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的午后,郑州市人民路被热浪包裹。然而,在一处街角,却聚集着一小片难得的清凉。打盹儿的老人、等候的患者、嬉戏的儿童在树影下短暂停驻。 这一切安宁的中心,是一棵伫立了121年的古树——长江以北最大的重阳木。
老辈人讲“千年柘树,万年重阳”,都说这树寓意长寿,可它偏偏稳稳当当立在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里,是当年特意为了这份“长寿”寓意栽下的?还是风把种子吹到这儿,恰好结下的缘分?路过的人抬眼望它时,总忍不住在心里打个问号。
“这树可真精神!”初见这棵树时,同行的伙伴忍不住赞叹,“笔直挺拔,纹理苍劲,是咱见过最高、最直的古树了。”仰首望去,树干如巨柱擎天,虬枝舒展,在天际线上勾勒出苍翠的剪影。
古树浓荫下,一座环抱其身的凉亭熙熙攘攘。纳凉歇脚的患者、躲日头的行人、闲话家常的老人,都在这片天然“绿伞”下找到了片刻安适。一位老街坊告诉我们:“早些年重修医院路口时,特意绕着老树盖了这亭子。夏天日头毒,这儿就是大家公认的‘风水宝地’。”这份源于自然的“心意”,早已越过围墙,浸润了整条街巷,成为路人共享的清凉驿站与温情角落。
重阳木,根系深扎大地,耐水湿、抗风狂,生命力顽强。其名源起一个美丽的巧合:每年九九重阳,落叶纷飞如雨,人们便以节为名,冠之“重阳”。恰与节日“长寿”寓意相契,它生长缓慢却生命悠长,阅尽千年风霜仍生机盎然。明万历《沅州志》所载“沅州八景”,便有千年重阳木挺立其间。
总有人琢磨,这棵带着“长寿”寓意的老树,为啥偏偏长在医院里头?
医院后勤部的王晓星听了,笑着摆手:“还真就是缘分。”她说,72年前的人民路19号,放眼望去还是片荒地。1952年筹备河南省人民政府军政机关中医诊疗所时,这棵重阳木早就在这儿扎了三十多年的根。
它就那么静静立着,看惯了中原首家现代中医机构从无到有,也看惯了一代代医者提着药箱、揣着良方,在树影里匆匆来去。
“这树就是我们这片的‘活档案’。”一位退休老者指着树皮,眼中满是温情,“瞧这模样,多像老药书里画的‘龙葵根’。小时候跟爷爷在树下认草药,它就立在这儿。如今,这块‘龙葵根’可成了大伙眼里的‘吉祥宝’,路过总忍不住摸摸,沾沾福气寿缘呢。”
“郑州市人民路19号,在不少河南人心里,就是中医的一块‘活招牌’。” 人民路街道办事处的工作人员指着那棵重阳木,语气里满是自豪,“这树站了一百多年,中医药文化的起起落落,它都看在眼里。”
如今,这股子中医文化的气息,正顺着树影往街巷深处漫。转过街角到杜岭街,热闹劲儿扑面而来——中医药文化市集正开得红火。艾草的清香、草药的芬芳在空气中交织弥漫。年轻的摊主们手法娴熟地调制着养生新饮,老师傅们热情推广着艾灸技法与八段锦。
“医之渊,本岐黄;岐黄源,始新密。”作为岐黄文化的重要发祥地,郑州正用心擦拭这张古老而鲜活的城市名片。从深入街巷肌理的“中医一条街”氛围营造,到“1+6”智慧共享中药房建设推动中医药服务“飞入寻常百姓家”。就像那棵重阳木,老根在土里盘得扎实,新枝却借着科技的东风、年轻人的巧思,让千年岐黄之术在新时代的阳光里,冒出了更多鲜嫩的绿芽。
车水马龙的人民路,是城市奔腾不息的动脉,也承载着人们对健康的永恒祈盼。那棵百廿高龄的重阳木,根植于斯,荫庇一方。它默默守护着树下流转的光阴——孩童的嬉笑、老人的絮语、病者的等待、康复的喜悦。
它不仅仅是一棵树的生命坚守,更是一座城文化根脉的具象,是一门古老医学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鲜活象征——年轮深处刻写的,恰是大地之上最绵长的生命处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