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夏以来,郑州高温天气打起了持久战,不少市民发现, 家里、院子里,甚至公园里少了很多“嗡嗡”声,感觉今年蚊子变少了,大家纷纷猜测其中的原因:是不是蚊子都被热死啦?
官方给出谜底:相比去年同期确实少了,高温天气蚊子开始“摆烂”,不想“动”了,不想 “生”了,也不想“长”了。但这是暂时的,一旦告别高温和降水,蚊子又将卷土重来,“人蚊大战”会持续到入冬前,战况激烈在7到9月份。
蚊子减少与高温有关?
“去年家里屯的花露水,今年还没用完,今年蚊子真少多了。”7月29日,西三环贾鲁河边,市民段先生正在遛狗,身上散发着淡淡的花露水味道。往年,段先生说出来遛狗身上都是喷着浓浓的花露水味儿,手里再备一瓶,随时喷一喷,“出门前基本上都把自己用花露水腌透了。”
与段先生感受相似,市民卢先生喜欢夜间钓鱼,钓鱼装备之一就是加强版花露水,今夏却欣喜地发现没派上用场。
蚊子为啥感觉少了?市民和网友们纷纷猜测,有人称是“高温下的福利,蚊子是被热死了吧”。
“当环境温度超过40℃时,其生理活动会受到严重影响,若温度持续高于45℃且持续数小时,蚊子会因体内蛋白质变性、酶活性丧失而死亡”。郑州市疾控中心消毒与媒介生物控制所主管医师师佳佳介绍,作为一种变温动物,蚊子的生长和活动完全依赖于外界的气候。
高温天蚊子为啥少了?
蚊子不想“动了”!蚊子活动比较适合的温度一般在20℃到35℃左右,持续高温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蚊子的活动,影响了它们的“战斗力”,吸血的欲望也会降低,所以蚊子扰人减少了。
蚊子不想“生了”!持续高温,湿度也大大降低,积水点大量减少,蚊子“繁殖”的条件大打折扣,“生不起,养不活“,会在短期降低蚊虫的密度。
蚊子不想“长了”!高温对于水中的卵,幼虫和蛹都会造成影响,以埃及伊蚊为例,实验发现,当水温在16°C以下或 38°C以上时,幼虫的生存率会大大降低,在水温达到40°C时会全部死亡,而蛹也会出现“死胎”情况。
师佳佳解释,从上面意义上讲,高温对于蚊子生活史的“卵 → 幼虫 → 成虫 → 叮人”循环确实造成了影响,持续的高温,让蚊子“不想生”,“生不了”,“养不活”。确实部分蚊子是被“热”死了,在持续的高温天气里遭到了自然淘汰。
“我们每年都在5月至10月,每月两次集中对蚊子密度进行监测,最近的数据还没有最终出来。” 师佳佳介绍,根据前期监测数据来看,今年五六月份与去年同期相比密度不高,据其分析可能与郑州干旱有关。
据了解,蚊子的发育过程分为卵、幼虫、蛹和成虫,前三个阶段必须在有水源的地方完成,成虫后则不再受水源限制。夏天连续多日的高温天气,导致室外的水坑和小范围积水大大减少,蚊子的繁衍生长环境,在无形之中遭到压缩。当空气温度达到40℃时,蚊子无法产卵,同时也会慢慢死亡。
郑州地区哪种蚊子最毒?
师佳佳介绍,近年来郑州地区蚊子种类变化不大,主要有库蚊属和伊蚊属。
库蚊属的淡色库蚊它的胃口不大,攻击性不强,一般咬个几口就吃饱休息去了。喜欢生活在室内,喜好污水环境,那里也是它们繁殖下一代最佳的地方。
伊蚊属的白纹伊蚊也叫“花斑蚊”,也是基孔肯雅热在河南省主要的媒介伊蚊。是有白斑和银白斑的黑色或深褐色蚊虫,属于“清水容器型”蚊子,也就是郑州市民说的“大黑蚊”,被这种蚊子咬上一口,立即能起一个红包,而且一抓就是一片,奇痒无比,所以也有人将它称为“毒蚊子”。雌蚊偏吸人血,多在户外侵袭人体,但也有在室内叮咬吸血者,白纹伊蚊全天都忙着吸血,且动作非常灵活,攻击性强,活动高峰多出现在早晨日出后2小时和日落前2小时。
河南省自2015年起就在18个省辖市各设置一个县市区作为监测点开展媒介伊蚊的专项监测。根据河南省疾控中心的持续监测,白纹伊蚊每年4月底出现,7到9月最为活跃。它不仅凶猛,还有一个增加了传播风险的坏习惯:吸血时若被打扰,它会换个目标接着叮,一次进食可能叮咬多人,这无疑让它成了更高效的“病毒快递员”。
蚊子还会卷土重来?
尽管高温天气会降低蚊子的活跃性,但蚊子是变温性动物,适应性很强,待到温度合适,雨水来临,一旦给它们机会(各种容器积水,多个孳生地),蚊子将依然“猖狂”,吸血,产卵, 幼虫,蛹......新一轮的蚊虫生活史将被快速启动,蚊子种群数量会快速上升,被蚊子叮的“大戏”要上演。
即使在高温天气里,清晨和傍晚温度稍低时,蚊子也会活跃起来。因此,这个时段出门时也要做好防护,避免被叮咬。
实际上,每年的春夏之交和夏秋之交,都是蚊子叮咬人和繁殖的高峰期。蚊子将在冬季来临前开始最后的猖狂,加紧吸血、产卵、孵化、羽化……快速启动繁殖周期,蚊子种群数量会快速上升,被蚊子骚扰的日子要重演一段时间。
7月17日,河南省疾控中心发布一组数据,该数据用于衡量蚊媒密度的“布雷图指数”(BI),以“每百户住宅内外伊蚊幼虫孳生的积水容器数”来计算,当指数大于5,就意味着存在传播风险。而今年5月,我省的布雷图指数是6.07,6月是6.34,到了7月已升至8.54。
这些数字都清晰地表明:尽管今年上半年相对干旱,蚊子密度同比有所降低,但我们整个夏天都处在蚊媒传播的风险之下。随着8、9月份雨季的到来,这个指数预计还会维持在较高水平。
“人蚊大战”的主战场在楼院
河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消毒与媒介生物控制研究所副主任技师赵奇在文章中指出,从空间方位来看,全省白纹伊蚊的分布和密度并没有因东南西北的空间地理差异而不同,影响布雷图指数高低的主要因素仍然是环境卫生水平,也就是人居环境周边是否存在大量闲置容器和小型积水。所以防控媒介伊蚊的关键始终在清除小型积水、减少蚊虫的孳生环境,进而降低蚊虫密度、减少叮咬的可能性。
蚊子的繁殖能力极为惊人,一只雌蚊一生可产卵6到8次,每次多达二三百粒。这意味着,任何一处被我们忽略的小小积水,都可能在短短几天内变成一个数百只蚊子的“大本营”。
所以,指望高温“一劳永逸”,显然不现实。这场人与蚊子的“战争”,真正的主战场,就在我们每个人的家里和院子里。
为此,家庭要彻底清理水生植物容器、花盆托盘、闲置瓶罐、储水缸等积水点,方法包括翻盆倒罐、容器加盖、水培改土、投放灭蚊蚴剂。
社区、单位需聚焦绿化带、垃圾堆放点、废旧轮胎、地下车库集水井、排水沟、建筑凹陷处,通过清理死角、填平坑洼、沙土填埋及投放灭蚊蚴剂消除隐患。
城中村和城乡接合部要重点整治闲置空地、空屋的垃圾杂物堆积,杜绝积水。
记者 张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