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的话
今年11月8日是第25个记者节。
这是一个不放假的“节日”,但是,对于记者这个行业来说,也是一个自我内省、自我认知、自我审视、自我激励的日子。
这个节日,我们可以转换一下视角,把自己当做主角,去体验热气腾腾的生活、去感受各行各业的酸甜苦辣、去书写城市发展的故事、去奏响昂扬向上的交响。
这次,我们换一种角度去践行脚力、眼力、脑力、笔力;
这次,我们不仅在一线、我们就是一线;
这次,我们用第一人称去表达、用VLOG去记录、用对比合影来表述,让我们距离现场更近一些、让我们扣时代的脉搏更紧一些、让我们的文风更接地气儿一些……
在记者节来临之际,本报开设【我在一线,为您报道】栏目,走近不同行业代表身边,去体验各行各业的工作状态。
我们深信,只有在一线,新闻才更生动;
只有在一线,故事才更动人;
只有在一线,记者才称得上是记者。
一年一度的记者节即将来临,这是属于我们所有新闻从业者的节日。
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日子里,我采访并亲身体验了古籍修复师的工作。他们每天与伤痕累累的古籍打交道,像是医生拯救重病号那样让“生命垂危”的古书重获新生,也许,在不少人看来,这项工作极富社会价值却难免有些乏味,那么是什么让修复师能数十年如一日地保持最初的热忱,严谨认真地对待每一页古籍?
记者体验修复古籍过程
眼睛和颈椎、腰椎都要经受很大考验
记者节前夕,我来到河南省图书馆,从国家级古籍修复技艺传习中心河南传习所古籍修复师陈迎身上得到了答案——“热爱、专注、持之以恒”,是对她的注解,同时也是对我自己职业生涯的勉励。
古籍修复工作缜密而繁琐。陈迎告诉我,古籍修复首先要建档、拍照、制定修复方案,然后才能进行下一步的修复工作。目前修复的古籍大多来自明清时期,它们中有的边缘有破损,有的虫洞布满了书页,有的酸化严重一碰就碎,古籍修复师需要根据实际情况来采用不同方法去修复,“整旧如旧”呈现出书籍原有的模样。
简单的体验过后,我发现古籍修复绝非想象中那么简单。古籍修复对纸张有着堪称严苛的要求:替换的补纸颜色要与初始纸张近似且略浅,补纸纹路要与原纸张一致,补纸的厚度一般要略薄于原书页。每一页都修复完整后,还需要把书页复原装订,集结成册。囿于古籍修复的要求颇高,一天时间也只能修复寥寥几页。
两盏台灯、一沓补纸、一碗糨糊、一个喷水壶、一筐修补工具……这就是陈迎工作台上的所有。伏案工作,一坐便是一整天,眼睛和颈椎、腰椎都要经受很大考验。讶异于陈迎的专注力,我不禁感慨,是什么样的动力让从业15年的她依旧澎湃如初?是热爱,是坚持,是对文明瑰宝的澄澈赤子之心,陈迎用行动给了我答案。
联想自己从事的新闻行业,热忱是我源源不断的动力
联想自己从事的新闻行业,亦不过如此。在自媒体盛行的当下,传统报人仍秉持着对文字的坚守,对真实的追求,不盲目追求速度,只求还原真相,一如影响众多新闻学子的书籍《看见》所云——真实自有万钧之力。
“笔下有财产万千,笔下有毁誉忠奸,笔下有是非曲直,笔下有人命关天。”在踏入新闻行业之前,这曾是万千学子在校园接受的谆谆教诲。在范长江、邹韬奋、闻一多等传统报人精神的指引下,一代又一代新闻学子走出校园,拿起笔杆,书写着新时代的新闻理想。
回想自己的学习工作旅程,亦不过如此。怀揣着对新闻行业赤诚的追求,报考了相关专业,从此奠定了一生奋斗的方向。热忱,是我最初选择这条道路的理由。
这是我的第4个记者节。在从业的4年时间里,我采访过卖花救母的癌症女孩,见证过寻子20年终团圆的感人景象,记录过暴雨突袭的郑州……一次次的经历都变成了铅字印刷的新闻稿件,呈现在报纸上。我时常在想,如果不是做了记者,这些感人至深的、危急惊险的现场我都不曾有机会亲身经历,能与社会现实同呼吸、共命运,与有荣焉。
与到达现场同等重要的,还有稿件的采写。如何把生动鲜活的新闻现场淋漓尽致地传达给读者,是每一个新闻人的课题。我以为采写是一个极度需要专注的过程,梳理信息、整合脉络、斟酌字句……并最终把成稿呈现在报纸上,背后需要每个编辑、记者的努力。
当认真专注成为一种工作习惯,干啥都能出彩
工作久了,难免会心生倦意。但作为工作了15年的古籍修复师,我未曾从陈迎身上看到这一点。日复一日的严谨工作似乎让认真专注已经成为她的一种习惯,她也调侃称“现在看到纸张没整理好就想弄一下,有点强迫症”。
我想,做新闻应该也是这样。新闻之路上,我还只是个小学生,需要学习探索的还有很多。新闻行业拥有着无尽的瑰宝,等待着有心人去挖掘、去探索,以崇高的敬意和满腔的热忱去开拓。
在这个属于我们自己的节日,祝所有同行节日快乐!愿我们不忘初心、砥砺前行,把最真实的信息和最鲜活的现场第一时间传递给公众,用我们的笔和镜头,记录下这个时代的每一个瞬间,为历史留下我们独特的印记。
记者 杨泽雅 秦华/文 周甬/图
《郑州晚报》版面截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