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交响,品民谣,玩摇滚……
夏夜艺术盛宴 明日全城开席
热闹的阜民里 本报记者 马健 图 金融岛音乐节 本报记者 李新华 图
扫码了解 活动详情
本报讯(记者 彭茜雅)这个盛夏,暮色中的郑州正在切换多频道艺术模式。7月26日至8月24日,“见郑美好·清凉消暑季”——郑州暑期促消费活动正式举办,郑州联手青岛国际啤酒节打造双城狂欢。累计300余场艺术盛宴,将打破舞台边界,渗透至城市每个活力角落。
四大分会场部分节目单
金融岛、阜民里、绿博园、C Park四大分会场,每一天都是不同的艺术主题日,精彩不容错过!
金融岛
湖畔交响:7月31日、8月1日,郑州爱乐乐团80人阵容奏响华章。
落日情怀:“落日音乐会”周杰伦应援专场(8月3日)、单依纯应援专场(8月16日)、林俊杰应援专场(8月23日)。
KPOP狂欢:权志龙应援专场(8月9日)、Blackpink/aespa/SEVENTEEN应援专场(8月17日),点燃韩流激情。
电影之夜:定期上演“落日放映厅”(7月30日、8月6日、8月13日)。
阜民里
阳台音乐会:“小红楼夏日阳台音乐会”多日上演。
时尚周赛事:阜民里演艺中心,即将上演时尚大秀,高品质品牌秀、高定秀。
四大主题演艺周:活动期间每日19:30~21:30
赛博纪元穿梭周(7月26日至8月3日)
次元破壁幻想周(8月4日至8月10日)
国潮文化焕新周(8月11日至8月17日)
清凉一夏电音周(8月18日至8月24日)
金星啤酒王争霸赛:每天开展限时竞速挑战赛
绿博园
主题音乐表演:周一至周五,国潮乐队的传统韵味、电音主题的重金属震撼。
周六、周日,摇滚与民谣唤醒期待
C Park
周周主题,狂欢不重样:
7月26日至7月27日:【启幕盛典】
7月28日至8月10日:【冰啤电音·畅爽狂欢周】
8月11日至8月17日:【龙虾盛宴·饕餮电音周】
8月18日至8月24日:【清凉水战·喷泉狂欢周】
8月25日至8月31日:【炙烤狂欢电音周】
着薄纱、扇蒲扇、饮冷饮、睡瓷枕……
古人有哪些消暑小妙招?
古代没有空调,古人如何度过炎炎夏日?走进河南博物院,才发现他们竟藏着这么多“消暑黑科技”。善于“没有条件创造条件”的古人,着薄纱、扇蒲扇、饮冷饮、睡瓷枕,一个个消暑小妙招,闪耀着智慧的光芒,让人感叹古人的奇思妙想和匠心独具。
粉彩荷花瓷吸杯
所处时代:清
粉彩荷花瓷吸杯,清代光绪年间瓷器,长19厘米,宽13厘米,高5厘米,1958年北京故宫博物院调拨至河南博物院藏。荷花瓷吸杯整体造型如盛开的荷花,杯口呈花瓣形,莲瓣大而舒展自如,腹部下收,平底;杯内花蕊处的小圆孔与空心荷梗相通,可作吸管使用。这件粉彩荷花瓷吸杯是为纪念秋操而做,色彩自然柔和,层次丰富,是中国晚清秋操活动的实物见证。
三彩童子荷叶枕
所处时代:宋
1977年河南省上蔡县的宋墓出土,长33厘米,宽16.5厘米,高15厘米。这件宋代三彩童子荷叶枕是古人夏日消暑的实用好物,将生活需求与艺术巧思完美融合。
陶器本身导热性佳,能快速吸收头部热量并散发,避免暑夜闷热;荷叶造型宽大舒展,既增大了与头部的接触面积以增强散热效果,又借荷叶“清凉”的意象传递消暑意境。童子托举荷叶的生动造型,不仅让枕具更贴合头颈弧度,更让古人在枕卧时,即能通过器物物理特性驱散暑热。
绿釉陶水榭
所处时代:东汉
绿釉陶水榭,铜器,烧制于东汉中晚期。高53厘米,横长45厘米,纵长45厘米,池径40厘米。1972年发掘于河南省灵宝县张湾。
该水榭为东汉中晚期遗物,榭通体施绿釉,造型玲珑剔透,是研究东汉时期富商大贾闲逸生活及建筑艺术、铅釉陶器烧制工艺的珍贵资料,同时更是古人解暑避热智慧的直观呈现。其方形水池可储水,利用水蒸发吸热的原理调节周边小气候,降低环境温度;水榭建筑立于池上,既能避开地面暑气,又能借池水蒸腾的凉意驱散燥热。池边或许还曾有仿生水禽、纳凉人物的细节,生动还原了古人临水而居、凭榭纳凉,以自然水景消暑去热的惬意场景。
鸳鸯卧莲纹铜镜
所处时代:唐
1985年出土于河南光山,镜体呈葵花形,直径达31厘米。该器物通过鸳鸯与莲花的组合纹样,反映了唐代铜镜铸造工艺的典型特征。
这件唐代鸳鸯卧莲纹铜镜虽无直接储冰降温之能,却以清凉意象消暑:镜背鸳鸯嬉莲、桃花绽放的纹样,如再现夏日荷塘清景,观之令人心生凉意;葵花形镜体光面映照时,既便于梳妆纳凉,又以视觉上的清新雅致驱散暑热烦忧,体现了古人借器物意境消暑的智慧。
玳瑁描银庭院人物扇
所处时代:清
一柄轻扇,万里清风。扇子从古至今都是人们喜爱的袖间雅物,具备引风纳凉、障尘蔽日的实用功能。玳瑁描银庭院人物扇纵23.8厘米,横42.5厘米,原藏于广东省博物馆,现作为“万里清风一扇开:18~20世纪中国外销扇”展览的其中一件展品,正在河南博物院郑州分院(郑州博物馆)展出。
值得一提的是,河南博物院携手广东省博物馆共同策划的“万里清风一扇开:18~20世纪中国外销扇”展览,将在河南博物院郑州分院(郑州博物馆)展出至10月26日。
错金嵌松石龙耳铜方鉴 与铜方罍(附勺)
所处时代:战国
是青铜酒器的一种,通高21.6厘米,口边长30.8厘米;罍:通高32厘米,口边长15.6厘米,勺:长43.7厘米。1975年三门峡市上村岭出土。
这件战国错金嵌松石龙耳铜方鉴与铜方罍(附勺)的组合,是古代精妙的“天然冰箱”。方鉴内部可容纳冰块,将盛酒的铜方罍嵌套其中,通过冰鉴的低温循环为酒液降温,冰镇后的美酒再用长柄铜勺从容舀取,让古人在炎炎夏日也能享用到冰爽清冽的酒饮。
本报记者 秦华 实习生 杜雨涵/文 河南博物院供图
近千件(套) 波兰琥珀珍品 亮相河南博物院
本报讯(记者 秦华)7月25日,由河南博物院、天津博物馆、赛巴琥珀共同主办的“凝望时光——波兰琥珀文化艺术展”在河南博物院东配楼二楼展厅开幕。本展览免费向社会公众开放,展期将持续到10月26日。
本展览汇聚近千件(套)波兰琥珀珍贵展品,全景呈现波罗的海琥珀的文明轨迹与多元价值。此外,精选河南博物院院藏部分琥珀珍品丰富展览表达,为观众奉上一场世界级的琥珀文化盛宴。
展览分为“岁月凝珍——波罗的海琥珀的起源与历史”“时光之桥——波罗的海琥珀的文化织锦”“瑰宝之光——波罗的海琥珀的艺术巡礼”三大部分,时间跨度从石器时代至近现代。展品包含琥珀矿石、考古发现琥珀、虫珀、植物珀、水胆珀以及波兰著名艺术家和顶尖设计师设计制作的琥珀珠宝藏品和雕塑艺术品,综合了地质学、宝石学、动植物学等多学科知识,系统全面地展现了波罗的海琥珀的漫长发展历程、文化艺术特色,以及中西方文化的交流融合。
琥珀是亿万年前埋藏于地下的树脂,随着地壳运动被挤压发生石化,再经过大自然日积月累的冲刷、搬运和沉积,最终形成的化石。
本展览不仅以璀璨光影编织视觉交响,更通过琥珀这一“时空信使”,构建起跨越中波两国文明对话的桥梁,从“丝绸之路”上琥珀串联的文明互市,到“一带一路”倡议下的文化共鸣,让观众在触摸时光之美的同时,见证琥珀文化如何以独特韵致融入人类文明的长河,续写跨越千年的对话篇章。
少林碑碣
(四)
皇唐嵩岳少林寺碑
此碑立于唐开元十六年(公元728年),位于钟楼前左侧,双面。
此碑碑阳上部为《告柏谷坞少林寺上座书》,下部为《皇唐嵩岳少林寺碑》。
此碑曾被大火焚烧,碑身多处被烧裂,尤以阴面为重。碑阴下部有两处大块剥落,多字被损;裂纹处虽已粘接,但缝痕清淅。现以圈墙保护,存立钟楼前。通高434厘米,宽137厘米。碑阳楷书39行2490字。
《皇唐嵩岳少林寺》,裴漼撰文,详述少林寺建寺历史,叙述李唐朝廷自太宗、高宗、则天皇后与少林寺的渊源,给予少林寺的殊遇;适逢玄宗下令括天下寺院田产,因少林寺与李唐之密切联系,特予不入官收。
法华钧大德塔铭
法华禅师塔,建于五代后唐同光四年(公元926年),博士侯建镌字,造塔博士郝温所造。五代之塔在河南省仅存两座,另一座在武陟县妙乐寺,尤当珍惜。
塔铭记述法华禅师生平。唐僖宗广明元年(公元880年),法华行钧(公元848至925年)被请为少林寺住持。天台宗大师,早年依止于会善寺法素禅师,改研《法华经》,在本寺琉璃坛受大戒。他在少林寺召募化缘,葺修大殿,首尾三载,缔构悉成。而遇释门澄汰,遂从毁废。后再开佛法,重励身心,复立殿堂,兼塑佛事。
法玩禅师塔铭
法玩是东都洛阳敬爱寺的高僧,圆寂后归葬少林寺塔林。法玩禅师塔是少林寺塔林中现存最早的一座古塔,位于塔林中北部,建于唐贞元七年(公元791年)十月。法玩禅师塔是四边形单檐式砖塔,高600厘米余。塔身后有行楷书塔铭,载法玩禅师生平。法玩塔结构严谨,造型优美,尤其是塔刹雕刻精湛,为唐代雕刻艺术的代表。
同光禅师塔铭
此通塔铭刻立于唐大历六年(公元771年)。该文记述同光禅师生平。
同光禅师塔坐北面南,平面方形,为单层单檐亭阁式砖塔,进深357厘米,面阔357厘米,现地面以上高892厘米,由基座、塔身、塔刹三部分组成。同光禅师塔石门楣上线刻佛传故事,立颊、地伏等部位雕缠枝牡丹、护法金刚、护法蹲狮等精美图案,反映了唐代石雕艺术的杰出成就,为研究唐代雕刻有重要参考价值。
太宗文皇帝御书碑
此碑立于唐开元十六年(公元728年),位于钟楼前左侧,双面。
此碑上部为李世民御书全文、少林寺僧人的赏赐内容以及执行和落实的情况;碑阴下部记载的是赏赐给少林寺的土地、水碾以及少林寺僧人在帮助李世民消灭王世充建立唐王朝过程中有功僧人的法号和封赏情况。
此碑曾被大火焚烧,碑身多处被烧裂,尤以阴面为重。碑阴下部有两处大块剥落,多字被损;裂纹处虽已粘接,但缝痕清晰。现以圈墙保护,存立钟楼前。通高434厘米,宽137厘米。碑文楷书38行1751字;右下侧有后人所书草体七绝一首,计3行36字。
厨库记
唐贞元十四年(公元798年),位于碑廊南廊西侧,双面。碑阳为顾少连所作厨库记,碑阴为梵语经文注解,此碑碑身上部下部碑首碑座均失,仅存碑身中间部分。在拓印碑身中部文字时又在寺院内搜寻到此碑的三方散块,均存於碑廊。现存碑身,两侧均有题字,亦不全。石质为灰砂岩。现存的碑身中间部分也曾断裂,已粘接修补,粘接部位阳面文字损毁较多,现存碑身安放在碑廊78×110×46厘米的石灰岩配座上,两面拓片,外加玻璃罩。通高62.5厘米,宽91厘米,厚28.5厘米。碑阳楷书27行409字,碑阴行草39行,1018字。碑身右侧楷书5行38字。碑身左侧楷书7行96字(以上仅碑身中部残存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