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红楼 展获人心
郑州博物馆“《红楼梦》数字艺术展”入列十大热搜展览
记者从郑州博物馆获悉,由中国文物交流中心指导、博物馆头条发布的“中博热搜榜”显示,最新一期十大热搜展览推介8月29日公布,郑州博物馆“繁花似锦·豫见红楼——《红楼梦》数字艺术展”位列榜单第三。
据了解,本期为2024年8月以来受到全国网友高频搜索和较高关注的十大热门展览。其中,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的“法国百年时尚——巴黎装饰艺术博物馆服饰与珠宝珍藏展”、天津博物馆(天津美术馆)的“布达拉宫——来自雪域的世界文化遗产”和郑州博物馆的《红楼梦》数字艺术展位居前三。
8月3日,“繁花似锦·豫见红楼——《红楼梦》数字艺术展”在郑州博物馆正式开展以来,吸引了大批传统文化爱好者纷至沓来,观众在各种艺术装置、沉浸式数字光影、交互式数字光影等技术的引领下,梦入红楼,在“寻芳游园”“花境钗影”“韶华盛极”“豫见红楼”4个单元中深切感受《红楼梦》的文化魅力。展览以清末画家孙温、孙允谟合绘的全本《红楼梦》绘本(国家一级文物)为基础,综合运用数字创新技术,为广大观众带来了可看、可玩、互动性强的新颖观展体验。
记者 左丽慧
两个月参观人数达35万人次,多家场馆上榜暑期研学旅游热门场馆Top10
“清凉一夏”活动收官 郑州文博场馆热力不减
“孩子们不是都开学了吗,怎么博物馆里还有这么多娃!”记者昨日走进郑州博物馆,看到各个展厅依然人来人往,和机器人开心对话、认真观看展品、拿出笔记本写写画画……不少“小神兽”也忙得不亦乐乎。“抓住正式开学前假期的小尾巴”成为众多家长奔向博物馆的动力,而不少观众等待暑期高峰过后迫不及待入馆参观。记者走访多家博物馆发现,虽然新学期已经拉开帷幕,但各大文博场馆依然热力不减,逛博物馆越来越成为市民群众的生活日常,博物馆带来的生活中的小美好、精神上的大震撼,也将持续发力。
游客在郑州商都遗址博物院参观拍照
两个月35万人次 郑州博物馆暑期观众创新高
记者从郑州博物馆了解到,6月25日至8月25日暑期期间,郑州博物馆参观人数达35万人次,暑期观众人数再创新高。
今年暑假期间,郑州博物馆先后推出“繁花似锦 豫见红楼——《红楼梦》数字艺术展”“丝绸之路·黄河:长河灵岩”主题展两大新展览;“暑期郑博 快乐成长”研学夏令营以古代礼仪、乐器、弓箭、车马、文字、天文知识为切入,将悠久的君子之学与郑州博物馆特色馆藏、文物相结合,让孩子们获得与课堂完全不一样的学习体验。
在展览、活动之外,博物馆里的驻场演出也是吸引观众走进博物馆的“法宝”。记者从郑州商都遗址博物院了解到,暑假期间,该院4D影厅演出的沉浸式舞台剧《汤颂》演出场次达170场,吸引了近5000名观众到场观看。
游客聚精会神地观赏郑州博物馆内的展品
博物馆“研学”成新风尚
据全市文旅大数据平台统计,暑期研学旅游热门场馆Top10中,郑州多家文博场馆榜上有名,郑州逐步成为中部地区研学旅游资源高地和研学创新发展新锐。
“到达体验课堂现场签到后,大家可以领取一份‘现场游径攻略’,上面详细标注了13个打卡点,如考古体验区、唐代生活区、考古营地,以及孩子们非常喜欢的游戏挑战及文创兑换区,等等。”今年暑期,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在“城市考古体验课堂”中,专门为孩子们设计了符合青少年兴趣特点的“商文明打开方式”。
现场工作人员介绍,参与体验的观众还能拿到一份“宝藏任务书”,上面设置了“考古十问”和“挑战NPC”,答案在参观过程中就能轻松找到,“问答题是为了增强与孩子们互动,吸引他们的参与兴趣。提升对郑州商文化的了解。”
提到博物馆里的研学课程,郑州商都遗址博物院的董力维如数家珍:有面向儿童的展厅导览,以关卡挑战模式探索商都文明密码的《郑州商都通关文牒》;《“纹”画真香》针对9岁以上少年,以创意手工的形式带领孩子们认识青铜器常见纹饰、解开纹饰寓意的秘密;《走进商代“动物园”》则侧重趣解甲骨文,寻找汉字与动物之间的别样联结;《鼎鼎有名》:带孩子们亲手设计制作一件青铜“宝鼎”,是青铜文化方面的研学课程;而《前世“金”生 见字如面》则在贴金体验中提升动手能力、认识商代宝藏金器,了解古人灿烂的工艺成就、感受匠心传承……
“暑期我们开展公益社教、研学活动50余场次,惠及公众2000余人。”郑州市大河村考古遗址公园工作人员介绍,其中主要有世界研学旅游组织开展的“考古体验”和“房屋搭建”两项研学课程、“清凉一夏”暑期公益研学课堂、小小讲解员暑期夏令营活动、博物馆探秘之旅、考古体验和绘彩陶研学课程等。
市民参观郑州博物馆内复刻的云冈石窟第十二窟
多彩活动涵养文化自信 “博物馆+”打造多元文化体验
在博物馆,喝一杯咖啡、看一场小剧场演出、尝尝文创特色美食——记者走访各大博物馆发现,郑州的各大文博场馆不仅仅是欣赏文物展品的“课堂”,更是一个多元包容的生活体验场景。
市民杨女士就在博物馆学会了多项非遗技能:“我家在商城路上,只要有时间就会赶来参加考古博物馆的非遗体验活动。”杨女士表示,考古博物馆的活动很丰富,竹编、绒花、漆扇等制作活动轮番举办,每次都是由博物馆免费提供材料并教授制作技巧。
董力维介绍,“浪漫商都·文创市集”汇聚了来自全省多家博物馆的优秀文创,立体冰箱贴、玄鸟纹小夜灯、青铜器益智立体拼图等文创产品既满足国潮澎湃下的审美趋势,又充分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色,深受观众喜爱,此外,“商小鲜”美食铺内的特色美食亦让观众流连忘返,城墙蛋糕、兽面纹饼干、“亳”字咖啡等精美可口的网红新品使得传统文化愈加生动可亲。
在博物馆的文化浸染下,观众可谓收获良多,有知识的汲取、技能的补充,也有对家乡郑州的自豪、文化的自信,还有生活幸福感的提升。“3600年前,郑州是全世界最发达的城市,希望郑州能再现商代的辉煌!”“用几何学画出的图案,体现了古人对美学的追求。”“文博行业承担着文化复兴的继往开来,引发人类思想向前,科技呈现手法突飞猛进,给参观者带来了高品质体验。”……浏览各个博物馆观众留言,不乏“专业”的观众对博物馆有了更多新的期待,郑州文博也将继续发力,让文物背后承载着的历史文明,焕发出生生不息的精神力量;让文博场馆在人民群众的生活中,提供更加多元的文化体验。
记者 左丽慧/文 马健 徐宗福/图
吸引大批游客打卡、店家打造别具一格形象……
墙绘的魔法,不止于墙壁
你有多久没有好好看看自己的城市了?
慢下来,在郑州的街头漫步一会儿,也许你就会发现这座城市多了许多色彩,一些墙壁或热情奔放,或诗意满满,又或散发着青春活力。这就是隐藏在城市中的墙绘,用色彩斑斓的颜色点缀着大街小巷,让人们忍不住驻足欣赏,拍照留念。
市民在油脂化学厂创意园内的墙绘前打卡
五彩“皮肤”
给城市添点“文艺范儿”
在郑州的新圃东街,长达百米的墙面被各种墙绘所填满。在新圃东街由南向北的起点,一幅以郑州为主题的墙绘格外显眼,粉底黑字加绿草,诉说着这座年轻城市的当下。而与之相邻的墙绘风格却迥然不同,快要溢出墙壁的字母与可爱的卡通角色,产生了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哇,爸爸你快看,这里的画真好看。”一位车后座的孩子突然兴奋地朝父亲喊道。
除此之外,这里还有嘻哈风和写实风的墙绘,不光能让孩子们大呼好看,还吸引了许多年轻人来这里打卡。“一定要记住郑州的这面墙,拍照真的超绝。”一位博主在社交平台上对这里的墙绘称赞不已。
这些墙绘与周围的建筑交相辉映,在独特的光影下共同绘出立体的艺术感。“在网上看到的图片感觉已经很好看了,没想到亲眼看到后更为震撼。这些墙绘作品很有意思,第一次直观感受到了扑面而来的艺术范儿。”市民文先生说道。
城市中的墙绘不单展示着图案的意义,也给城市增添了文艺气息,唤起人们对于生活和艺术的热爱。
市民从创意墙绘前经过
主题鲜明,多样展示城市文化
在郑州康复后街就有一处这样的街区,东侧是以仁文化为主题的城市街区,记录着给这座城市带来的善意和温暖的人物。与现代潮流墙绘不同,这里的墙绘颜色以粉红为主,两旁配以梅花图案点缀,给人一种温暖的感觉和向上的力量。
康复后街的西侧,则是讲述了郑州与火车的缘分,而这个街区的主题是“郑州—一座火车拉来的城市”,这里的路牌是用废旧的火车道轨枕木制成的,具有历史厚重感的同时又不乏现代艺术感。墙壁上一列即将冲出墙壁的列车开始讲述郑州与火车的故事,展示了从1876年我国修建第一条铁路到郑州成为国家铁路枢纽的历史变迁。
与二维平面的墙绘不同,这列列车是立体的,具有更直接的视觉冲击感。除墙绘之外,这里的街区还加入了LED灯箱,在漆黑的夜晚中,似乎能听到一列列历史的火车在耳边轰鸣。而郑州站与康复后街仅一街之隔,城市历史与当下通过墙绘在这一刻交叉,来到郑州的游客更能感受郑州市民对于城市发展的期望和奋斗的志向。
这类主题鲜明的墙绘往往能更好地传递出城市价值观和文化认同,也有助于城市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墙绘充满郑州元素
隐于生活,藏在转角中的惊喜
在郑州大学南校区后的勤劳街上,有几处墙绘不甚显眼,但当看过第一眼后便忍不住停下脚步。白墙上挂着的黑板与粉笔字让人眼前一亮,不禁让人回忆起上学时的青葱岁月,随后散发着青春气息的校园回忆扑面而来。
“我们毕业了”“好久不见”“风里雨里操场等你”……与纯图案式墙绘不同,这里的墙绘加上了许多文字元素,这些文字不断撩拨着人们的回忆,在欣赏之余增添了几分惊喜。“没想到天天走的街上还有这么好看的墙绘,真是感觉很惊喜,一下子又把自己拉回到初高中的时候了。”吴女士说。
顺着勤劳街往北,有一条桃源路,过了路口转角,也有两幅墙绘。绿莹莹的草地两侧盛开着粉红的桃花,除了有桃李满天下之意,也在默默向无数教书育人的老师致敬。
像这种隐于街角的墙绘还有很多,每一幅都代表着自己独特的含义,虽不容易被发现,却往往能给人带来生活中的小惊喜。
二七区新圃东街上的墙绘
巧妙融合,发力赋能城市发展
城市建筑为墙绘提供广阔的空间,墙绘为城市建筑注入艺术的灵魂,为城市发展赋能。
北京798艺术区被称为“涂鸦者的胜地”,去年全年接待游客超千万人次,进一步激发了文旅活力。而在郑州,郑州记忆·油化厂创意园也因其中的墙绘而吸引了大批游客前来,通过网络社交平台可以发现,油创园已经成了游客来郑的打卡点之一,其中照片重复率最高的内容就是油创园内的墙绘,这也造就了油创厂的新生。
同时,有的店家还会通过墙绘精心设计自身门店,打造别具一格的外在形象,这也是墙绘文化为城市发展赋能的体现。另外,通过墙绘也能弥合城市“伤疤”,一些建筑或街道由于多种原因会出现破损的情况,但又未到修补的程度,通过墙绘的巧妙构思可以很好地弥合这些“伤疤”,提升城市的整体形象。
记者 任思领/文 周甬/图
砚溪堂:以砚为溪,笔歌墨舞
宋华平书法展将于本周日亮相河南博物院
第七届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河南省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宋华平先生的《黄河颂——宋华平书法作品展》,将于9月1日上午10时在河南博物院开幕,展览持续至9月8日(星期一闭馆)。
宋华平承书法之正脉,沿书法之正道,扬时代之正气,师古而不泥古,创新不失守正;既不执古绳今,亦不执今律古,与古为徒,借古开今,执于一途,别开新面。他“心蘸着墨”,一笔一画写翰墨人生;以砚为溪,一纸一砚书黑白世界。无问寒暑,笔探字里千秋;不惧流年,墨悟书道妙谛。
深耕“铎体”书写生涯
自1984年调入河南省书法家协会之后,宋华平一干就是30多年,“择一业而至退休”,从未“三心二意”,也未“左顾右盼”,更未“得陇望蜀”。
1984年,是宋华平人生的转折点。这一年,郑州市群众艺术馆举办全市青少年书法大赛,他以实力摘取一等奖桂冠,引起了时任省书协副秘书长张海的注意,被抽调到省书协协助工作。
这一年,河南省博物馆(河南博物院前身)和日本王铎书法研究会联合举办“王铎书法展”,王铎书法的使转、映带、连绵使他深度着迷、不能自拔,并开始了数十年“转次转远、迂回包抄、万变不离其宗”从临摹到创作的“铎体”书写生涯。
自2007年执掌河南省书协近10年,宋华平赓续张海主席领衔的“中原书风”劲吹全国的喜人势头,积极参与,主动推动,躬身实践,全力推广,其间亦历经千辛万苦,走遍千山万水,想尽千方百计。
2015年12月9日,中国书法家协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闭幕,宋华平当选为中国书协第七届副主席。
光未然《黄河颂》
书法尽显“中和”之美
从全国政协委员和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任上退下之后,宋华平每天吃过早饭步行到隐遁于郑东新区某写字楼群的工作室“砚溪堂”,工作三四个小时,到了饭点,回家午餐;午饭后稍作休息,下午再步行到工作室喝茶、会友、读书、思考、创作。
通过多年的临摹与创作、思索与实践,宋华平在书法艺术上逐渐形成了“大气雄强奠其基,雅俗共赏建其表,中原质朴铸其魂”的自家面貌,可谓“宋华平风格”。
宋华平的书法尚“中和”之道,呈“中和”之味,显“中和”之美,思虑通审,志气和平,不激不厉,风规自远。其用笔也以“中锋”为要,“藏头护尾,力在字中”,违而不犯,和而不同,恰如董其昌言:“无垂不缩,无往不收。此八字真言,无等等咒也。”
宋华平的行书无疑就是他的“最风格”,也成为他的“代表作”。他为中国国家博物馆创作的李白诗《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为北京会议中心创作的毛泽东词《沁园春·雪》、为北戴河中央直属疗养院创作的王维诗《山居秋暝》、为中国文字博物馆创作的对联“大鹏出海翎犹湿,骏马辞天气正豪”、为延安革命纪念馆创作的毛泽东词《清平乐六盘山》等,无一不是他“代表作”的精心佳构、潜心妙造。
〔唐〕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367cm×144cm
主题大展“黄河颂”筹备中
宋华平的书法“十美备矣”,兼具“神秀”,故找上门来征稿、求字、题词、题签者络绎不绝。
疫情期间,暂停了应酬,顿歇了叨扰,宋华平创作了一大批以“黄河”为主题的诗词歌赋,落款也以“黄河颂”为注脚。其庚子秋月创作的“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丈二四条屏李白《将进酒》,落款即为“砚溪堂宋华平于黄河南”。
目前,他正在全力筹备主题创作大展“黄河颂”,这也是他个展《根在中原》10年之后的全新创作展。
家住黄河南,喝着黄河水,听着黄河谣,写着黄河颂。今年恰逢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黄河5周年,宋华平觉得应该为“中华民族的摇篮”黄河做些力所能及之事。思忖再三,还是拿起手中的笔,“毕其功于一役”,“大写”黄河新篇章,“特写”黄河新故事,“抒发”黄河新精神,“放歌”黄河新时代。
宋华平书法创作以“法”为则,书写追求法度,布局讲究章法,心正笔正,胸中气象,韵致相连,通篇贯畅。其行书,布局指挥若定,分白计黑;结字大小相间,错落有致,时而字字独立,“北海若象”;掩卧起伏,顾盼生姿,时而一任连带,“右军如龙”;用墨也是枯润相生,浓淡相宜,犹如按下黑白琴键,满纸生韵,砚溪皆响。“如惊蛇入草,屈伸自如,如铁丝一团,绝无偏侧(清王墨仙《书法指南》)”。
谢瑞阶《题黄河》 248cm×91cm
书道一如人道,人呈正派正直,书显正大气象。宋华平承书法之正脉,沿书法之正道,扬时代之正气,师古而不泥古,创新不失守正;既不执古绳今,亦不执今律古,与古为徒,借古开今,执于一途,别开新面。
扫码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记者 李韬 本版图片由书法作者提供
从程序员到茅盾文学奖获得者
“跨界”典范柳建伟:以作品为时代画像
从程序员成为作家,并斩获第六届茅盾文学奖;从编剧到八一电影制片厂厂长,再到如今的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会长、中国作协军事委员会副主任,作为一名“跨界”的典范,涉足文学圈、影视圈等不同行业,柳建伟总是全力以赴,做到最好。他坦言曾经过得十分不顺,但内心又十分坚韧。
虽已年过花甲,他却越活越年轻。作为出身南阳的作家,他以长篇小说《北方城郭》《突出重围》《英雄时代》组成的“时代三部曲”成功突围,与姚雪垠、二月河、周大新等共同构成了当代文坛一道亮丽的风景。回顾自己走过的人生历程,就像打开一幅波澜壮阔的画卷,柳建伟坦言:“如果我给自己打分,那就80来分吧。我觉得人生事不如意常八九,我还有很多的事没来得及做得更好,所以我不是太满意现在的自己,80分嘛,我还有往上走的空间。”
文学创作
记者:您曾在一次访谈中说:“在上大学之前,我没看过多少书,也没有一个会讲故事的外婆。”可否讲述一下您是如何走上文学道路的?
柳建伟:对于很多作家来讲,走上文学道路不可或缺的经历有两个:一个是童年时能较早接触到一些文学名著,或是家里藏书较多;另一个是有一个很会讲故事的外婆。我有外婆,但她不会讲故事。
那我小时候怎么看书?那时候,有一位姓汪的老先生从外面移民迁到我们村里了,可能有60多岁,大家都叫他“汪先儿”。汪先生有个很厉害的本事——说书。虽然当时我可能才七八岁,但他讲过的书我到现在都记得清清楚楚。汪老先生算是我在文学路上的一位启蒙先生了。
我读大学时去图书馆,不光是为了写作业,更重要的原因是在情窦初开时,我喜欢上了一位女同学。但那时的我不懂爱情,写了一封信结果被拒绝了。我想躲开她,自习时不去教室,就去了图书馆、阅览室。于是这个青春情感悲剧的结果,便是让我在大学的图书馆和阅览室发现了文学世界的绝妙。
记者:《英雄时代》获得第六届茅盾文学奖,能否透露曾经经历过哪些曲折?您是在什么情况下得知获奖的?当时心情如何?
柳建伟:1998年11月,《突出重围》出版。1999年春天,我就把50万字的《英雄时代》初稿交到了出版社。不久,第五届茅盾文学奖初评揭晓,《北方城郭》列入20部初选名单,排名现实题材第一,但在终评时落选了。
在第六届茅盾文学奖评选时,刚开始说可以把时代三部曲一起报上去,但等到初评时又说只能报一本,我就选择了写城市生活的《英雄时代》。那时我刚到八一制片厂,开始熟悉电影编剧这个身份,精力有限,这种情况下我只知道奖报上去了,但是没仔细关注后续,一年就这样过去了。我还是上网看新闻,才知道《英雄时代》获奖了。
记者:可否谈谈您目前的写作状态?作为中国作家协会军事委员会副主任,您对于军事文学的现状怎么看?
柳建伟: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的军事文学以战争文学为主体。
《突出重围》为什么能引起巨大轰动,因为我是写现实题材,写军营生活,这部作品的意向吻合当时中国的整体现实。
有低谷有高潮,军事文学其实下滑了10多年,也就是说能够引起大家广泛关注的爆款军事作品并不多。那中国的军事文学该怎么“爬”上来?我觉得我们需要回望过去,把我们曾经的革命史、战争史里很多伟大的东西重新挖掘。
职场体验
记者:作为曾经的八一电影制片厂厂长,这一经历给您带来了哪些影响?
柳建伟:无论是我之前当文学部副主任,还是八一制片厂副厂长,肯定都丰富了我的履历,但要负责的事情也比较多。当一个纯粹的业务人员,比如,专业编剧、专业作家,顾好分内之事就行,其他事情不用管,但当了厂长就不一样了。
我当厂长的时候,手机都不敢关。比如有一次厂里着火了,我第一时间要冲过去查看,这都是我的职责。还有一个我印象比较深刻的经历,当时我为了写《惊天动地》这部电影,我们去到汶川灾区,其中余震我赶上了4次,那时候地是摇摇晃晃的,大石头不停地砸下来,在探查过程中,刚走没多久就遇到唐家山堰塞湖决口,我们坚持又走了20多分钟,大水就把我们走过的那块地给淹了。那次经历可真算是九死一生,但我们都是主动去现场的,这也是我的职责所在。
记者:您获得过许多荣誉与头衔,如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会长等,您对这些荣誉怎么看?
柳建伟:2008年的时候,国家创立了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目的是维护著作权人合法权益,担任中国作协副主席的陈建功先生就找我来当协会会长,我觉得退休后除了写作,总要再干一点有价值有意义的事,我就答应了。
记者:从文学写作到参与影视编剧,不同的身份带来了哪些不同的体验?这一过程中您遇到了哪些挑战与收获?
柳建伟:其实编剧、作家、小说家和诗人肯定都不一样。我觉得电影剧本和电视剧剧本虽然相似一些,但也不完全一样,都有自己独特的表达,它们又和文学不一样,你得要学一些专业的知识,所以有很多优秀的小说家写不好剧本的原因不是因为别的,是因为他没有进行专业的写剧本训练。还有一些人原来写小说,后来写剧本,但回来后写不了小说了,那就是因为他没有把它们作为单独的文体加以研究。
我原来以写长篇小说为主,这是个体力活,还是个长期体力活,但我一般不熬夜写。我的作息时间就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因为我喜欢一鼓作气并且不间断地写作,但有时也会熬夜,如果精力充沛,熬一个通宵能够完成,我也会熬夜写,但结束后得睡个3天,毕竟岁月不饶人。
记者:在您看来,人生中最重要的选择是什么?您是如何作出选择的?有哪些建议可以给年轻人?
柳建伟:人在年轻的时候一定要选择一个清晰明确的方向,要追求一个目标,到了中年的时候也要能为实现这样一个目标吃苦,在人生的后期更要坚定地寻找自我,但不能只为自己活,要有“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气度。在这个过程中,无论做什么都坚决不要泄气,没有容易走的路,人生一定要有韧性,要能吃苦耐劳。
生命智慧
记者:作为一名作家,阅读在您生活中占据非常重要的位置,能否分享一下您的阅读习惯、阅读经验?
柳建伟:人在不同的时期要阅读不同的内容,年轻的时候要早早地阅读经典,阅读中外文学,我说的“年轻”是8、9、10岁,但现在绝大多数中国孩子没有时间去阅读。
到了大学的时候,读的书就应该专业一些了,在读书的过程中一定要想好这辈子我要做什么,即使是学习功课,也要有一些文学和艺术的专业积累。现在许多年轻人都选择读研究生,在他们读研期间,更要选好自己的目标和方向,这个时候,读书又有些不一样,朝着自己的目标去学习,未来不管从事什么行业,5~8年基本能达到顶级程度。文学这个行业更新换代也很快,大学时期把文学基础打牢,永无止境地钻研下去。
记者:随着时代的变迁,人工智能的发展速度非常迅速,您会担心被AI写作取代吗?
柳建伟:从科学的角度来看,用人工智能生成“伟大”的长篇小说我认为是可行的,但是这之中必须要由人替人工智能作选择,选择“伟大”的作品。
未来我还是希望会出现作家的AI助手,如果我刻画的一个人物形象出现了漏洞,它能够帮我补上。不过,人工智能发展速度很快,我的诉求应该也能很快实现,但人工智能也会涉及一些伦理问题。比如,它可能会产生自主意识,像美国已经有很多电影警示人类可能被自己制造出来的东西毁灭掉,从理论上来讲那是有可能的。
记者:回顾这60年的生活,您满意现在的自己吗?
柳建伟:如果我给自己打分,那就80来分吧。我觉得人生事不如意常八九,我还有很多的事没来得及做得更好,所以我不是太满意现在的自己,80分嘛,我还有往上走的空间。
从2003年到现在,我从一个专业编辑到八一电影制片厂厂长,那就必须要在电影圈做出成绩,这10多年我一直在做电影,一二十部电影做出成绩了,各种奖项也得过了,而电影是一个团队的产物,但长篇小说不一样,小说的每一个字我都要对它负责,在小说的构思和写作过程当中有一种别样的美妙,这种感觉光做电影是感受不到、无法替代的,所以我最想做的还是长篇小说。
我现在正在写反映浙江自抗战到如今几十年变迁的长篇小说《钱塘两岸》。第一部计划明年出版。明年下半年开始,计划写一部反映抗美援朝历史的长篇。然后,再写《钱塘两岸》第二部。65岁之后,再写一两部现实题材的长篇。接着,我准备写一两部历史小说,其中一部,准备时间已经超过20年了,尽量在我75岁之前完成,到那个时候,你再来问我对现在满不满意,我估计会说我基本满意。
扫码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记者 石闯 梁宸瑜 实习生 刘含月 受访者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