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子熟了 | 黄河岸边收麦忙

2025-05-28 来源: 郑州晚报 郑州客户端官方网站 分享到:

5月27日,郑州市气象局发布“6月1日有雨,趁近期有利天气抢收抢晒”的重要提醒,为小麦丰收保驾护航,为夏种提供最新气象参考。

郑州市气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从播种以来,我市整体气象条件对小麦生产有利有弊。小麦播种期墒情适宜,利于冬小麦播种出苗,苗齐、苗匀;越冬期热量充足,有利于分蘖盘根,形成壮苗,返青拔节期光温水总体适宜,但出现了阶段性干旱、干热风等灾害,对小麦生产产生一定不利影响。

目前全市小麦丰收在望,市气象局全力做好农事关键阶段、重点区域的灾害性天气监测预报预警服务。严密监视天气变化,重点关注短期降水、高温、大风等精细化预报,加强中期降水过程的起止时间、落区和降水量预报。强化极端天气,特别是极端暴雨、大风冰雹等的研判分析,递进式开展预报预警。开展“三夏”专题气象服务,制作发布郑州市“三夏”期间气候趋势预测。围绕麦收、晾晒、夏种、夏管等重要生产环节,滚动监测雨情、墒情,开展精细化、针对性气象服务。动态监测小麦发育进程和未来天气形势,开展夏收夏种适宜期预报。基于智能网格预报产品,滚动制作“三夏”期间机收、机播、灌溉、储藏等精细化农用天气预报。深化与农业、交通、粮食物资等部门的协同配合,加强部门会商研判,联合市农业农村局发布小麦干热风灾害风险预警2期,开展基于位置的农机作业调度气象保障。

记者 张华


警车带道通行 接力护送过境

交警全力做好“三夏”道路交通安全保障

当前正是夏粮生产关键期,农机作业时间集中,跨区收割作业机具数量庞大,郑州交警强化路面管控,强化部门协作,强化便民服务,强化应急处置,全力做好道路交通安全保障,确保“三夏”工作顺利举行。

针对“三夏”期间道路机收车辆流量大幅增加,农村地区面包车、低速载货汽车相对集中等情况,郑州交警组织警力深入农机及转运农机车辆通行集中的重点路段,强化路面管控,加大巡逻力度,最大限度地把装备、警力放在路面上。加强高速公路上下站口、机收车辆通行频繁路段交通秩序维护,提示抗旱浇麦、“三夏”机收车辆合理选择路线,全力保障畅通高效通行;对农民在公路上打场晒粮问题,及时发现,及时制止,及时处理,确保国道、省道及主干公路安全畅通。

持续开展道路交通安全专项整治行动,严管严查“三超一疲劳”、酒驾醉驾、农村“两违”等突出交通违法行为,净化交通出行环境。

郑州交警积极与农业、气象、交通等部门沟通协调,及时掌握抗旱浇麦车辆、收割机的数量、流向以及道路情况,对容易发生拥堵的关键节点,增派警力,加强提示和疏导。对有组织的“三夏”机收编队,根据需求采取警车带道通行、接力护送过境等方式提供服务保障。加强与气象、交通运输等部门信息沟通,及时发布恶劣天气预警,强化对易积水、易滑坡、易损毁等路段的安全管控,切实避免因恶劣天气导致通行受阻。

对涉及“三夏”机收车辆发生的交通事故,做到快出警、快处理、快放行,尽可能使用简易程序处理,快速撤离现场,严防道路发生堵塞。对确需进一步调查取证的,要及时固定证据,快速放行,最大限度为“三夏”生产工作提供通行便利。

对不熟悉道路情况,误入城区道路的农机车辆不予处罚,主动引导出城区上路。依托交通安全执法服务站,在收割机通行相对集中的道路设置服务点,并配备常用的生活用品和简易的修车工具、宣传手册、天气预报等便民设施,为收割机手提供热情服务。

“三夏”期间,加强与交通、医疗、气象等有关部门的协作配合,遇有突发情况联合启动应急机制,共同进行应急处置。协调相关部门将救援车辆、装备投放到重点路段,发生交通事故时快速出警、快速施救、快速清障、快速恢复交通。

记者 张玉东 通讯员 邢红军 文/图


“移动能源站”开进麦田

为夏粮颗粒归仓提供能源保障

“中原熟,天下足”。正值“三夏”时节,在郑州市运输事业发展中心指导下,中国石油昆仑物流河南分公司充分发挥能源保供“主力军”作用,通过统筹调度、智能管理、质量保障、贴心服务等多项创新举措,5月份至今,累计完成10.26万吨油品配送任务,为河南省夏粮抢收工作注入强劲动力。

针对今年小麦抢收时间窗口紧、农机用油需求急的特点,中国石油昆仑物流河南分公司开展“移动能源站”服务模式,调派7台智能计量小油罐车组建流动服务队,深入南阳、周口等粮食主产区的田间地头,为农机手提供“加油不下田”的便捷服务。通过GPS定位系统与农机合作社实时对接,实现“需求即时响应、油品精准送达”。

“保障粮食安全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中国石油昆仑物流河南分公司负责人表示,通过建立“省市县乡”四级联动机制,已形成覆盖全省的应急保供网络,确保关键时刻油品“调得出、运得快、供得上”。

另悉,针对农机作业时效性强的特点,我省高速各收费站全面简化查验程序,确保持证车辆“免费快速放行”、无证车辆“容缺快速办理”政策全面落实。

记者 张倩 文/图


技术下乡稳粮仓

5月的中原大地,麦浪翻滚,机械轰鸣。正值夏收、夏种、夏管“三夏”关键期,郑州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组建专家服务队,奔赴新郑市田间地头,以技术为笔,为夏收画卷添彩。

在辛店镇黄岗村小麦试验示范点,农技中心农技站书记、高级农艺师杨科俯身查看麦穗饱满度,轻捏土壤测试墒情。“土壤湿度适宜,但未来几天可能有雨,必须抢抓窗口期收割!”他叮嘱合作社负责人。

而在化雨庄村的小麦机收现场,专家与农机手、农户围站田埂,细致询问机收价格、产量及减损情况。“割台高度调低1厘米,每亩能少损失5斤麦子。”农机手老张在专家指导下调整设备参数,收割效率与质量双提升。这一幕,正是“减损就是增产”理念的生动实践。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必须把技术送到最后一公里。”杨科强调。为此,市农技中心对种植大户开展“手把手”帮扶:在示范田设立24小时监测点,通过物联网设备实时回传墒情、苗情数据;建立微信服务群,农户拍照上传问题,专家“云端会诊”即时解答。

新郑市的一位种粮大户对此深有体会:“去年玉米苗发黄,我在群里发照片,10分钟就收到施肥方案,一周后苗情明显好转。”这种“线上+线下”融合的服务模式,让科技真正扎根泥土。

截至目前,郑州市小麦已累计收获60余万亩,收获率近三成,数字背后,是无数农技人员奔走的足迹与倾注的心血。他们用科技破解生产难题,用服务温暖百姓心田,在广袤田野上书写着“藏粮于技”的时代答卷。

正如一位老农所言:“过去看天吃饭,现在靠技术吃饭。”郑州市农技中心以“技术下乡”守护“粮安天下”,不仅筑牢了丰收的基石,更点燃了乡村振兴的引擎。在这片孕育希望的土地上,科技与农业的深度融合,正让“中国饭碗”端得更稳、更牢。

记者 赵冬 李宇航


送油上门!为麦收按下“加速键”

5月的郑州,金黄的麦浪随风起伏,一年一度的“三夏”麦收季如期而至。在惠济区的麦田里,农机手李大鹏正驾驶着联合收割机忙碌作业。与往年不同,今年的他少了几分焦虑:“油站把柴油送到地头,价格还优惠,再也不用为加油耽误时间了!”这背后,是市农业农村局协调大桥石化公司推出的“支援三夏、服务三农”专项行动,通过惠农让利、送油田间、便民服务等举措,为麦收按下“加速键”。

李大鹏是郑州本地农机合作社的“老把式”,过去每到麦收季,他最头疼的就是加油问题:“加油站离农田远,排队耽误时间,油价高还影响成本。”今年,郑州市内几十座柴油站点被列为“农机专供站”,柴油价格在发展改革委指导价基础上优惠超3%,仅这一项就让李大鹏的收割机队节省了上千元油费。

更让他惊喜的是“送油上门”服务。5月20日中午,麦收进入高峰期,李大鹏的收割机油表亮起红灯。他拨通专供站电话不到1小时,一辆印着“大桥石化支农服务”的送油车便开到了田埂边。“加满油就能接着干,一亩地少损耗5斤麦子!”

为确保政策落地,郑州市农业农村局与大桥石化组成联合巡查组,24小时接听农机手热线。正如郑州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所言:“保油就是保粮,企业的社会担当让‘中国饭碗’端得更稳。”麦收季的轰鸣声中,政企协同支农的故事,正为乡村振兴写下生动注脚。

记者 赵冬 李宇航

分享到: 编辑:陶莎 统筹:曹杰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