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块板子,沉心雕刻;一幅画坯,静坐彩绘……在我国灿如繁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木版年画光彩夺目,而其中非常重要的一支就是以神仙为主题的“瑞兴和”木版年画,又叫神轴。
“神轴原为古时家族绘制,上有家族列祖列宗先考先妣的画像,供后人祭拜,是我国传统文化的载体。后来神轴上的人物扩展到了神像、历史人物、佛、道教、民间传说故事等,是祭祀、镇宅、供奉的载体,统称木版年画。”说起由来,80多岁的郑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瑞兴和”木版年画传承人刘尊林侃侃而谈。
据介绍,刘氏“瑞兴和”木版年画,原所在地为新乡市获嘉县南阳屯,地处豫北平原,那里曾是牧野大战古战场。每逢重大节日,神轴作为人们祭祀神灵、先人的供奉载体,需求者众多,可谓“家家挂神轴,年年换新装”。
一幅木版年画的制作,需要经过从木板选材、制版、创稿、贴样、刻板、印刷等多道工序。“3岁时大伯就安排我描眼珠。大伯说,描眼珠是很重要的一步,描好了能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怎样才算好?那得让不同方向走过来的人都觉得画中人是在盯着自己,朝自己这个方向看。”刘尊林说,受其大伯和父亲的影响,他从小耳濡目染,喜欢上了这门技艺。
年画之于新年,不仅是年味儿,更是沉甸甸的历史、文化和艺术。刘尊林介绍,刘氏“瑞兴和”木版年画以中堂神像为主,内容多为历史人物、民间传说。据现有资料考证,“瑞兴和”木版年画技艺制作已传承300多年,并在2013年被列入郑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为了使更多人了解、喜欢这门手艺,刘尊林退休后收徒开班,甚至到各地免费教学,还举办了“刘氏‘瑞兴和’木版年画木雕艺术展”,带着木版年画走进社区、校园,让这一古老的民间传统艺术在新时代再现光彩。
记者 刘地
《郑州晚报》版面截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