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博士后张诗瑶新书发布:《AI重塑家庭教育》为家长提供“有温度”的解决方案

2025-05-07 来源: 郑州晚报 郑州客户端官方网站 分享到:

近日,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AI重塑家庭教育:十二个关键问题》正式面世。本书由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博士后张诗瑶撰写,结合50个真实家庭的深度访谈与前沿AI技术研究,系统提出AI时代家庭教育的创新方法论。书中呼吁家长从“知识传递者”转型为“学习引导者”,在技术浪潮中守护教育的温度与智慧。


技术赋能 × 人文关怀:一场双向奔赴的教育革新
覆盖0-18岁成长阶段,破解家庭教育全周期难题——本书提出分龄教育策略,从婴儿期的AI行为分析、学龄前情绪管理游戏设计,到中学生的AI辅助选科与文书写作,全场景覆盖。比如,当2岁宝宝遭遇鸡蛋过敏的“隐性危机”,家长可借助AI分析饮食数据进行预警;当5岁儿童情绪失控时,可使用AI生成“情绪认知绘本”引导表达;对于初中生,AI问答系统可设定“仅提供解题思路”的边界,帮助其发展独立思维。

20+实用工具入门指南,助力“非技术型”父母轻松上手——张诗瑶梳理并实测20余款AI工具(如DeepSeek、豆包爱学、Kimi等),涵盖数学难题拆解、英语语法互动游戏、职业兴趣测试等家庭场景应用。书中特别设计“提示词模板”,例如:“生成一个7岁孩子能理解的关于‘坚持’的寓言故事,主角为宇航员果果”,助力家长一键生成个性化教育内容。

清华大学沈阳教授评价本书:“以‘天人智一’为理论根基,重塑教育范式,从破解焦虑到落地实践,兼具学术深度与现实温度。”华东师范大学刘良华教授则认为:“这本书为AI时代的家庭教育提供了兼具实用性与情感温度的系统化解决方案。”

真实访谈:困境背后的反思与启示

在创作过程中,张诗瑶深入走访50个不同背景的家庭,真实记录构成了书中方法论的重要基础,也揭示出AI时代家庭教育的典型矛盾与深层反思。

案例一:职场逻辑与亲子沟通的碰撞。
一位企业家父亲习惯以公司管理思维带娃,曾强行删除初二儿子的娱乐软件,导致父子关系跌至冰点。他坦言:“我在公司说一不二,在家却完全失控。”案例直指当下许多家长的误区:将职场经验简单套用于家庭教育,忽视青春期孩子对自主权的强烈需求。
案例二:技术越高效,情感越“失位”?
一位母亲在访谈中表示,长期依赖AI辅导孩子学英语,孩子成绩虽稳步提升,却逐渐失去了与人沟通的兴趣。“AI可以教语法,却教不会共情。”她的焦虑代表了许多家长在效率与情感之间的挣扎。

张诗瑶从中归纳出五大家庭教育核心问题:
一是教育观念滞后。部分家长仍将“成绩”视为唯一目标,忽视创造力与情绪管理等软性能力。
二是技术认知两极分化。抗拒AI的家长视其为“洪水猛兽”,盲目依赖者则期待技术包办一切。
三是管教方式失衡。强硬管控或放任自流,均加剧亲子隔阂。
四是角色定位模糊。“AI时代,我该做什么?”成为家长的普遍困惑。
五是焦虑蔓延。技术迭代速度远超家长适应能力,催生“教育失效”的恐慌。
访谈中的真实困境,推动张诗瑶博士提炼出更具人文关怀的解决方案,即重新定义家庭教育的“成功”:教育应超越分数竞赛,聚焦终身学习能力与价值观塑造。例如,书中建议家长与孩子共同使用AI设计“家庭价值观讨论模板”,将抽象理念转化为日常互动。

知识平权:让AI成为普惠教育的桥梁

“在AI时代,知识本身已不再稀缺,能力的培养远比知识的积累更为关键。”张诗瑶指出,家长要从单向“传授者”转变为“学习引导者”,不仅帮助孩子获取信息,更要引导其筛选、辨别、独立思考,培养面向未来的综合素养。

她强调“人机共生”的家庭教育理念——AI可以批改作文,却无法传达家庭情感;可以辅助规划,却代替不了父母在孩子受挫时的理解与陪伴。书中建议家长为AI设定“使用边界”:例如,高三学生使用AI备考时,应引导其训练解题逻辑而非直接获取答案,从而提升思维能力。
针对教育资源不均问题,书中创新性地提出“低成本AI私教”方案——结合开源工具、提示词模板与家庭混合实践(如AI生成科学实验+亲子共同验证),使三四线城市的家庭也能共享技术红利。张诗瑶表示,未来将联合教育机构推出“AI家庭教育公益计划”,为资源薄弱地区提供定制工具与课程支持。

教育的终极目标:不是适应机器,而是创造未来

“AI不会取代父母,只会让父母的角色变得更加重要。”张诗瑶认为,在家庭语境中探索真正的个性化教育,是家校协同的最佳路径。借助科技的桥梁,家长、教师、孩子不再各自为战,而能听懂彼此的语言,回应彼此的情感。

“AI时代,不需要‘完美父母’,而需要能与孩子共同成长的父母。”她说,“我们的目标不是养育适应技术的人,而是培养能创造未来的人。”

记者 苏瑜

分享到: 编辑:陶莎 统筹:曹杰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