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端午佳节
作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
端午节在2009年成为中国首个
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节日
你对端午节的了解有多少?
一起来看↓
历史文献中,在端午节纪念过的人有很多。
割股啖君而不求荣华的介子推、忠贞贤能却遭弃迫死的伍子胥、卧薪尝胆的勾践、沿江寻求父尸未得而投水溺亡的孝女曹娥、勤政爱民而政绩卓著的苍梧太守陈临、爱国爱民而投江以殉国难的屈原等,传说中他们都死于此日或别离此日。
天宝年间,因欣赏屈原忠君爱国的美德,唐玄宗下令将屈原等忠臣增入祀典,此后“春秋二时,择日致祭”。有了官方认证,“端午纪念屈原”这件事在盛唐时初步得到全民认可。
北宋元丰三年(1080年)端午,宋神宗下旨封屈原为“清烈公”。此次端午敕封,相当于官方宣布了端午节与纪念屈原的直接联系。从此,屈原正式成为了端午节“代言人”。
“端”者初也,“午”与“五”为同音通假字。
端午本是仲夏月的第一个午日,即夏历的午月午日。后人们用数字记时体制取代干支记时体制,以五月初五的“重五”取代原来的“重午”,但仍保持着端午之名。
《说文解字》云:五,五行也,从二,阴阳在天地间交午也。午,牾也,五月阴气牾逆阳,冒地而出也。
由此释义,有学者推测:“端五”或“端午”,有阳气于此日至极、阴气于此日始兴而“阴阳争,死生分”的蕴义,可能是先秦就已有了的夏至节别名。五为阳数,“端午”或因此而又称为“端阳”。
汉代,人们特别畏惧过端午,认为这是一年里最凶险的日子。
据文献记载,当时人们将仲夏五月视为阴阳相争、死生分判的恶月,将五月初五视为阴气萌作、“感阴气成者死”(《礼记·月令》疏)的凶日,更是恶上加恶。
加之此时天气转热,蚊虫滋生,传染病容易发生,为“五毒尽出”之时。
所以古人在五月初五当天恐怕物生不茂、人命不长,会举行各种祭祀和祈禳活动,佩戴驱邪饰品等,因而衍生出了如今端午节的各种习俗。
那么,端午的习俗有什么呢?
相比端午其他习俗,吃粽子是提到端午节第一个让人想起的习俗。
一枚粽子,浸染着一个节日的灵魂,让端午节所沉淀的文化底蕴愈发厚重,既有着诗意般的浪漫,又有着故乡的气息和做人的哲理。
或甜或咸,皆属人生滋味,世间的万千味道,都需去体悟。生活仿若粽子,被绳索所缚,被施加各种桎梏,时常令人心生忧闷与怅惘,总是难以觅得解脱之径,对自身的情形造成影响。
此刻,我们需要让自己的心沉静下来,将头绪整理清晰,精准定位方向,判别事情的主次先后,一步一个脚印地稳稳前行,不疾不徐。这或许就是先辈留给我们的启示,心态决定生活的状态。
明日端午
愿每个人都能
品尝时光的香甜
在仲夏的日子里平和安康
主创 李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