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访抗战印迹 传承复兴力量丨祖孙三代接力办抗战实物展览馆

2025-08-21 来源: 郑州晚报 郑州客户端官方网站 分享到:

耿风泉展示八路军使用过的大刀

八路军武工队使用的各式地雷

侵华日军使用的手雷

1937年12月13日,侵华日军攻占南京,日本《朝日新闻》当日刊发号外,记录下了当时的情形:南京中山门被占领,侵华日军蜂拥而入……

这份报纸,随着两万余件藏品一起静静地陈列在新乡市辉县耿风泉抗战实物展览馆内。这张号外已经十分陈旧,失去了筋骨的纸张很是脆弱,稍一用力触碰就会碎掉。61岁的馆长耿风泉拿出来展示后,又小心地将其放入了透明的文件夹:“得收好,这是罪证。”

本报记者 石闯 古晨茜 实习生 吕艳娜/文 记者 周甬/图


民间展览馆里的抗战记忆

民间展览馆有很多,但如这样一座被授予如此多头衔的却不多见。“河南省国防教育基地”“辉县市国家安全教育基地”“河南省社会科学普及示范基地”“新乡市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琳琅满目的牌匾,挂在院子门前。

如果没有来到这里,完全想象不出,一座民间展览馆的藏品数量竟然如此丰富、历史痕迹能够如此鲜明。炸开花的炮弹、各式手榴弹、地雷、步枪、抗日边区的教材、宣传页、生活用品、刻着日文的毒气弹、防毒面具……

耿风泉展示着一件又一件藏品。刻着“死”字和“有来无回”“抗击日寇”等字样的地雷、焊接技术粗糙只炸成了两半的手榴弹、粗布缝制的破旧子弹带、两片薄铁皮焊在一起的军用水壶……而与之相较的,是日本军队使用的爆破杀伤力更强的手榴弹、做工精良的皮质弹药盒,一体成型的水壶,比我军弹药投射器还要粗的炮弹……

这种抗战时期中日武器装备对比的陈列布局,是耿风泉特意为之。“我在应邀去进行实物演讲时,很多小孩子听我讲八路军的牺牲,会带着好奇和怀疑。因为在一些‘抗战神剧’里,好像抗战军民都很厉害,一个手榴弹过去就死一大片敌人,他们不相信会有那么多自己人牺牲。”

所以,他特意将展品进行对比展示,拿实物来科普,来佐证,一遍遍向参观者讲述和还原中国军队顽强抗战时期的艰难与成长。面对穷凶极恶的日寇,即使装备简陋,中国军民的脊梁始终宁折不弯,一次次浴血奋战,才使得中华民族得以历经千难万险,依旧生生不息。

祖孙三代从军报国初心不变

展览馆入口的右手边,陈列着曾将鲜血挥洒在辉县土地上的革命先辈的图像,耿风泉的父亲耿兰田就在其中,其曾先后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

幼年时,耿风泉和兄弟姐妹们常围着父亲,去摸他身上那些能滑动的、包裹着弹药碎片的肉块,和腰上一处厚厚的伤疤。听父亲讲述自己是如何从日本兵手里逃脱,参军抗战的传奇往事。

“我父亲年轻时,家里条件还不错,他读书识字,日常还习武健身。”抗战时期,日本侵略者将魔爪伸向了辉县,要在太行山的一个山坡上建炮楼、修碉堡,大肆抓人,17岁的耿兰田也未能幸免。“我父亲一直想办法逃走。有一次,一个日本兵押着他去挑水,我父亲瞅准时机,抡着扁担在水井边跟日本兵扭打起来,打死对方之后他成功逃脱。之后我父亲就上山寻找武工队,参加了革命,后来被编入太行军区。”耿风泉父亲腰上的伤疤,就是和日军扭打时留下的印迹。

“小时候父亲给我们讲打仗的故事,常常说着说着就流泪了。他跟我们讲,在从武工队员成为正式军人的那天,他和不少战友一起穿上新军装。上了战场,炮弹打过来,才一起穿上军装的战友,转眼间就倒地死去,牺牲的人身体是软的,拉都拉不起来。”耿风泉说,“当时我们还小,不懂,只觉得父亲哭了有些好笑。”

随着年龄逐渐增长,直到后来自己也参军入伍,耿风泉才逐渐理解了父亲内心的悲痛。

展览馆外的院墙上,画着一幅一群孩子围着老人听故事的壁画。“老人就是我的父亲,这是河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的一位教授,听了我父亲的故事之后,以此为灵感画出来的。”

“父亲回乡后,也一直在本子上记录着他能记得的、和自己一起参军的同乡战友们,可惜因为各种缘故,几乎都未再见面,也许有些人很多年前就牺牲了。”虽然父亲已经离世,但直到现在,耿风泉都没有放弃过寻找父亲一直记挂的这些战友,多年来他和家人也一直坚持慰问抗战老兵。

受父亲的影响,耿风泉和自己的二儿子也都相继参军。“孩子大学毕业后参的军,还参加过抗战胜利70周年大阅兵。”耿风泉兴致勃勃地拿出三个光荣牌展示,“光荣革命军人家属、光荣军属、光荣之家。”从1943年用简陋木板刷漆手写,到1984年的金属喷印,再到2011年的激光雕刻。三代军人,时代变迁,光荣牌的材料和制作技术在变,但一家人的报国初心不变。

“这些光荣牌是国家对军人的尊重,更是我们国家已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有力印证。”耿风泉说。

为收展品,曾花掉妻子一个月进货钱

“这间展馆也是在我父亲的手中建起来的。退伍回来后,他收藏了一些抗战物件,很多乡亲到我们老院去参观。”耿风泉说。之后,老人被不少战争题材的演出邀请担任顾问,为了道具需求以及演出更加还原,就开始特意去搜集整理抗战实物与相关故事。

“父亲常带我去太行山的战争遗迹中搜寻挖掘地雷和炮弹碎片。”耿风泉回忆,“炮弹的埋藏地并不确定,十回有一回挖到就是幸运的了。”除了自己挖掘,耿兰田还出钱收购,战友们也会主动捐赠。就这样,抗战实物越来越多,来家里参观的人也越来越多。“1989年,父亲就在如今的地址建成了展览馆。”

父亲去世之后,耿风泉接替成为馆长,也一直走街串巷,力所能及地去收购抗战实物。“以前通信不方便,哪里有抗战实物都是听说的,让人在纸上给我写下具体到哪个村哪一户的地址,我再骑车辗转过去收。”

这些年来,耿风泉走遍了太行山大大小小的村庄,最远的一次,他去到了山西太原。太原之行,耿风泉收到了一张品相完整、印刷清晰的粮票存样:“这充分体现了晋冀鲁豫边区八路军战士的生活情况,展现当时我军纪律严明,不拿群众一针一线,吃饭都要留饭票、粮票的事实,极其珍贵。”

多年收集抗战实物,耗资不小,“有次收物件,花了我媳妇开店时一个月的进货钱”。儿女工作之后,也时常将工资、津贴打给耿风泉,让他“一旦发现有价值的抗战实物,尽管去收”。就连上幼儿园的小孙女都拉着他的手告诉他:“爷爷,你什么时候去收集抗战实物,我存钱罐里的钱都攒满了,都给你。”

牢记家训,代代接力守护展览馆

耿风泉一家居住的屋内,锦旗、绶带挂满墙壁,证书、勋章布满玻璃柜,目之所及,能看到“中国好人”“河南省五一劳动奖章”“国防教育先进个人”“河南省劳动模范”等多种奖项及荣誉。

满屋红黄交织中,正中央玻璃柜上有一方灰蓝色木框,白底黑字书写而成的耿氏家训:“忠贞爱国 无私奉献……奋志读书 和睦宗族。”“这是我父亲1983年落笔,一式五份,分别留给了我们兄弟姐妹五人。”耿风泉说。

耿风泉介绍,每年展览馆接待参观者不少于10万人次,迄今已接待各类参观团体千余个。近些年来,耿风泉更是多次受邀,与全家一起,带着抗战实物走进校园、企业、社区、军营、农村等进行宣讲与实物展示,还多次将藏品无偿捐赠给全国各地的抗战展览馆与相关部门。

红色基因,犹如家训一般,也在其血脉中代代相传。耿风泉的二子一女,大儿子耿文雷空余时间帮助其打理展览馆各项事务,女儿耿文斐是一名小学教师,也是一名红色故事宣传员。“我上四年级的小孙女,现在都能对着展品给参观者讲得头头是道。”耿风泉笑称,“我始终坚守着一个信念,让更多人铭记那段艰苦卓绝的岁月,不忘初心、奋力前行。”

耿文雷尝试着开设微信公众号、抖音号等,致力于将线下的抗战实物搬到线上,让这些抗战实物走进更多人的视野当中。“不久之后,也许一座全新的、面积更加宏大的展览馆将拔地而起,那些因现存空间有限未曾被陈列展出的抗战实物有机会一一展出,同时带给参观者数字化、互动式体验。”拿出一张抗战实物展览馆设计图,耿文雷憧憬着说。

“要将抗战实物展览馆做得更好,要向英雄致敬学习,不怕牺牲、无私奉献,就如同我父亲给我留下那个军号一样,要冲锋向前。”耿风泉说。

《郑州晚报》版面截图

分享到: 编辑:刘潇潇 统筹:曹杰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