芥丝“汆”出生活好味道 | 舌尖上的郑州

2024-12-04 来源: 郑州晚报 郑州客户端官方网站 分享到:

开栏的话

家常美味,也是人间百态。

日前,经过严格选拔,河南首批“豫农优品”名录发布,共有377家企业的717个产品入选,旨在打造优质绿色农产品的金字招牌,推动河南优质农产品走向广阔的世界市场,走上全球餐桌。郑州有哪些优质农产品上榜?他们靠什么取胜?本报今起推出【舌尖上的郑州】“豫农优品那些事儿”系列报道,为您一一揭晓。

来吧,和我们一起,探寻这美妙的“郑州味道”。

日前,省农业农村厅公布了全省首批“豫农优品”商标及标识使用人名录,郑州12家单位27款产品上榜。其中,来自登封市嵩少种植专业合作社的“术师傅”手工芥丝入选。芥丝是登封特产,嵩少种植专业合作社将其打造成优质农产品的“秘笈”是什么?记者前去一探究竟。

手工切芥菜丝

回乡创业做芥菜

初冬,位于登封西部、嵩山腹地的石道乡术村寒风料峭。然而,术师傅农副产品加工厂的车间内却是热气腾腾,师傅们正在“卸载”一锅刚刚烘炒完毕的芥菜丝。

“距离‘双节’的日子很近了,正是销售酱菜的好时候,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得抓紧提升产量。”正在忙活的术志闯告诉记者。

术志闯是土生土长的术村人,也是登封嵩少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1997年,年仅18岁的术志闯外出闯荡。北漂的艰辛锤炼了他坚韧不拔的毅力。“这些年国家对乡村振兴支持力度那么大,石道乡土地肥沃,也是颍河的源头,水资源十分丰富,发展农业产业一定有奔头。”2005年,在外经商的术志闯回到家乡,干起了以芥菜为主的酱菜生产加工产业。

芥菜疙瘩变美食

登封芥菜历史悠久、远近闻名,获得农业农村部颁发的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证书,被列入我国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行列。其独特的芥末味道氽鼻浓香、清爽可口,被老百姓赞誉为“嵩山第一菜”。相传唐皇李世民避难少林寺,清帝乾隆到书院,食此菜皆以“味道奇妙”而赞叹不已。武则天游嵩山时染风寒,于石淙河食用此菜后病情大为缓解,随纳为御用药膳。如今,登封芥菜因为口感好、营养多,成为现代人的理想佐餐菜肴。

其貌不扬的“芥菜疙瘩”要变成餐桌佳肴却是要下一番功夫。“我们的手工芥丝采用生长于嵩山少室山下的优质茎用芥菜,清洗削皮后,用机器加工或手工的方法切成薄片或者细丝,要求成品必须长短粗细一致,然后加入各种作料小火炒制,这样才能锁住芥菜的水分,保留芥菜的清爽。”在干净明亮的工作车间,术志闯拿起一颗洁白光滑的芥菜,向记者细致地讲解。

质量过硬叫响品牌

产品过得硬,品牌也要叫得响。为扩大销路,术志闯一方面开品牌销售店,一方面以“闯哥”的名字开始在抖音直播带货。“你还别说,网上销售的成绩还不赖嘞!”术志闯高兴地对记者说。

芥菜种植技术简单易学、管护耗力不多、病虫少、周期短、见效快。为了保证原料的纯正和足量供应,术志闯鼓励和组织本地及附近百姓种植芥菜,自己负责收购,辐射到了周边石道、大金店、君召等乡镇,带动一大批百姓脱贫。“芥丝原材料都是周边村民种植的,签订有种植协议,订单式收购,让种植的老百姓吃上定心丸。”

“我今年种了10亩左右,预计产量四五万斤,按照今年签的合同,会收入几万块钱吧。又是一个大丰收!”术村村民史大爷很满意。

带领村民一起致富

2018年,术志闯又流转了1800多亩土地,成立了嵩少种植合作社,开始种植黄桃、冬桃等果树和蔬菜,建立了农耕文化体验园,发展特色农业产业,也为当地村民拓宽了就业渠道。“专业合作社里用人较多,平常都有四五十个人,农忙时能有二三百人。想着让村里年龄比较大的村民有个活儿干,多增加一份收入,算是对乡亲们的一种回报。”术志闯介绍说,仅一个农副产品加工厂,日常就有30多个村民在这里打工。

接受采访时,术志闯刚参加完2024河南—东盟粮农合作大会,收获满满。“登封芥丝现在名声在外啦!”

积跬步,至千里。如今,术志闯已经成为登封酱菜非遗传承人,嵩少种植专业合作社也被农业农村部授予国家农民合作社示范社。“术师傅”的路子愈走愈宽,老百姓的日子也越过越好。

记者 李晓光 文/图

《郑州晚报》版面截图

分享到: 编辑:段景景 统筹:曹杰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