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晚报》版面截图
作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举办地的国家体育场,自从其设计方案确定之后,就有了一个简明而且形象的别称——“鸟巢”。多年来,“鸟巢”早已成为北京的一个地标,也是中国体育的一个标志。于我个人而言,除却特色鲜明的外观,“鸟巢”的地下空间,同样给我留下了深刻的记忆。
2008年8月8日晚上8时整,北京奥运会在北京开幕
北京奥运会正式开幕前,我有幸跟随塔沟武校的开幕式演出团队进行过一次体验式采访。
凌晨5点,从远离市区的驻地出发,直到第二天凌晨完成彩排返回驻地,超过20个小时的过程,大部分时间都是在鸟巢的地下停车场度过。
参加开幕式演出的演员超过15000人,演员们的候场、换服装、吃饭都是在这里完成,因而,偌大的停车场也变得相当热闹,满耳都是急促的脚步声。
这是一项庞大的工程,想象一下,单是这么多人的盒饭分发,就是多么壮观的场面。
在这里,可以看到的是“素颜”的演员们“来回穿梭,孩子们候场时嬉戏打闹的轻松,也有疲劳之下席地而睡东倒西歪的场面。然而,一旦入场的指令发出,无论前一秒是什么情况,一个个马上便精神抖擞。
一天的跟随采访下来,最大的感受就是一个字:累。而这却是那些演员长时间以来的一种常态。
2008年8月8日,那一夜,“鸟巢”内欢声雷动,北京城烟花烂漫!
那一年,中国给全世界留下了一届“无与伦比”的奥运会!
“无与伦比”,不仅是一枚枚金牌,更是许许多多像这些演员一样的普通人,共同用汗水凝结而成。
郑报全媒体记者 郭韬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