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月色最明夜
千里人心共赏时
今天是农历八月十五
我们迎来传统佳节——中秋节
“中秋”一词约出现在西周时期
古人以农历七、八、九月为“三秋”
八月十五恰值“三秋”之半
故名“中秋”
中秋,绵延着历史
中秋节又称月亮节、团圆节
由上古时代秋夕祭月演变而来
在春节、清明、端午和中秋
四大传统节日中
中秋节始于唐代,盛于宋元明清
延续至今
中秋节的习俗知多少?
“月是中秋明”,赏月古称玩月,跟其他景物一起观赏更有韵味。
民间中秋赏月活动约始于魏晋时期,盛于唐宋。明清以后,每逢中秋,人们便摆出果品,赏月畅谈。人们把酒问月,庆贺美好的生活,祝远方的亲人健康快乐和家人“干里共婵娟”
“月饼”一词,最早见于南宋吴自牧的《梦梁录》中,那时,它也只是象菱花饼一样的饼形食品。后来人们逐渐把中秋赏月与品尝月饼结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团圆的象征。
月饼又称胡饼、宫饼、小饼、月团、团圆饼等,唐朝时,月饼初见记载。到了明代,月饼才成为中秋节正式的应节食品。按照传统习俗,吃月饼时,要将象征圆月的“大团圆”月饼按人切块,每人一份。
在浙江一带,观潮可谓又一盛事。
苏轼在《八月十五日看潮》中曾经写到:“定知玉免十分圆,已作霜风九月寒。寄语重门休上钥,夜潮留向月中看。”观潮是赏月之外的另一中秋盛事。
我国自古就有在中秋节祭月的习俗,《礼记》中就记载有“秋暮夕月”,即祭拜月神。相传在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的仪式,向明月寄托对未来的希冀。
在很多地方,还有祭月、拜月的风俗。如在广东潮汕各地,每到中秋之夜,妇女们就在院子里、阳台上设亲当空祭拜;云南傣族在中秋之夜也会准备食物,燃香拜月,然后一家人围桌赏月用餐;而广西西部壮族则会在中秋前后设供桌“祭月请神”
花灯悬于高处,俗称树中秋或“竖中秋”。
中秋之夜,天清如水,月明如镜,可谓良辰美景,美不胜收。然而对此人们并未满足,于是便有“燃灯”以助月色的风俗。湖广一带习惯用瓦片叠于塔上燃灯;在江南一带则有制灯船的节俗;在广东、香港等地,制成不同形状的灯竖起于高杆上,俗称“树中秋”或“竖中秋”。
兔儿爷是中秋节期间,给孩子们玩耍娱乐的一种泥塑玩具。
免儿爷最早原本是人们祭月的对象,由泥制成,外型如人端坐一般,供人们祭拜;从清代开始,逐渐变为儿童的中秋玩具。旧时北京东四牌楼一带,常有兔儿爷摊子。在民间艺人手中,兔儿爷有了兔首人身,手持玉杵的形象,成为孩子们的绝妙玩具。
舞火龙是农历八月十五的民间习俗,代表地是香港。据说舞乐火龙以后可以趋吉避凶、风调雨顺。以前用稻杆扎成龙头、龙身的形状,插上燃着的香,由青壮小伙子赤膊上阵挥舞。
我国饮用桂花的历史十分久远,在屈原《九歌》中便有“援骥斗兮酌桂浆”、“奠桂兮椒浆”的诗句。每逢中秋之夜,欣赏桂花,在阵阵桂香中喝一杯桂花蜜酒,也是一些地方的传统习俗。
无论时光如何流转
无论岁月如何变迁
月光皎皎,情意绵绵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每个中秋,都是中国人的团圆约定
主创:李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