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望塔 | 当传统戏曲与年轻潮流撞个满怀

2025-08-14 来源: 郑州晚报 郑州客户端官方网站 分享到:

“活”是戏曲传承发展的密码。坚持守正创新,不妨进行一些跨界艺术尝试,让传统戏曲融入新故事、接轨年轻人。

据8月12日《新京报》报道,某网站上一段网友二创的京剧版《哈利·波特》斩获近千万播放量,京韵京腔搭配西方魔幻,让人忍俊不禁。同时,豫剧版《霍格沃兹在朝阳沟》等作品,亦巧妙地将西方经典IP嫁接到东方戏曲的根脉上,总能戳中网友笑点。据媒体此前报道,在郑州,接连上演的豫剧《程婴救孤》《清风亭上》,以独具中原特色的“喷空”剧场,沉浸式开唱,燃爆全场;“吉他+曲剧”的组合,演绎《卷席筒》“小苍娃离了登封小县”,刷新了不少年轻人对戏曲的认知……“跨界嫁接”的传统戏曲,为何能频频踩中年轻一代的流量密码?

怎么看年轻人把传统戏曲玩出“新花样”?事实上,戏曲出“新”并不局限于东西方融合的内容与形式,传统与现代也可以撞个满怀,为戏曲注入新活力。一方面,一些戏曲曲目汲取艺术元素,择有益者为所用,活态传承、动态发展,逐步走出地域、演出鲜活,使其不再“束之高阁”,以更加接地气、多元化的表现形式拉近与年轻人的距离;另一方面,在“短平快”时代,年轻人视听呈现方式的边界也在不断拓展,年轻人的视角更加自由,更愿意跟随自己喜欢的角色“入戏”,或以自己喜欢的方式探索。

还以郑州为例,近年来,郑州立足戏曲资源禀赋优势,着力塑造“戏曲郑州”品牌,以历史为根、剧种为脉、政策为翼、群众为基、创新为魂,引领中华戏曲文化传承创新的新步伐,加快传承创新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创造现代文化,为戏曲厚植发展沃土。豫剧、曲剧、越调等地方剧种在这里百花齐放;13座专业剧院、近50个小剧场、数不清的乡村老戏台和推陈出新的经典曲目,总有一款可以唤醒年轻人的戏曲“DNA”。正如豫剧名家李树建所言:“这里是戏剧的土壤,每一寸土地都跳动着文化的脉搏。”

一些郑州的年轻人也为这些经典作品搭桥,成为混搭作品的“迷弟迷妹”,从而促进戏曲的传播。有人去过“喷空”剧场,总会追问“喷空”是什么意思,或者什么是梆子腔系,什么是“豫西调”“豫东调”等,这背后既有对文艺作品再创作的巧思,也是出于对文化的热爱与自信……

国内舆论场上存在一些不同声音,比如有人觉得一些曲目“西化”“混搭”是对经典的“恶搞”,会消解传统戏曲的严肃性。事实上,无论是中国传统戏曲的“唱念做打”,还是西方文学叙事的“魔幻与浪漫”,都暗合着艺术的互通,其内核价值在于公众对故事的喜爱、对情感的共鸣。所以,尊古不复古,守正不守旧,才能更好地促进传统戏曲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那些真正为年轻人所喜闻乐见的“跨界”作品,“生旦净末丑”的“韵”还在,“唱念做打”的“劲”十足,基本功并没丢,只是用“Z世代”的表达方式,赋予了戏曲更多现代意义与活力。

守住文化艺术的根,才能玩出创新的花。坚持守正创新,不妨进行一些跨界性艺术尝试,这是文化自信的所在,也是戏曲发展“试错”与“容错”的渐进性探索过程。具体到郑州,持续以文化城、以文惠民、以文促产,突出传统文化、时代精神、科技赋能,大力推动传统戏曲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大力推进文化郑州、戏曲郑州建设,统筹资源打造的“郑州有戏”品牌必会更加耀眼,戏剧文化的魅力必能得到更加充分展现,进而为建设有味道、有温度、有厚度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更多“添砖加瓦”。

□评论员 李福

《郑州晚报》版面截图

分享到: 编辑:李佳露 统筹:曹杰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