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郑州两会】深读|事关医疗、教育、就业、养老、宜居…… 民生高频词,共话“幸福郑州”新图景

2025-02-11 来源: 郑州晚报 郑州客户端官方网站 分享到:

从托育机构的温馨灯火到社区养老的智慧屏幕,从青年公寓的逐梦身影到乡村田野的蓬勃生机……今年郑州两会,“民生”依然是高频热词,代表、委员建言献策,聚焦“生命两端”的照护之需,谋划“城市未来”的发展之路,守护“人间烟火”的温暖底色,共同绘就新时代“幸福郑州”的生动篇章。

老幼有所依

托起生命两端的暖

“老幼有所依”不仅是民生的关键命题,更是衡量一座城市文明程度与发展温度的重要标尺。

医育融合织密守护网

随着家庭对托育服务的需求日益增长,如何高质量发展我市托育事业,让托育机构健康良性发展,是市政协委员马宇亮最为关心的民生问题。马宇亮提出一个系统性解决方案:建立卫健、市监、教育三部门联动的“医育联盟”,构建覆盖社区的“15分钟应急医疗响应圈”;推动托育机构整合重组,培育区域性连锁品牌;规范托育师资认证体系,实施培训学时与实操考核动态监管。

“郑州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优化助力生育政策,普惠托育服务的顶层设计和保障妇女享有公平就业机会的法律政策日益健全,生育友好型社会建设大力推进,但在相关政策措施的有效落实等方面还有提升空间。”市人大代表申宏建议加快完善生育支持政策,要进一步降低生育成本、完善育幼服务、优化育龄女性就业环境。

市政协委员张焜聚焦儿童友好城市建设,提议在科技创新平台、重点公共服务设施等重点项目中,开辟儿童友好活动专区;建设郑州青少年科创体验中心,助力郑州青少年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对市内人民公园、紫荆山等公园及其他游乐园进行全面规划和升级改造,或建设新型的儿童友好公园,进一步加快郑州儿童友好试点城市的建设。

数字赋能银发关怀

如今,老龄化浪潮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席卷而来,养老服务的供需矛盾不断凸显。

市人大代表豆雨霞建议,强化社区服务内容与质量,扩大社区养老服务有效供给,整合周边场地设施等资源,提供包括日常生活照料、医疗康复、文化娱乐、康养理疗、精神慰藉、家政上门及“最后一公里”配送等多样化服务;强化数字赋能,打造“智慧化”养老模式,建立智慧化养老服务平台,整合康养产业资源,打通政府端、运营端和客户端通道,搭建老年人能力评估和养老服务需求“大数据库”,结合客户身体情况和实际需求,提供针对性、及时性的服务。同时不断创新社区养老运营模式,通过“五位一体”医康养模式,将公益服务、普惠服务和市场化服务相结合,增强社区“智慧+健康+养老+医疗”服务质量、效率和安全性。

市政协委员黄兴建议相关单位取消适龄老年人免费乘车的户籍和居住证限制,允许所有6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凭有效身份证件(如身份证、港澳台居民居住证等)在郑州免费乘坐公交和地铁;加快票务系统及终端设备的升级改造,实现身份证直接乘车,减少老年卡的使用限制。

市人大代表田文英建议适时调整政策,将符合条件的基层医疗机构(如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纳入康复定点医疗机构范围,使其能够享受医保报销政策,从而减轻患者经济负担,提升基层医疗服务利用率,进一步优化 “小病在社区、大病进医院、康复回社区” 的科学诊疗模式。

业者有所盼 点亮奋斗路上的光

近年来,郑州深入践行青年优先发展理念,全面落实青年友好服务保障,将“青年友好”理念融入城市功能布局、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等方面,营造人文关怀、普惠共享的城市环境。本次两会,“青年发展友好型标杆城市”被写入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

让青春与城市双向奔赴

“从法律专业视角看,我认为健全青年权益保障的法治体系至关重要,随着青年群体在郑州的不断壮大,劳动纠纷、合同纠纷等问题的出现频率可能增加。我们需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和政策,细化青年就业时试用期权益保障、竞业限制规范等条款,增强法律适用性。同时,强化劳动监察执法力度,让青年在就业创业中权益无忧,在郑州安心逐梦。”市人大代表王智勇提出了《关于持续推进郑州市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的建议案。

作为一名扎根郑州的企业管理人员,市人大代表董国良认为,要大力推动校企合作。“政府可以联合大型企业设立青年创业基金,为初创企业提供资金支持。”董国良建议充分利用社会闲置资源打造更优秀创业孵化空间、产业园,为初创企业提供低成本、便利化的创业空间。

“可以通过打造‘15分钟青春生活圈’,构建‘城市文化活力带’,创新‘青年参与式治理’模式,让青年真正成为城市发展的‘共建合伙人’。”市人大代表李琛认为,吸引青年的城市氛围是多维的,涵盖了城市的活力、机遇、文化、生活品质等诸多方面。

制度创新破解就业难题

就业是民生之本,对残疾人群体而言,更是融入社会、实现价值的重要桥梁。市政协委员岳亚非呼吁以制度创新破解残疾人就业难题,建议加快制定本市关于《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带头安排残疾人就业办法》的实施细则。

市人大代表杨景丽说,当前,无论是在农村还是城市,都存在不同年龄段的闲散人员,他们当中很多人通过政府提供的免费劳动技能培训,学到了相对专业的劳动生活技能,从而实现了就业。杨景丽建议,有关部门在制定劳动技能培训规划时,可以多设计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劳动技能培训项目,如收纳技巧、物业管理、育婴、养老、厨艺、茶艺等,同时降低群众参与培训的门槛,或者无门槛。

烟火有所安 守护幸福宜居的城

民生之重,千钧系于一城烟火。代表委员们聚焦城市活力、生态建设、乡村振兴等民生议题,以务实之策回应群众关切。

让千年商都焕发新活力

市政协委员朱加军以“夜经济”为切口,勾勒“夜郑州”新图景。他提议政府出台扶持政策,吸引企业投身夜间经济开发运营,融入全国市场,提升竞争力。通过优化城市夜景照明,打造特色“夜经济”地标。围绕“夜餐、夜娱、夜购、夜游”,发展科技感强、体验丰富的消费形式,像商业夜游、灯光秀等。还要丰富文娱活动,培育音乐节、戏剧表演等夜间展演,绘制“城市夜游地图”,塑造文旅商业地标,点亮郑州夜生活。

市政协委员王永军建议将二砂创意园打造成郑州书画创作小镇从而增强城市活力。“可以制定优惠政策,吸引国内外知名书画艺术家、策展人、艺术评论家等高端人才入驻;组织专家学者对郑州书画历史文化进行深入挖掘和研究;开通群众书画文创直播平台,开辟书画艺术研学路线;积极与国内外书画艺术机构、团体开展交流合作。”

随着人口和经济增长,城市环保压力增大。如何兼顾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市政协委员张远扬建议,完善再生资源绿色回收利用体系,高标准建设“无废城市”。比如,建设回收利用网络平台、打造“互联网+再生资源”交易新模式;建立高效处置平台,拓宽交易渠道,让再生资源重获价值,让郑州发展更低碳、可持续。

助乡村振兴绽放现代生机

在广阔农村,推进乡村振兴是提升群众幸福感的重要保障。来自新郑具茨山的市人大代表柴富是一名农家餐饮企业经营者,他认为实现乡村振兴需要依托乡村特色资源,发展现代农业、乡村旅游、农村电商等新兴产业。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延长产业链条,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同时鼓励和支持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发挥其联农带农作用。他提议加强农村人才培养和引进,提高农民素质和技能水平。推动农业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建立完善的人才激励机制,吸引更多优秀人才投身乡村振兴事业。

记者 杨丽萍 董艳竹 袁帅 张竞昳 张倩

覃岩峰 刘伟平 张立 陈凯 卢文军 王军方

刘盼盼 杨柳 李宇航 陶然 薛璐

实习生 沈馨妍


《郑州晚报》版面截图

分享到: 编辑:陶莎 统筹:曹杰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