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物郑州丨虎牢关:雄关漫道真如铁

2025-08-19 来源: 郑州晚报 郑州客户端官方网站 分享到:

虎牢关广场


成皋城内遗存的点将台

这是一座声名赫赫的关隘,它南连嵩岳,北濒黄河,山岭交错,自成天险,自古便有“九州之险”“中州之枢”的美誉。

从西周穆王圈养猛虎,到春秋晋成公筑城“虎牢”;从楚汉争霸改写历史走向,到李世民3000多精兵大胜窦建德10万大军,它雄峙于历史长河,见证着狼烟四起金戈铁马的风云变幻。

它就是“路邀三晋会,势压两河雄”的天下雄关——虎牢关。

造化钟神秀

当目光投向郑州西,荥阳市汜水镇,造化在这里留下了一幅鬼斧神工的杰作,南侧“峻极于天”的嵩山巍然耸立,北边万古黄河滔滔东去;向西,连绵的山脉青山隐隐,向东,广阔的平原一望无际。

虎牢关便雄踞于这方天地之间,两侧山势陡峭,中间通道狭窄,最窄处不足百米,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天然屏障,关前的汜水河自南向北注入黄河,如天然的护城河拱卫雄关。这种山水相依的地理格局,成就了虎牢关“中原咽喉”的美名。

虎牢关得名,远在西周时期,公元前11世纪,西周穆王在郑州圃田射猎,有“高奔戎生擒虎而献之”,周穆王命人将老虎圈养于山岗之间,因此得名“虎牢”;公元前718年,晋成公令筑虎牢城,以威逼郑国;秦在此设关,始称“虎牢关”。

历史上,该关又称成皋关、武牢关、汜水关及古崤关。

虎牢关以“北带大河,南连嵩岳,高垒对峙,深谷交错,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天然形胜,成为历代兵家问鼎中原的必争之地。

在虎牢关广场西北方向的大伾山上,现遗存有成皋城遗址,墙体由黏土夯筑,土层纹理清晰。郦道元《水经注》记载,“城在山上,绝岸峻周,高四十丈许”,生动地展现了成皋城的地理地貌。

成皋城内遗存点将台,相传是吕布运筹帷幄、指挥雄兵的地方,经长期风雨侵蚀,河水冲刷,北半部已沦入河中,只余下一座高高的土丘。游人登临,四周美景尽收眼底,依然能够感受到“黄河天险绕城流,一战成名天下侯”的雄壮气度。

唐·吕温《虎牢铭》称其“锁天中枢,控地四鄙”,这句话或是虎牢关在中国军事地理中核心地位的精准注解。

浪花淘尽英雄

《三国演义》里有两次著名的战争发生于此,关羽“温酒斩华雄”,一战成名;刘关张“三英战吕布”,名动天下。小说的虚构情节虽与正史有所出入,却使虎牢关成为最富传奇色彩的关隘。

历史上,虎牢关的传奇一点都不逊色于《三国》,在这片不足3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上演过无数惊心动魄的战争史诗,其中最为人称道的当属秦末楚汉争霸“成皋之战”和唐初的“武牢之战”。

楚汉战争期间,刘邦和项羽率领大军在虎牢、成皋一带展开拉锯,《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记载,刘邦与项羽战荥阳、争成皋之口,大战七十,小战四十,“成皋之战”是楚汉战争的关键转折点,成就了大汉王朝的千秋伟业。

公元621年,李世民利用虎牢关地形,以3000多精兵大破窦建德10万大军,奠定了唐朝统一天下的基础,此战被历代兵家奉为“据险取胜”的典范,称其为“用兵之极致”。

虎牢关的历史就是一部浓缩的中国战争史,在宋金对抗时期,抗金英雄岳飞在汜水河上的竹芦渡大败金兀术,上演了属于他的英雄传奇。太平天国时期,太平军的北伐部队曾在此渡河北上,动摇了清王朝的根基。

直到近代,虎牢关才迎来了军事上的谢幕之战,中国抗日军队在“虎牢关阻击战”中,坚守阵地7个昼夜,阻止日军西进,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江山留胜迹

虎牢关不仅是军事要地,也是中国文化的精神地标。千百年来,无数文人墨客登临虎牢关,留下了流传千古的动人诗篇。

唐代的贾至有《虎牢铭》:“惟此虎牢,天设巨防。攻在坤下,拒在离旁。”以诗人的眼光高度评价了虎牢关的战略地位。

“空说虎牢天地险,不知春色过关来。”北宋诗人宋庠以虎牢关的险峻与春色的不可阻挡形成对比,借景抒情抒发着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朝与周人辞,暮投郑人宿。他乡绝俦侣,孤客亲僮仆。”王维途经虎牢关,通过旅途见闻展现了关隘周边的风土人情。

“天险限西东,难知造化功。路邀三晋会,势压两河雄。”司马光在《虎牢关》中寥寥数语,就将虎牢关的险要地势和战略意义展现得淋漓尽致。

在艺术领域,虎牢关同样留下了丰厚的遗产。元代杂剧《虎牢关三战吕布》将“三英战吕布”的故事搬上了民间舞台,故事也成为年画、剪纸、雕塑等民间艺术的常见题材,而“温酒斩华雄”更是民间艺术里面最让人血脉偾张的情节。

于初秋的一日,站在虎牢关的城楼上远眺,北部沿黄,河阴石榴、富硒梨等挂满枝头,特色民宿点缀其间,农旅融合的新篇章熠熠生辉;南部山区,迎来送往了一拨又一拨避暑的人们,正在等待着“层林尽染、山花红遍”的深秋,文旅融合的慢时光静谧悠长;中心城区,夜色的中原棋遇记流淌着抚慰人心的人间烟火,晴空下的刘禹锡公园、李商隐公园,有鸟飞过,或是鹤唳,它振翅而舞,便把诗情引向了碧霄,文商旅交融的烟火气令人心驰神往。

“一河一山一中心”,如历史与自然共舞的画卷,徐徐铺展在79.12平方公里的沃野之上,“春花”“夏水”“秋叶”“冬雪”四季轮替,闪耀着荥阳四时最美的模样。

这座被《史记》多次提及的历史名城,如一卷打开的书,有人在读它的历史,有人在写它的当下,也有人在憧憬它的未来。

本报记者 王战龙 史志国/文 马健/图 通讯员 宋建峰

《郑州晚报》版面截图

分享到: 编辑:刘潇潇 统筹:曹杰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