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双槐树遗址多年,今日终见“河洛古国”真容!”5月2日,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考古工地公众开放日”活动期间,巩义双槐树遗址迎来大批游客。高校教师韩女士捧着文物修复盲盒和亲手制作的陶器,兴奋之情溢于言表:“历史、考古知识通过现场展示、互动游戏、文创食品等形式融入大众生活,这样的创新传播令人耳目一新!”
活动现场,“考古有‘艺’思 探方上的艺术节”主题道旗迎风招展,游客参与热情高涨,节日氛围火爆。文物造型的风筝翱翔蓝天之上,陶器很“淘气”手工区、考古寻宝游戏区人头攒动;露营帐篷下,游客惬意地品鉴文创咖啡……距今5300多年的“河洛古国”,正以鲜活姿态焕发时代生机。
“考古有‘艺’思”,沉浸式体验获热捧:步入双槐树遗址,几只文物造型的巨型风筝在空中翱翔,数千年前的文明符号“乘风”摇曳于现代天空。草坪上,露营帐篷里,孩子们专注体验陶艺制作、考古盲盒挖掘。
“快看我挖出来的什么!”动物考古盲盒活动区,8岁的小樱桃一边小心翼翼扫除土屑,清理着一片兽骨,一边激动地和小伙伴们分享着探索发现的快乐……“这些兽骨遗存是研究先民农业经济的关键证据,加油寻找线索吧。”在工作人员的鼓励下,小樱桃继续“发掘”不断延伸着她的发现之旅……在双槐树遗址,动物考古盲盒、考古寻宝、指尖唤醒文明等多项活动,让参与者切身感受到考古与艺术碰撞的独特魅力。
“今天我和先生带着孩子一起来体验,活动丰富有趣,不虚此行!”上午10点多,游客赵女士坐在露营帐篷下,看着穿梭在各个活动区域的孩子,与旁边的游客分享起了参观体验:“活动设计兼具专业性与趣味性,拉近了公众与考古的距离。”“青少年在场景互动中学习知识,传统文化在轻松氛围里深入人心,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这样的形式值得推广!”来自湖北的陈先生也对活动赞赏有加。
知识拓容,历史触手可及: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的专家向游客介绍了双槐树遗址的多项重大发现:“北斗九星”天文遗迹印证古人对天象的观测,三重环壕彰显聚落防御体系的精妙......“原来古人的智慧远超想象!”初中生睿睿边听边记,收获颇丰。
“宝藏任务书”服务台前,游客通过“考古十问”深化认知。开封的郑先生感叹:“原以为这里是单纯的仰韶文化遗址,没想到还涵盖裴李岗、龙山文化!”大学生茜茜则对出土的牙雕蚕展开探讨:“这或许是等级最高的器物?”回答完问题、领取过文创礼品,那些尘封的历史知识悄然留在心间,这样的学习方式让不少家长“点赞”:“书本上的历史知识理解记忆难度大,但是在陶艺制作的过程中,他自然就记住了陶器的纹样、制法等知识,学习的兴趣明显提升!”
“这不仅仅是一次考古体验活动,更是一场跨越五千多年的文明对话。”活动中,历史爱好者丁先生颇有感慨:“通过互动沉浸式体验,能切身感受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
文明传承,从体验到责任:
“今天最大的收获,是让孩子们明白了考古不是‘挖宝’,而是科学解读文明密码的过程。”与孩子一起参加活动的赵先生,道出了公众参与“考古工地公众开放日”活动举办的深刻意义。
他表示,自己在双槐树遗址深切感受到,当严谨的考古学与创新传播结合,沉睡的遗迹便焕发新生。游客捏制陶器时的专注、孩童辨识兽骨时的雀跃、观众凝视探方时的沉思,无不彰显文明传承的温度。
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负责人表示:“开放日不仅是科普实践,更是搭建起公众与文化遗产保护的桥梁。我们希望通过沉浸式体验,将‘河洛古国’从学术概念转化为文化记忆,让更多人触摸历史、感知华夏文明。”
记者 左丽慧 文/图