市属高校、科研院所采取转让、许可或作价投资等方式授权中小微企业使用职务科技成果。
优化创新资源配置方式和管理机制。布局建设一批集技术集成、中试熟化和工程化试验服务于一体的开放共享中试基地。
促进技术要素与资本要素融合发展。加大金融支持原始创新、技术创新和产业创新力度。加大企业研发投入、技术转移、中试孵化和技术交易补助激励力度,支持大型科学仪器设施共享。
加强科技创新合作。支持强化与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区域科技创新合作。推动骨干企业、优势产业建立海外研发中心,支持与国外大学、研究机构和企业联合开展新技术、新产品研发。
有序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
土地是产业发展的关键要素,《实施方案》提出,提高产业用地利用效率。
推动建设用地供应与常住人口规模相适应。采用长期租赁、先租后让、弹性年期供应等方式推进产业用地供应,完善土地弹性供应配套政策。全面实行工业用地“标准地”模式出让。完善产业用地“亩均论英雄”综合评价政策体系,探索建立其他类型建设用地综合效益评价模式。鼓励将城市转型中退出的工业用地优先用于发展文化产业。
加快盘活存量土地。全面推进开发区低效用地认定、处置工作。推进国有企事业单位存量土地盘活利用,鼓励经营主体通过建设用地整理等方式促进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完善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估评价体系,推动用地评价结果与新增建设用地指标和绩效考核挂钩。
建立健全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完善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产权制度,有序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探索建立产权流转和增值收益分配制度,推动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全程联合监管。
全面放宽中心城区落户条件
郑州市拥有1300多万常住人口,如何发挥人口优势更好更多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实施方案》要求,推动人力资源要素合理畅通有序流动
进一步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全面放宽中心城区落户条件,试行以经常居住地登记户口制度。探索推进居住证与身份证功能衔接并轨,健全以身份证为标识、与就业居住年限相挂钩的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制度,稳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由常住地供给并全面覆盖常住人口。推动建立与常住人口规模相适应的教育、医疗等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方式,实现按实际服务人口规模配置基本公共服务资源。
加快畅通劳动力和人才社会性流动渠道。推进事业单位管理改革,在制定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政策等方面赋予更大自主权。建立灵活就业人员监测管理服务平台。支持对新引进的本科及以上学历毕业生加大住房租赁或购房补贴力度,探索创业失败代偿办法。
完善技术技能评价制度。畅通各类人才职称申报渠道,市辖区内签订劳动(聘用)合同半年以上的企事业单位就业人员可申报职称。依托行业协会学会开展社会化职称评审工作,向符合条件的高新技术企业、新型研发机构下放职称评审权限,推动规上企业、高校、中原科技城开展职称自主评审。建立技能人才聘期制和积分晋级制度。畅通新职业从业人员职业资格、职称、职业技能等级认定渠道。
加大人才引进力度。探索支持人才创新创业的政策举措。突出“高精尖缺”导向,实施海内外高端人才、科技领军人才、产业骨干人才、青年人才、名师名医名家五大专项行动。
支持国家超级计算郑州中心建设
在数字化时代数据已经成为重要的生产要素,《实施方案》提出,探索建立数据要素流通规则。
完善公共数据开放共享机制。支持建设郑州市数据基础制度和技术标准体系,优先推进卫生健康、交通运输、气象等高价值数据集向社会开放。
建立健全数据流通交易规则。支持探索建立公共数据资产登记、评估制度以及数据价格形成机制,探索凭证生成、存储、归集、流转、应用全流程管理。制定数据保存、转移、去识别化、再识别、再转移限制等规则标准。
拓展规范化数据开发利用场景。发挥领军企业和行业组织作用,创新重点领域数据应用场景。支持国家超级计算郑州中心建设,大力发展算力产业。统筹推进边缘计算、数字孪生、区块链等共性技术市场化应用,培育一批数字产业链和数字产业集群。探索建立数据安全使用承诺制度,强化全链条监管。
鼓励郑州商品交易所期货品种体系建设
实体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命脉和基础,《实施方案》要求,推动资本要素服务实体经济发展。
激发资本市场活力。支持中原股权交易中心加强与全国性证券市场间的合作衔接。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首发上市,支持符合条件的境内企业开展境外融资业务。鼓励郑州商品交易所期货品种体系建设,支持符合实体经济需要的期货期权品种研发上市。
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推广利用信用信息发放信用贷款模式,鼓励金融机构开发与中小微企业需求相匹配的信用产品。支持中国(河南)自由贸易试验区郑州片区内银行机构与外部股权投资机构开展合作。支持中国(河南)自由贸易试验区郑州片区按照国家统一部署探索人民币跨境使用。支持优质银行实行贸易外汇收支便利化政策。
强化工资收入分配的技能价值激励导向
资源环境和要素协同对企业的创新发展至关重要,《实施方案》提出,加强资源环境市场制度建设,全面提高要素协同配置效率。
完善资源市场化交易机制。持续推动电力市场化改革,加快放开经营性电力用户参与限制。深化天然气市场化改革。落实矿业权竞争出让制度,健全严格的煤矿勘查区块退出管理办法。在电力、油气等领域向各类资本公平开放。
加快构建绿色要素交易机制。依托公共资源交易平台,积极参与全国碳排放权、用水权交易市场建设。重点探索统筹协同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和电力市场。积极推动绿色电力交易和绿色电力证书交易。
《实施方案》要求,强化新业态新领域和服务业要素保障。聚焦生命健康、人工智能、现代种业等新业态新领域,推动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促进各类先进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集聚。
完善按要素分配机制。健全劳动、资本、土地、知识、技术、管理、数据等生产要素由市场评价贡献、按贡献决定报酬的机制。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强化工资收入分配的技能价值激励导向。合理分配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增值收益。
本报记者 袁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