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近85岁高龄的村民陈发魁,在位于中原西路巩义段南侧的大峪沟镇和沟村家中,向记者讲述着他父亲陈友仁与“皮司令”那些鲜为人知的传奇故事。
17岁追随“皮司令”加入八路军
被河南老乡们津津乐道的“皮司令”,便是开国中将、传奇将军皮定均。
皮定均生于1914年8月,安徽金寨人,参加过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立下赫赫战功,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杰出将领。
陈发魁老人讲述父辈与“皮司令”的往事
陈发魁的父亲陈友仁,1924年出生,大峪沟和沟村人,1941年在他还不满17岁时便追随皮定均司令加入八路军,抗击日寇,在解放战争时期转战大别山地区。
陈发魁父亲陈友仁获得的“解放华中南纪念章”
在可歌可泣、壮怀激烈的中原突围中,皮定均奉命掩护大部队突围,陈友仁随部队征战,1946年6月26日至7月31日,历时36天,行程750公里,大小23次战斗,成功突出重围,最终胜利到达苏皖解放区,突出重围的皮旅被改编成华中野战军第十三旅。
此后不久,陈友仁在靖江战斗中被炸伤,作为负伤的荣誉军人,陈友仁调入华东荣军总校胶东总分校从事卫生工作。
1948年7月,华东荣校为陈友仁颁发三等功二个,为表彰他在中原突围时的优异表现。1952年因伤残转业回到家乡,一直在当地乡镇卫生院工作。直至老人家去世,残余的弹片仍留存在体内。
陈发魁父亲陈友仁照片、奖章、证书等遗物
令敌人闻风色变的“皮老虎”
1944年8月,八路军总部任命皮定均为豫西抗日游击支队司令员,率部挺进豫西地区,与日军作战超过100次,解放了超过百万的群众,建立了十几个抗日县政府,成功开辟了豫西抗日根据地,成为全国19块抗日根据地之一,为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
1948年华东荣校为陈友仁颁发三等功二个奖状
皮定均将军和豫西人民结下了血肉情谊,登封、新密、巩义、荥阳……留传着皮定均率部英勇作战的传奇事迹,老人家们还经常讲述皮司令抗日的故事,“皮司令”、“皮老虎”的称呼,几乎是家喻户晓。
据说“皮老虎”在豫西根据地时,睡觉前都在枕头下放一把大刀,而且从来都是和衣而卧,一有敌情,马上起身拎起大刀杀出去。
日本兵未曾想到“皮老虎”就住在眼皮子底下
皮定均很接地气,虽然有着浓郁的湖北口音,却总能与豫西当地乡亲们融到一起。
陈发魁老人还回忆起他父亲陈友仁讲到的“皮老虎”与大峪沟的不解之缘。
抗日战争时期,皮定均率部驰骋豫西大地,当年皮定均因战斗需要,经常亲自往来于巩义新中镇、涉村镇、大峪沟镇等地,实地察看周边地形,以便于搞伏击。
位于和沟村的陈发魁家,因其交通方便,加上当地保长、甲长又都是陈氏族人,早已积极协助八路军工作,老宅子角落里的土窑洞,便成了“皮老虎”暂时休息办公的地方,一有风吹草动,陈家人便用草垛将其遮掩起来。
当时有一队日本兵就驻扎在附近的官殿镇。据陈发魁老人听其父亲陈友仁讲,当时这队日本兵巡逻时从村口经过,他们怎么也料想不到让人闻风丧胆的“皮老虎”,就住在眼皮子底下。
陈发魁展示当年皮定均将军在他家中使用过的椅子
陈发魁家中还保存着当年“皮司令”在他家中办公用过的桌子
陈发魁手指的方向是他的老宅子,枯枝藤蔓下掩埋着“皮司令”休息办公的土窑洞
“皮司令”智勇双全,爱民如子,在八路军的感召下,和沟村成立了抗日先锋队,全村男女老少都积极加入与日寇的斗争中,陈友仁连同附近村落的三名年轻人也一同加入了八路军,跟随皮旅展开了波澜壮阔的军旅生涯。
曾经的老区如今焕新颜
2024年8月30日,是皮定均中将诞辰110周年的日子,也正值豫西抗日根据地创建80周年暨皮徐支队组建80周年之际,皮定均将军子之皮效农先生、徐子荣政委之子徐清漳等为代表的皮徐八路军豫西支队成员的后代一行七十余名亲人归来专程回到了河南。
在位于巩义市新中镇新中村的豫西抗日根据地纪念馆,皮效农还专程问到工作人员:“陈友仁的家人们还在不在?”皮定均司令戎马一生,独对豫西革命经历念念不忘,对跟随他南征北战的将士饱含深情。他在《回到我的故乡白栗坪》一文中记载下了八路军与当地百姓的鱼水深情,他不是河南人,却无比深爱着河南。
陈友仁回到家乡后深藏功名,几枚斑驳的奖状奖章也都是陈发魁在收拾父亲遗物时才发现的,陈发魁老人也牢记父辈嘱托,为老百姓办实事,先后任三官庙公社社员、和沟村大队书记等职,带领群众引水上山,改善农村基础水利工程,将优良家风代代传承。
作为资源重镇的大峪沟,正因人文景区、红色基因而远近闻名,经历了血与火的淬炼,高品质、高颜值的魅力山城正在建设中,旧貌焕新颜,告慰着那些在峥嵘岁月里不屈不挠的英魂们。
记者 孟子扬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