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的话
今年11月8日是第25个记者节。
这是一个不放假的“节日”,但是,对于记者这个行业来说,也是一个自我内省、自我认知、自我审视、自我激励的日子。
这个节日,我们可以转换一下视角,把自己当做主角,去体验热气腾腾的生活、去感受各行各业的酸甜苦辣、去书写城市发展的故事、去奏响昂扬向上的交响。
这次,我们换一种角度去践行脚力、眼力、脑力、笔力;
这次,我们不仅在一线、我们就是一线;
这次,我们用第一人称去表达、用VLOG去记录、用对比合影来表述,让我们距离现场更近一些、让我们扣时代的脉搏更紧一些、让我们的文风更接地气儿一些……
在记者节来临之际,本报开设【我在一线,为您报道】栏目,走近不同行业代表身边,去体验各行各业的工作状态。
我们深信,只有在一线,新闻才更生动;
只有在一线,故事才更动人;
只有在一线,记者才称得上是记者。
截至2023年底,中国已有1508万名职业网络主播。按照中国网络视听节目服务协会发布的这一数字,每100个中国人中就有1个人专职做网络主播。随着直播电商行业蓬勃发展,主播无疑是其中最光鲜的一个岗位。在全民都能参与直播、人人都能成为主播的大背景下,网络主播究竟是什么样的职业?身处其中的主播又有怎样的感受?
我怀揣着这个疑问,来到了河南昇阳跨境电商产业园,开启网络主播的全“新”体验。
记者(左)体验直播卖货
时间如此赶趟儿,这是来体验的第一个感受
进入电商产业园区,我一边期待一边忐忑,河南新娱互动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直播运营的汪锋老师非常热情,接到我们电话后他开车带我们到公司楼下。
“119块钱,一号链接赶紧下单”“没有点关注的一定要点上关注哦”“有没有要鞋子的妈妈扣波小一”。未见其人,已经听到了直播间熟悉的“话术”。大厅内,入眼先看到的是一排排童装服饰,主播正在直播大屏前介绍手上的产品。明亮的灯光、工作的镜头、电视屏上主播互动的身影,我竟来到了网络直播间的工作“后台”。
“嘘,他们正在直播。”汪锋先简单带我们看了一下公司的工作环境,“这边是视频号直播,这个是抖音直播。”不同的房间内同时播着不同的平台账号。随后跟随着汪锋的介绍,我和摄像李老师见到了刚刚下播的主播张圆,她主要是童装带货主播。
“我想跟着您体验一下网络主播的工作。”说明来意后,张圆思考了一会儿说道:“我只有20分钟的时间,等会儿还要接着去另一个直播间开播。”时间如此赶趟儿,这是我来体验的第一个感受。
当网络主播首先能吃苦,还要记忆力好
张圆一边接受我的采访一边手上不停地忙活衣服,为下一场直播做准备。排品、捋顺序、查链接、搭配衣服,这些都是开播前必须做的工作准备,她向我介绍,一场直播前的准备工作需要两到三个小时。
我问张圆,我如果要当网络主播应该怎么做?她告诉我,首先能吃苦,还要记忆力好。“衣服很多,一场直播可能要上两百个款,过款很快,平均一件一两分钟,整场下来大脑要不停地快速运转,衣服价格、品牌、款式、材质都要清楚记忆。”
说着她开始“面试”我,考验记忆力的时候来了。面前这排衣服一件一件向我报价,快速报完十来件衣服价格后,她让我复述一遍。我在她报价的时候全神贯注,但是当要我重复的时候我只记得头几个零星数字,128、159、78……,更别提衣服款式价格一一对照。我也尝试着在张圆的指导下,学着直播间的话术介绍手中的羽绒外套。真难啊,主播的工作我只窥见一小部分,却已感受到它的难度。
流量,这对直播间来说是竞争力来源,亦是压力所在。
主播这行既要靠天赋吃饭,也要能吃苦耐劳。“主播的压力太大了,一般人不一定能熬得住。早上5点多出门,如果流量好的话会播得久,能从下午两点半播到凌晨3点多,一个晚上只睡两个小时,早上起来接着播。”张圆跟我说,流量不好的时候她也曾无数次下播后痛哭,擦干眼泪继续干。
一场直播需要考验主播的综合能力和细节处理
“主播对直播全程的把控,核心内容的讲解是直播间的‘软实力’,但更多功夫是在直播之外的。”汪锋说一个好的网络主播需要“操心”,一场直播往往需要考验主播的综合能力和细节处理。选品的质量、直播的话术、下播后的复盘,每个环节环环相扣都非常重要。
通过这次体验,我体会到了网络主播行业靓丽外表下的艰辛。为了一两个小时的完美呈现,背后需要整个团队付出大量精力。从主播到助播再到场控,每个人都要心有灵犀地默契配合。
新职业是一面镜子,反射出经济社会发展的趋势,反映了产业发展的新需求。汪锋说,网络主播的职业身份被认定,更像是一种积极的正向引导,直播行业的兴起也带来直播从业者的参差不齐,国家对新职业的规范对手机屏幕背后的消费者而言也是一种把关,同时也会改善其职业保障和收入规范,还肯定了主播这一职业,提升社会对网络主播的认可度。
记者 刘盼盼/文 李新华/图
《郑州晚报》版面截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