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包退”变“迟迟不退” 中公教育:资金压力大,但没放弃

2024-03-28 来源: 郑州晚报 郑州客户端官方网站 分享到:

“断断续续等了一年多,退了一半不给我退了,这事该咋办?”

“等了半年多,一毛都没退,还建议我去起诉,你说这叫啥事?” 

近日,多名学员向郑州日报社“市民热线”栏目反映,中公教育宣传“不过包退”,但未成功“上岸”要求退费时却遭遇了各种理由的长时间拖延。

断续退费两年多

女士称遭遇“差别”对待?

2022年8月11日,闫女士向中公教育郑州分公司提交了资料,申请按照合同约定退回16800元培训费用,当时以为钱款会如约“30-45个工作日”退回自己账户。

“郑州这边的电话打不通,业务员说北京统一接管了,我就找北京总公司,联系北京教育部门投诉求助。”2023年4月,因为等待半年多未能收到退款,闫女士向“北京12345”平台反映问题,认为“该公司持有北京市海淀区教育委员会颁发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学校办学许可证”,要求相关部门按照法规“谁审批、谁监管,谁主管、谁监管的原则履行监管职责”。

当月,海淀区教委回复称对闫女士的求助高度重视并进行了调查了解,且“我委已赴该公司注册地与该公司负责人建立联系,并将您反映的问题反馈给该公司,督促其尽快解决您反映的问题”。

“当月收到5040元退款,6月又收到1680元退款,后来联系中公也没作用,现在他们的态度就是爱咋咋的!”闫女士讲述,海淀区教委介入督促中公教育处理退给问题,协调过程中表示该机构经济紧张提出分期退款,她接受提议后仍未收获全部退款。

她表示,同时报名的朋友去年已获全额退费,自己还剩余5040元费用未被退回,近期家中有事急需资金周转,但联系中公教育存在困难,希望该机构不要再进行“差别退费”。

半年没收到一毛钱

客服建议起诉“加速”!

李先生也是在中公教育郑州分公司缴费,但他并未上课就于2023年8月1日提交了退费申请,业务人员表示2个月左右办理退费,但他等完了10月,又等到年底,秋去春来依然没有等到退费的准确信息。

李先生选报的是其中一项培训内容为“2023年河南畅学公职赢黑卡特定”,价格为20000元,退费金额为12000元,另一项培训内容为“2023年河南中公黑钻6折卡”显示价格为1000元,退费金额也是1000元。

“一毛都没退,也没人联系,打电话也没人接,真不知道该咋办。”李先生说,提交申请后客服称一般两三个月开始安排打款,要求其关注“中公教育”公众号,通过个人中心查询退费信息,且提醒“最近的可能都是分期哦”,但他等了半年多也没有收到一毛退款。

2024年3月7日,李先生再次咨询“半年多未收到一毛退费”的原因,业务人员表示“要起诉了才会有法院的联系咱们”,并提醒他提起诉讼能为退费加速,到时会有退费老师负责接待。

3月26日,记者拨打中公教育郑州地区客服电话,工作人员建议李先生与对接的老师联系,记者拨打该“老师”手机号,对方同样建议李先生通过诉讼途径解决问题。

分期退费压力仍大

公司没有放弃处理问题!

在企业查询软件上,记者发现河南公共教育咨询有限公司状态为“经营异常”,法定代表人关联的中公教育河南地区的100余家公司,一半已经被注销,一半仍处于存续状态。记者拨打该法定代表人登记的手机号未获接听,发送短信询问退费问题时对方回复“不负责此项工作”“有专门的老师对接”,但未回复提供相关负责人员的联系方式。

记者通过微信公众号客服与河南分校退费服务中心取得联系,该中心工作人员确认系统内有李先生提交的退费申请,由于申请退费的学员比较多,总公司的资金压力比较大,近期一直是通过分期的形式处理问题。

工作人员介绍,之前河南省内多地市开办有分公司,招生的规模也比较大,后期因为资金链出现问题,一些份公司被关停注销了,目前公司仍有渠道可以和学员沟通,也一直在强调交的费用一定会退。

“去年七八月份,公司的资金比较紧张,后半年推迟了打款进度,推迟时间比较长。”工作人员介绍,今年公司一直在正常营业,也在努力回笼资金解决退款问题,虽然采用分期的方式压力仍比较大,打款的时间也比较长,但公司并没有放弃处理问题,近期应该还会陆续安排退费。

考公考编擦亮眼睛

勿信“不过包退”承诺!

河南分校退费服务中心工作人员表示,中公教育在全国实行的是直营模式,各地区分公司所收费用均进入总公司账户,公司整体经营表现的逐步改善,退款事宜也在由总公司统一处理,自己无权限也无资金为李先生及闫女士退费。

3月26日27日,记者在不同时段10余次拨打中公教育多部售后服务电话,被语音提示“所有坐席忙”或为“中公图书”等业务部门,通过公众号客服也未能获得有关退费的进展回复。27日16时30分许,记者联系北京市海淀区教委一名工作人员询问中公教育是否因资金问题导致退费缓慢,对方回答“是的”,随即表示“不方便接受媒体采访”挂断了电话。

在部分网络平台上,“中公教育”与“退费”搭配的词组在消费投诉及媒体报道中不时出现,该公司近期表示内部已成立退费专班,各省市成立有相应的退费工作组,一对一负责沟通学员退费诉求,将结合资金情况与学员协商、退转、分期等方式解决退费事宜。

近年来“考公考编”热度不减,各种公考培训班应运而生,一些教育培训机构打出“不过包退”的招牌招揽学员,后续要求退费时又会出现各种纠纷。 郑州日报在此提醒,勿迷信“包过”“包退”宣传,机构选择时多方面考察其信用资质和师资力量、相关配套设施、售后服务等情况,认真阅读合同的重要条款,不要一次性缴纳高额费用,擦亮眼睛理性消费。

正观新闻·郑州晚报记者 汪永森

分享到: 编辑:周爱巧 统筹:杨观军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